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0
本书描写的是梁实秋幼女梁文蔷的生活及成长经历,从这位文化名人之后的视角诠释了梁实秋及其家人友人的生活与理想。
不尽的思绪何怀硕
第一辑我在青岛
我与青岛
我的童年
第二辑我在北京
我的老家北平东城内务部街号
我的保姆
我的外婆
祖父的丧事
梁妈我家的恩人
回老家
第三辑我在大后方
逃难
雅舍
陪都忆旧
我的纪念册
再度离乡
第四辑我在台湾
德惠街一号
六年寒窗
第五辑我在美国
勿忘祖先
一个美籍华侨的心声
美丽的大杂院
从“小气”到“绿色”
美国人
第六辑我与父辈
我的父亲梁治华(实秋)
我的四叔梁治明
为《谈闻一多》补遗
家中新发现的闻一多海外遗痕
父亲三十八年的莎氏缘
父母亲的遗音与遗影
人生如戏戏剧人生
我与张充和先生的一段缘
我的图章情结
评《雅舍谈吃》
胡桃的故事
第七辑我的人生感悟
我的写作经验
我的绘画经验
写字和诗词
我的大半生
后记
前言
梁文蔷大姊即将出版《春华秋实梁实秋幼女忆往昔》,“百花”编辑高艳华女士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写点什么加入书中。我当然十分乐意。但时间匆促,无法给我拜读书稿,只能传真一篇短短的“后记”及目录,让我知其大略。高女士说“梁文蔷女士知道您关心她的书该多高兴啊”。其实,与高女士素未谋面,她给我这个荣幸,我才该多感谢她呢。高女士还“吩咐”:“您怎么写,写多少都随您的感觉,我们都会安排。”这样宽容,我更感激了。
我青年时期有幸拜识两位历史人物,而且承蒙鼓励、奖掖,他们的为人行事,才华勋业,人格风范,予我的熏染激励;在艺术与心智的提升予我精神上的沾溉,是我的人格成长最大影响力的来源。他们就是梁实秋与叶公超,我的两位老师。
一般人会觉得梁、叶两人,一为古典,一为浪漫。其实不确。凡第一流人物必皆两者兼备。若有不同,不过是倚重倚轻有别而已。实秋老师崇尚古典,尤其推崇白璧德(IrvingBabbitt1865-1933),对浪漫主义不敢恭维。大概认为古典主义是“全”(“各种原质的特点之相当的配和”),是“艺术的健康”。而浪漫主义应该是“偏”(“一切感情过度的病态”)。后来我读了欧洲文化史大师巴尊(JacquesBarzunl907-)的书,他说“欧文.白璧德在墨索里尼身上看到诋毁卢梭著作的希望,这完全合乎逻辑,一点也不意外。何况这个独裁者对英雄主义的煽动从表面上可能使人想起浪漫主义对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赞美。”巴尊又说“如果有人查寻公认的关于浪漫主义的信息,他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以个人主义为最显著的特征。”我们知道实秋师最反对用“集体主义”来压抑、否定个人的价值。那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与对卢梭的非难岂不矛盾?其实白璧德与巴尊都是可敬的学者与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一样有价值。理性与感情是建构“健康”的思想不可偏废的两大支柱。回头看梁、叶两人,表面上似乎有古典与浪漫的不同,骨子里却都既古典又浪漫。其实,古典与浪漫,理性与感情,节制与放逸,人在种种不同时空与处境中,在野在朝,或藏或行,各因其性格与才具而造成不同的光华与业报。实秋老师后半生不问世事,努力-5作,留给后代大量隽永的文字。我深信单凭《雅舍小品》已足千秋。
实秋老师辞世前一年七月为我一本散文集(《煮石集》)写序,以“尊严”与“健康”为评语。后读实秋老师“关于徐志摩”知道当年《新月》问世第一期卷首(徐志摩执笔)“我们的态度”中便揭橥“尊严”与“健康”。我才知道老师对我奖饰之重。我更明白自青年到老年,实秋老师与他们一伙文友,以“尊严”与“健康”为文学最高的追求,一以贯之,终生不渝。
一九六七年读老师刚出版《谈闻一多》书中,杜门拒客的故事,与此书出版之前老师所说有一点不同,我在书边记曰:“记得老师曾谈此事,但较详。说一多先生在房中写长诗,门口贴纸条称外出,他从匙孔窥视,知一多正用功,遂不言而退。后一多出示长诗,告以恐受人打扰而出此计策。盖因我说起近日作画常不眠不休,师言艺术家常如此,这是专心,是好现象,一如当年一多先生云云。一九七六年二月一日硕记。”
过去二三十年我写过几篇谈实秋老师的文章,悼念文就有三篇。老旧的报纸我还珍存着。
实秋老师离开我们已超过二十年了。文蔷大姊这本“忆昔”我急盼展读,使我在心灵上再现亲炙实秋老师,多知道我所未知的往事。十四世纪大文豪佩脱拉克(Petrarca)认为以写作传世可战胜生命的短暂。实秋老师早已是历史人物。为历史人物写记事感怀的文字也是一种奉献,一种功德。以前胡适之先生提倡写“传记”,我觉得怀人记事的文字同样值得提倡。生命如飘尘,只有那些最高的智慧与思想永远闪烁光辉,鼓舞着后来的人。我们愿为传薪者。
2009年4月14日.台北
后记
自2007年秋“百花”责任编辑高艳华女士建议我写回忆文字迄今已逾一年。在这段日子里,由于不断地追忆往事,重读家书,翻看相片,整理旧物,我时而浩叹,时而感恩。我同胞三人,独我万分幸运,在父母的呵护下无灾无难地长大成人,后虽远离父母,仍不断地受双亲庇荫,直到如今,母亲已弃养三十五年,父亲也离世二十二年了,我仍然生活在他们的光环下。
