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78.0
本书通过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测、易得的因子,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和森林三维结构指数;从水文生态、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模型,在此基础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指数;并数量化环境因子对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最后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研究。本书数据来源为北京山区13个自然保护区或林场设置的30块中幼林公顷级标准地,该研究首次将多水平贝叶斯引入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型的研究中,很好地实现了尺度转换。所得模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能快速指导和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森林发展趋势,并为制定北京山区快速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进展与发展趋势
1.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1.1..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模型
1.1.3 生态系统模型
1.1.4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北京市概况
1.2.2 主要研究地点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数据来源
1.3.3 贝叶斯方法
1.3.4 地统计学
1.3.5 分类与回归树
1.3.6 线性规划
第2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2.1 树高—胸径模型
2.1.1 树高—胸径模型一
2.1.2 树高—胸径模型二
2.1.3 树高—胸径模型三
2.1.4 区域—树高—胸径模型
2.1.5 立地—树高—胸径模型
2.1.6 植被类型—树高—胸径模型
2.1.7 海拔—树高—胸径模型
2.1.8 坡度—树高—胸径模型
2.1.9 密度—树高—胸径模型
2.1.10 建群种比率—树高—胸径模型
2.2 枝条基径模型
2.3 枝条长度模型
2.4 树冠轮廓模型
第3章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模型
3.1 林冠截留模型
3.1.1 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2 区域—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3 立地—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4 植被类型—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5 海拔—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6 坡度—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7 密度—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8 建群种比率—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2 灌木截留模型
3.2.1 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2 区域—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3 立地—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4 植被类型—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5 海拔—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6 坡度—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7 密度—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8 建群种比率—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3 枯落物截留模型
3.3.1 枯落物持水量模型
3.3.2 枯落物吸水速率模型
3.4 土壤人渗模型
3.4.1 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2 区域—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3 立地—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4 植被类型—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5 海拔—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6 坡度—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7 密度—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8 建群种比率—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5 径流模型
3.5.1 径流—时间模型
3.5.2 区域—径流—时间模型
3..5.3 立地—径流—时间模型
3.5.4 植被类型—径流—时间模型
3.5.5 海拔—径流—时间模型
3.5.6 坡度—径流—时间模型
3.5.7 密度—径流—时间模型
3.5.8 建群种比率—径流—时间模型
第4章 保育土壤功能模型
4.1 土壤侵蚀模型
4.1.1 侵蚀量—时间模型
4.1.2 区域—侵蚀量—时间模型
4.1.3 立地—侵蚀量—时间模型
4.1.4 植被类型—侵蚀量—时间模型
4.1.5 海拔—侵蚀量—时间模型
4.1.6 坡度—侵蚀量—时间模型
4.1.7 密度—侵蚀量—时间模型
4.1.8 建群种比率—侵蚀量—时间模型
4.2 土壤养分模型
4.2.1 植被类型—土壤全氮—海拔模型
4.2.2 土壤层次—土壤全氮—海拔模型
4.2.3 植被类型—土壤全磷—海拔模型
4.2.4 土壤层次—土壤全磷—海拔模型
4.2.5 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海拔模型
4.2.6 土壤层次—土壤有机质—海拔模型
4.2.7 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海拔模型
4.2.8 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海拔模型
4.3 典型区域土壤养分模型
4.3.1 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4.3.2 不同土壤层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4.3.3 不同植被类型森林上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4.3.4 分类回归树模型
4.3.5 土壤养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
第5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模型
5.1 物种丰富度指数模型
5.].1 植被类型—乔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2 坡向—乔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3 植被类型—灌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4 坡向—灌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5 植被类型—草本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6 坡向—草本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2 物种多样性指数模型
5.2.1 植被类型—乔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2 坡向—乔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3 植被类型—灌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4 坡向—灌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5 植被类型—草本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6 坡向—草本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第6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指数与功能指数模型
6.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
6.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理论基础
6.1.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算法
6.1.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的实现
6.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
6.2.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理论基础
6.2.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算法
6.2.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的实现
6.3 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指数
第7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模型
7.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
7.1.1 密度与功能模型
7.1.2 建群种比率与功能模型
7.1.3 结构指数(FSI-DBH)与功能模型
7.1.4 结构指数(FSI-H)与功能模型
7.1.5 结构指数(FSI-DBH)与密度、建群种比率模型
7.1.6 结构指数(FSI-H)与密度、建群种比率模型
7.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模型
7.2.1 乔灌最大截留量与结构模型
7.2.2 枯落物持水量与结构模型
7.2.3 土壤人渗速率与结构模型
7.2.4 土壤养分与结构模型
7.2.5 土壤侵蚀与结构模型
7.2.6 物种多样性与结构模型
7.2.7 综合功能指数与结构模型
7.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模型
参考文献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运用多水平贝叶斯理论,利用北京山区13个自然保护区或林场设置的30块公顷级标准地的数据,以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测、易得的因子,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从水文生态、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模型,在此基础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指数和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指数模型;并数量化环境因子对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最后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和优化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可供从事自然保护区保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学、森林经理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防护林体系理论与技术丛书 | ||
9787030280497 如需购买下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7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8 | 印数 |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是科学出版社于201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S718.55 的主题关于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的书籍。
(美) 大卫·A.费里, (美) 拉姆·奥伦, (美) 斯蒂芬·C.哈特, 著
徐化成, 著
于贵瑞, 范泽鑫, 林露湘, 汪思龙, 王根绪, 谢宗强, 著
张永利, 等著
温作民, 等著
(美) 洛伦茨 (Lorenz,K.) , (美) 拉尔 (Lal,R.) , 著
韩海荣, 等编著
勒芳, 余新晓, 鲁绍伟, 著
宋娅丽,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