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

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

徐肖楠, 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9.8

书籍简介:

本书内容由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报纸上陆续发表的论文组成,作者通过思考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当代中国文学与生活形式的关系,独立提出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的观点,其观点主要来源于作者对文学批评理念下有方向性限制的具体思考:诗性美好和美的生活形式代表着人类的最高荣誉。他认为文学是为了生命净化、心灵升华而存在,为了生命的高尚、尊严和优雅而存在,为了美好的生活形式而存在。

作者介绍:

徐肖楠,著名文学评论家,教授,担任过全国鲁迅文学奖和广东鲁迅文学奖的评委,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美学硕士点“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方向的硕士生导师。讲授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批评、西方美学等课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和批评,关注文学与时尚生活、传播影响、历史文化、精神传统、社会环境、美学思潮、艺术观念等的宏观关联,也深入读者阅读、文本脉络、批评方法和媒介方式的微观状态。活跃于一线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现象进行及时评论,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文艺评论》、《作家》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及其它重要报刊发表论文和批评近300篇。

书籍目录:

前言:向上凝视的生活

导言: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

第一节 文学的生活形式与生活的文学形态

第二节 将文学的审美趣味转移到生活形式中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含有道德意味的生活形式

第四节 生活形式中发生的净化与凝视

第五节 生活形式就是对人类生活的预设

第六节 一种神圣性生活形式的实现

第七节 生活形式的象征参照

第一章 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活形式与文学风格

第一节 生活形式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痕迹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学的最后遗迹

二 在精神的黄昏和欲望的早晨中迷茫

三 鉴别生活形式与文学风格的幸福追求

第二节 退潮的理想主义

一 知识分子和文学面对精神之门的畏葸形象

二 更深刻的精神威胁来自自身

三 无法成为局外人的市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学

第三节 远离心灵:没有幸福的幸福感

一 幸福的迷茫与文学的混乱

二 从神圣化到实惠化的幸福

三 日常实现的欲望幸福

四 躲避高贵的粗鄙幸福

第二章 穿越浮华与古旧的文学精神

第一节 寻找文学的精神立场

一 精神立场不是一个专为文学批评而呼唤的概念

二 文学的精神立场与什么相关

第二节 时尚沉浮中的精神方向与立场

一 寻找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核心

二 文学的美学品质与精神品质的相对稳定性

三 疏远精神连续性与历史特质的时尚写作

四 媒介化写作中的诗性精神检验

五 在娱乐写作和工具崇拜流行的时刻

六 与生活形式相适应的文学方向

第三节 通往现实的精神之路

一 停留于个人自由与享受的时尚文学

二 依附于现实思想资源所产生的作品

三 走上通向现实的精神之路

四 那条若隐若现的精神之路不会被无意中代代相传

第三章 市场中国文学的诗性正义

第一节 诗性正义是由诗性显现的生存正义

一 诗性正义带来一种蔓延于生活形式的美学性情

二 文学中的正义性与道德性不能相互混淆

第二节 诗性正义的理由与方向

一 正义既是政治性和道德性的也是生活性和审美性的

二 文学使人类正义获得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内容

三 诗性正义是文学的首要价值

第三节 诗性正义的引导与超越

一 承认诗性正义的必要性与神圣性

二 诗性正义具有突破现实困境的力量

三 正义关怀他者而存在,诗性超越现实而存在

第四节 对正义的狭隘理解就是文学叙事的狭隘趣味

一 诗性正义是一种向最高生存和无限真理更充分展开的理想趣味

二 诗性正义是含有独特生存方式和内容的趣味态度

三 张扬生活之恶就要远离诗性正义

四 诗性正义的自我指涉形成独立世界

第五节 诗性正义反对用利益法则压倒诗性与人性

一 话语源于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二 市场中国文学中的利益法则常常压倒了人性法则