我一生中曾有多位亲人故旧父执前辈对我有深远的影响。每想起我外婆吴皖身,四叔梁治明,我家用人梁妈,父亲的挚友闻一多、老舍、李长之、杨中子、张充和以及抗战时期的师友,都勾起我又温馨又伤感的幽情。我想把对他们的杂乱无章的回忆写下来,竟一时不知从何下笔。后经高女士提供纲领,我才整理出这历时四分之三世纪的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
我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动笔(按键),约八月底完成全部文稿,曾屡次向家姐文茜讨教核实我的记忆,因她长我六岁,比我知道的事情多而较为可靠。因此我也把她的片段回忆编进了我的文中。另一资料来源是两千多封父母和我的家书,这些超半世纪的发黄的旧信也是检验我的记忆的重要根据。每当我用电脑书写时就想起父亲在书桌前挥汗奋笔疾书的情景。父亲如果有现代的电脑,工作效率一定会更高,可是也就不会有手稿书信存留下来了。
文稿完成后,我就进行相片与插图的搜寻与整理,费时两个月始告完工。在这段工作过程中,高女士与我每日通讯,甚至一日数信,为这本小书催生。最艰苦的是将二三百张旧相片和文件数码化,然后经过电脑软件的修缮使品质达到出版的水平。这个工作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没有摄影技术,没有高级摄影器材,没有受过电脑方面专业训练的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借用了儿子和朋友的照相器材,独自暗中摸索,逐渐改进相片品质,分批传送给在天津的高女士。一日,终于收到她的来函说,“相片质量可以了。”我如释重负,喘了一口大气。经过这次的历练,我熟悉了数码化影像的操作,现在可以得心应手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我曾于1988年在台湾、2005年在大陆百花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长相思》和《梁实秋与程季淑》两书,以纪念去世的双亲。今年这本小书写的虽是我的一生,但几乎每篇都在书写父母。
因为我的一生是无法与父母分割的。父亲对我读书、写作、刻章、绘画各方面的指导,母亲的慈祥和她给我的家教,无时无刻不在引导我。所以这本书也可说是我怀念父母的续篇。
出版在即,我要感谢我姐文茜和高艳华女士一年多来给我的协助和鼓励,感谢“百花”青年编辑李跃热忱的工作。盼望这本小书里的相片清晰可见,文字粗通可读,读者给我打个及格的分数,我就心满意足了。在此我向所有关心与支持我写作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梁文蔷
2009年1月10日于美国西雅图
作者梁文蔷是梁实秋的幼女。本书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主,介绍她的童年生活、与家人的情感、人生感悟等。作者以充沛的情感,活泼的笔触,将她的良好家风,生动细腻地描绘出来,此书所展现的亲情与文字的魅力,将久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全书并附有珍贵照片。 梁文蔷,1933年生于青岛,长于北平。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58年赴美进修,获伊利诺大学食品营养学硕士,1982年获华盛顿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曾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脏科技师,台湾师范大学营养学讲师,美国西雅图社区学院营养学教授。1999年退休。闲暇之余喜好绘画,曾多次在国外参加画展,擅长写作,时有著述问世。 本书为她的回忆录。【作者简介】 梁文蔷,1933年生于青岛,长于北平。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58年赴美进修,获伊利诺大学食品营养学硕士,1982年获华盛顿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曾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脏科技师,台湾师范大学营养学讲师,美国西雅图社区学院营养学教授。1999年退休。闲暇之余喜好绘画,曾多次在国外参加画展,擅长写作,时有著述问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春华秋实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0652930 如需购买下载《春华秋实》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春华秋实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9.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梁实秋(1902~1987)-生平事迹 ,梁文蔷-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