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8.0
本书把商品,价值,商业利润,生产利润等概念放在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社会结构中进行分析,通过对利润产生机制的研究,探讨了创造利润和分配利润的途径。
第一部分理论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一、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二)劳动价值论的不足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论
(一)生产要素价值论
(二)效用价值论
(三)均衡价值论
(四)货币价值论与农产品价值论
三、不等价交换
(一)等价交换是公理吗?
(二)等价交换背后的假定
(三)不等价的事例
(四)不等价交换的辩证法依据
第二部分认识价值论
四、逐利性与三种价值
(一)交换的理性原则:逐利性
(二)三种价值的关联
五、使用价值
(一)使用价值的定义
(二)使用价值的性质规律
六、价值
(一)价值的定义
(二)价值的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应用
七、交换价值
(一)交换价值的产生
(二)交换的公平原则:等利交换
(三)信息在交换中的价值
(四)真正的等价交换
八、价格及供求关系
(一)价格的运动
(二)价格与供给
(三)价格与需求
九、以认识价值论统一几种不同的价值论
(一)几种价值论的关系
(二)认识价值论的范式
(三)认识的限定
(四)认识价值论的事例应用:股票的价值
第三部分利润的秘密
十、商业利润
(一)利润的产生
(二)商业利润存在的条件
(三)对商业利润的误解
十一、生产利润
(一)生产如何创造利润
(二)生产利润的实质是交换
(三)生产利润的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缺陷
十二、生产中的问题:剥削与经济危机
(一)工人的受剥削
(二)剩余价值的量
(三)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危机
(四)从需求的角度看经济危机
(五)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十三、金融利润
(一)利润与不确定性
(二)前人如何解释利率
(三)利率是等利交换的结果
(四)钱的故事
第四部分总结
十四、总结
附录1:什么价值最大?
附录2:世俗的价值
跋
“价值”的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但古今中外对“价值”的解释众说纷纭,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尤其在当前世界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西方”经济学则以均衡价值论为主,完全摒弃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两者水火不相容。从价值论衍生的应用理论,不论是剩余价值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有目共睹。这也隐性地说明了目前的价值论存在着问题。本书提出“认识价值论”,是对目前价值论理论进行的完善和改进。 “价值”的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但古今中外对“价值”的解释众说纷纭,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尤其在当前世界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西方”经济学则以均衡价值论为主,完全摒弃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两者水火不相容。从价值论衍生的应用理论,不论是剩余价值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有目共睹。这也隐性地说明了目前的价值论存在着问题。本书提出“认识价值论”,是对目前价值论理论进行的完善和改进。 本书从分析交换入手,认为交换的本质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像古人说的那样“抱布贸丝”“以所有致所无”,而是价值的增加,“以低价致高价”。不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般形式,而等价交换是特例。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本书界定了商品社会中常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名词的定义与性质。 使用价值的定义为“最后采用的用途”;价值的定义为“认知的稀缺度”;交换价值的定义是“买卖双方价值的中间比例数值”,这个比例数值由交换双方的信息集合共同决定,价格则只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是主体对客体同一认识的不同表述形式:使用价值是定名性,价值是定序性,而交换价值是定量性。同时,三者使用的环境也不同:使用价值是一人对一物,价值是一人对两物,而交换价值是双人对双物。 同一商品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途。即使面对同一用途,不同的人对此用途的需求也不相同,因而其价值对不同的人也不一样。价值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效用及其稀缺度的认识关系。而价值量的确定则取决于认识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能被所谓主观或客观简单解释。价值具有相对性。因为价值有相对性,所以在一次自愿交换中双方就都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平时称谓的“利润”。 虽然双方在交换中有不同的价值,但交换价值只有一个。如何根据双方价值来决定这个交换价值呢?本书认为,在不等价交换中,交换价值所表现出的交换的比例遵循理性与公平的原则。理性原则要求交易每一方都要从交换中获利,即交换价值介于交换双方价值之间。公平原则要求交易双方的获利程度一样。如果交换双方的信息不对等,则双方获利的程度取决于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交换这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不等价交换在本书也有了新的名字:等利交换。 基于对“价值”“等利交换”“供求关系”的分析,本书提出了“认识价值论”。认识价值论可以很好地统一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从供给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稀缺度由生产商品的时间决定;效用价值论是从消费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价值被主体所认知、所判断;均衡价值论是从交换的角度看问题,而交换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生产价值论过分强调了价值的客观性,效用价值论过分强调了价值的主观性,而本书的认识价值论把价值放在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上,站在中庸的位置上,批判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均衡价值论只是观察到了交换价值(价格),并未对价值进行过探讨。它是认识价值论中交换价值理论的延伸。 通过把价值定义为“关系”而不是商品的“属性”,本书以大量的例子说明“认识价值论”能比以往的理论更好地解释诸如“交换”“利润”“生产”等经济现象。 本书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价值论的背景。第一章分析劳动价值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包括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论。第三章引人“不等价交换”的概念,并论证不等价交换是交换的一般形态。 第二部分是“认识价值论”的构建。第四章确立价值的相对性,引入逐利性的概念,并概括了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的逻辑关系。第五章分析使用价值。第六章分析价值。第七章分析交换价值,提出等利交换的概念,并介绍等利交换转变为等价交换的条件。第八章分析价格,以及价格与供给需求的关系。第九章做总结,提出认识价值论的范式,并分析认识价值论如何把众多价值论统一起来。 第三部分是“认识价值论”的应用。本部分指出个体、公司、国家团体等如何通过认识价值论获得“剩余价值”而致富。第十章分析商业利润。第十一章分析生产利润,并详细地回答剩余价值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第十二章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受剥削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与经济危机问题。第十三章批判了一些关于利润的不正确说法,比如利润来自不确定性这样的论述。同时总结了利率的本质及来源,揭示了金融利润的产生。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十四章简单概括了本书的主要思想与观点。这一部分还包含两篇附录。附录一是趣谈,“何者是最大的价值”?附录二则是从人性的另外一面“利他性”重新思考价值及人生追求。【作者简介】 李建栋,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印弟安那大学(Indiana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2007年获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金融学博士学位。2007年加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负责学院的教学工作与培训工作。讲授《高级公司理财》、《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金融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经济计量建模分析和预测、行为金融学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认识价值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1797677 《认识价值论》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