第四章 时尚中国的城市没有浪漫与忧郁

第一节 浪漫的生活形式及艺术风格受到了遏制

——不懂得浪漫就是不懂得城市

第二节 生命品质和文学品质的审美匮乏

——小农品质加城市生活而直线式思维的市民

第三节 浪漫气质成了一种城市文学的试金石

——能否浪漫成了理想主义者生死攸关的问题

第四节 以美学方式改变当代中国生活形式的忧郁叙事

——忧郁的生存拒绝当代中国简单的轻松和快乐

第五节 一种忧郁的思考打破迷乱与堕落

——城市的忧郁对城市具有一种批判性和挑战性

第六节 表面化的城市品质和形象可能变成了繁华与幸福的幻像

——当只有狂热而体面的享受者和自以为是的城市生活时

第七节 与现代城市生存本质相悖的实用生存意识

——忧郁的人是精神的火枪手

第八节 没有生存和文学的方向

——没有确定城市标记也不愿抹去乡村意义的人物

第五章 随风远去的乡土文学照耀我们

第一节 乡土文学的意趣与方向

一 新乡土文学与经典乡土文学相比的不同意向

二 乡土文学在当代的基本问题

三 乡土纯净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品质

第二节 当代乡村文学意趣的颓败倾向

一 不断衰微的乡土文学延续过程

二 可疑的当代中国的乡土

三 没有古典家园情味的生活形式和生命意识

四 无以为存的经典乡土文学意趣

五 非精神性苦难的苦难叙事

第三节 逝去的乡土文学挽歌情调

一 挽歌情调表现的古典与现代间的转化意识

二 对中国古典生活风格的怀恋

三 无法反叛和突破的消费生活现场与市场社会时尚

四 替代挽歌情调的苦难崇拜

五 生活形式与叙事的精神性资源的匮乏

第六章 在无边历史中的有限个人化写作

第一节 文学总是面对着他人

一 文学从根本上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的

二 伦理立场是一种个人与文学间的现实关联和美学关联

三 个人诗性经验与历史及人性的通道

四 面对他人就是面对生命的精神之门

第二节 市场中国叙事的伪个人化

一 与生活形式相统一的个人化写作意识

二 被伪装的个人精神自由与叙事自由

三 个人化写作并非以个人日常经验为主

四 个人化写作无法真正离开历史性和人类性

五 从个人化写作到底层叙事的一致性

第三节 市场中国个人化写作的演变

一 站在反抗崇高生活和优雅人性的平庸立场

二 反对以文学名义进行精神撒娇

三 从新写实到个人化写作的诗性瓦解

四 对自身成长热衷与对写作怀疑的不一致

五 当想象力、诗意、历史、宏大都被逼退位后

六 实际上沦为一种非诗性写作的借口

第七章 中国式身体叙事的魅惑与自由

第一节 依附于市场中国现实而风流的身体自由

一 中国式身体叙事的生活形式特点

二 对现实猎取与对现实调情的亲热方式

三 与混乱的叙事意识搅在一起的身体幻觉

四 身体叙事隐藏的身体实用品质

第二节 中国式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

一 用身体仿真现实的身体主义叙事世界

二 同时作为文学与现实嫌疑人的牵线木偶

三 身体叙事改写了生活形式和文学叙事

四 缺乏身体故事和身体想象的仿真

第三节 诗性身体与灵魂叙事

一 混杂着诗性身体和反诗性身体的中国式身体叙事

二 诗性身体是身体追求灵魂自由的根本状态

三 情色策略就是“情色主体”

四 在身体叙事中进行灵魂触摸

第八章 当代中国日常叙事的立场与观念

第一节 市场中国叙事中的日常神话

一 在时尚欲望和财富享受中自我陶醉的文学镜像

二 彻底解构市场中国理想主义神话的虚假理由

三 被市场现实妖魔化、咒语化的日常神话

第二节 我是底层我优先

一 作为时尚文学变异表现和形态的底层文学

二 只呈现不追问的底层文学

三 底层文学无法离开诗性智慧和伦理立场的同时实现

第三节 苦难叙事的看点与立场

一 以苦难关怀为名将生活艰辛等同于人性鄙琐

二 从精神立场上对苦难的警醒意识

三 纵容欲望、权术、谋算的写作可能

第四节 招摇的市场中国文学的真实性

一 让作品比青铜像更富于久远生命力

二 文学真实的精神立场和诗性责任

第九章 利益生存与时尚生活的共舞

第一节 与资本一起成长的小农叙事

一 小农品质的资本叙事

二 逃不脱的中国式人际制衡与关注自己的人物

三 主流社会中与小农生活形式相亲近的理想和欲望

四 与小农意识一体化的伪小资情调和伪个人化

第二节 我们的羞耻与羞耻的文学

一 这种生活和写作对人性与理性的遗忘是故意的

二 缺乏高贵感和尊严感的当代中国文学体验

三 写作缺乏羞耻感的作品是因为不觉得羞耻

四 在没有羞耻感中的文学中没落

第三节 我们文学中的恶欲

一 似乎与绝对自由更亲和的恶欲的诡异立场

二 恶欲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立场和审美立场

三 处于时时听到历史深处恶欲喘息声的微妙境遇

四 以现实主义和文学真实为名迎合与制造恶欲

五 动用公共性、整体性、人类性的诗学原则而写作丑恶

六 与市场中国写作恶欲的理由没有对等关系的文学精神

第十章 在媒介化生活形式中寻视的文学差异

第一节 本质化文学原创与媒介化文学依附

一 文学是在媒介化生活形式中寻视的精神奢侈

二 本质化文学与媒介化文学的区分

三 文学就是生活审美性情的展开

四 文学对现实进行原创的重新组织和发现

第二节 媒介化生活形式中的德性审美

一 理解媒介世界与审美世界的现实依托

二 对无德性生活和非审美生活进行模仿的生活

三 与媒介化生活形式的自由相关的德性与审美

四 排除德性审美的媒介化幸福生活

五 无法从媒介化生活形式以及审美中排除的德性

内容摘要:

《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当代中国文学新状态的意义与风格》内容由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报纸上陆续发表的论文组成,作者通过思考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当代中国文学与生活形式的关系,独立提出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的观点,其观点主要来源于作者对文学批评理念下有方向性限制的具体思考:诗性美好和美的生活形式代表着人类的最高荣誉。他认为文学是为了生命净化、心灵升华而存在,为了生命的高尚、尊严和优雅而存在,为了美好的生活形式而存在。

编辑推荐:

《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当代中国文学新状态的意义与风格》作为作者的心血之作,并不是一部脱离当代中国生活和文学实践的、套路化和模式化的浮泛空洞的文学批评,而是力图返回文学的灵性感受与理性言说的一体化状态,并保持其观察文学与当代中国生活具体联系的独立精神。此书虽为文学理论专著,但作者语言精炼生动,行文如流水,一气呵成,其中作者欲在书中表达的观点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如其对当前中国文学建立审美性批评与总体性思考相联系的视域;有效发现与时代生活形式一体化的整体性文学格局;鉴别整体性时代生活变化与诸多文学现象之间的文化关系;从生活史角度发现文学写作和批评与时代间的社会化联系;通过得当评价当代中国文学新状态而得当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等,种种创新性的观点和行文目的,令人读来手不释卷。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2339045
如需购买下载《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3.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7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评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