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

姚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8.0

书籍简介: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点生态治理区,1999年,国家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拉开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序幕。退耕至今十年有余,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是工程建设中的焦点问题。本书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结合,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基于退耕地流转的生态养老制度和以碳汇交易为基础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结合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构建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框架。

作者介绍:

姚蓉,理学博士,现任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陕西经济发展的教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科技论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水土保持通报》、《人文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与专著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背景

二 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退耕还林(草)

二 关于生态经济

三 关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农业区位理论

二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三 生态经济理论

四 公共物品理论

五 可持续发展理论

六 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资料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资料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六节 本书的独特之处

第二章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实践

第一节 黄土高原概况

一 自然概况

二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意义

一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二 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

四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节 延安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规模及分布

一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规模

二 退耕还林(草)工程分布

第四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模式

一 生态保护型模式

二 生态经济型模式

第五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退耕还林(草)工程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

二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配套经费不足

三 退耕还林(草)补偿机制不健全

四 林(草)经营管理政策缺乏效率

第六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保障机制

一 建立基于碳汇交易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二 建立退耕区生态养老制度

三 完善技术投入体系

四 健全后续产业培育机制

五 建立草畜转化新机制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评析

第一节 延安概况

一 自然概况

二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缓慢发展阶段

二 1979年至1985年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阶段

三 1986年至1998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四 退耕还林(草)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阶段

第三节 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

二 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三 光热条件较好, 自然灾害频繁

四 水资源较贫乏,干旱威胁严重

第四节 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 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 农村经济总量上升

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四 农业优势产业开发形成规模

五 农业科技水平整体提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机理

一 农耕地数量的减少加快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

三 单位面积耕地投入的增多提高了耕地的产出水平

第二节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延安市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二 粮食生产态势的变化

三 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

四 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结构的变化

五 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对延安市农村经济影响的效应评价

一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

二 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

四 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效应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一节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第二节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 评价数据来源

二 基于AHP的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

三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四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值的计算

第四节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分析

二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值分析

三 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区划分

第一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区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一 理论基础

二 区划原则

第二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分区的方法及步骤

一 分区方法

二 分区步骤

第三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原则

二 指标选取

第四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区划过程及结果

一 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分析

二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状态综合评价

三 农村生态经济区划方案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原则

一 关于生态经济

二 意义

三 原则

第二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总体模式

二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模式的空间差异

第三节 延安市吴起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 吴起概况

二 吴起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评析

三 吴起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延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甘泉纪丰模式

一 延安市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二 甘泉纪丰模式的特色

三 甘泉纪丰模式的启示

第五节 延安市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 动力机制

二 生产要素投入机制

三 产业发展机制

四 土地流转机制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第一节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

一 水资源不足

二 农业经营所需劳动力不足

三 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四 林(草)经营管理政策缺乏效率

第二节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理念

一 面向国家生态需求发展理念

二 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理念 。

三 统筹城乡发展理念

四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第三节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 高效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二 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三 林(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

四 庭院经济模式

五 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六 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七 农林果牧高效型综合生态农业模式

八 旅游业带动型模式

九 生态移民模式

十 劳务经济增收模式

第四节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一 生态建设长效激励机制

二 农村后续产业发展机制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四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五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第五节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 适时完善退耕还林管理政策体系

二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三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四 试行封山“放牧”

五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六 建立政府引导下的黄土高原农村发展基金

第六节 小结

附件1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农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53550
如需购买下载《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村经济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327.4 的主题关于 黄土高原-农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