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

怅望山河

朱幼棣, 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年代:2012

定价:39.8

书籍简介:

朱幼棣一次又一次整理行囊启程,一次又一次满身风尘地归来,他记述了那一条条壮丽忧郁的峡谷和急湍的江流,对山川地理等自然和人文的游历与调查,又一次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内心的强烈震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李四光的旗帜001 大地震的追问 002 听一听李四光的声音 003 真实的谎言:“三大因素”决定地震无法预测 004 玉树最初震颤之后,为什么没有预警? 005  “地壳只是一张薄薄的纸” 006  “叔叔,为什么要地震?” 第二章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007 地震,有字的书与无字的书 008 海原,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生死节点 009 邢台大地震。关于地震的巨人对话。中国地震预报的发端  010 李四光: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011 海城临震预报:跑赢大地震 第三章 大师缺失的时代012 宏观判断上的犹豫与游移 013 唐山大地震:临震的“非常预报” 014 走近龙门山断裂带 015 不容忽视的强震“填空性” 016 汶川512地震究竟有没有先兆? 017 是否能容纳不同观点?要不要重视群防群治? 018 超越思想的局限与知识的边界 第四章 河山不能承受之重019 从都江堰到杨柳湖、紫坪铺 020 震中映秀—北川? 021 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 022 能否拨开大地震的若干疑云? 023 大地震与造山运动 024 地震与天文,太阳和月亮 025 中国会有火山爆发吗? 026 西南下一个大地震可能发生在哪里? 027 虎跳峡,高山深谷里隐藏着强震的风险 第五章 北京水危机的背后028 与都城相伴的河流 029 昆明湖与西湖:城市的另类水源地的样本 030 北京原来有多少水可用? 031 官厅——建了一座缺水的大水库 032 调水、调水:无限拉长的距离 033 泥河湾的奥秘与永定河的灾变 第六章 海河,不再入海的河流034 水尽海河 035 怀念海河:我们怎样认识母亲 036 从河谷到山前平原,“缘河而生”的文明与政治中心 037 思想、智慧与河流——见证赵州桥 038 1958年,发飙的跃进从大修水库启动 039 河流的脉动与“洪泛滩区” 040 东川口等几十座水库的溃决 第七章 治理与拔根——引滦、引黄和南水北调041 1963年的海河:天灾与人祸叠加  042 不可能实行的“黄万里建议” 043  “百团大战”海河,十五年壮志与血汗的回报 044  “村夫”陈永贵对大雨的认识 045 华北地下水:危及子孙后代的索取 046 无水:冀南之难 047 年年干旱,遑论N年一遇的防洪工程 048 还能出郭守敬这样的大师吗? 第八章 天津与海河之殇049 “海河无帆船” 050 解放桥见证什么? 051 海河流淌的平原 052 回望天津:河与海托起的城市 053 从内陆、内河走向海洋 054 滨海: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 055 滨海新区开发与“东进西出”战略 第九章 白洋淀:不仅是一个北方大湖的命运056 邓小平对白洋淀污染的批示 057 “年轻的湖”是怎样衰老的? 058 白洋淀突发的死鱼事件 059 白洋淀的枯竭和西大洋、安格庄水库 060 聆听易水悲歌 第十章 让淮河休养生息061 石漫滩、板桥水库的惨剧 062 灾难为何以暴戾的方式降临? 063 淮河治污之痛 064 中国最好的河流 065 淮上人家愁云不散 066 在生态流量与纳污之间寻求平衡 第十一章 “借问新安江”067 水底古城:不该遗忘的见证 068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069 假如海瑞仍在淳安为官 070 新安江航道与浙西、徽州的经济地理 071 新安江项目的决策:原来还有其他选择 072 我们错过了什么? 073 以人为本,“综合效益”的科学观照 第十二章 后三峡时期:生态与生存的纠结074 江与湖:长江生态系统的渐变与突变 075 极端天气和异端的论点 076 三峡居民、土地和淹没的纠结 077 水库移民不等同于高山区“扶贫搬迁” 078 初识三峡航道,真正的《建国方略》 079 川江夜航,翻越三峡大坝 080 在亚洲伟大的峡谷河流上航行 081 最后的回馈,被淹没的文明 082 再走川江,值得忧虑的生态环境 083 拦江成湖,蓄起来的不只是水 第十三章 后三峡时期:长江水系与河湖的变迁084 传说中的云梦泽 085 荆州、荆江和江北大堤 086 湖泊的死与生:洞庭小湖到八百里巨泽 087 与水争地到退田还湖 088 唯有长天,不见秋水——中下游湖区的连年大旱 089  防洪能力,从宣传到现实 090 关河望断,大江难东去 091 鄱阳湖的纠结之一:三峡蓄水对鄱阳湖究竟有没有影响? 092 鄱阳湖的纠结之二:要不要建“闸坝?” 093 怅望洞庭 094 山河不语 后记 一个人的科学觉醒

内容摘要:

  大地一次次震动,灾难接踵而至……  改天换地、大干快上,一浪又一浪的冲击  浩大的工程是否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川伤痕累累,江河枯竭,湖涸淀干,乡关望断——  失败和失误,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多  真实的隐藏和忽略,历史日渐变得模糊不辨  人们抗击命运,又徘徊于前路之艰险  难道一切都没有追问和反思的必要?  再后望,关河无渡,山川不语  求索和求学,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  层层深入剖析解读,秉笔直书  旧时激流已逝。需要人的科学觉醒——  拒绝盲从,转换思维,瞩望未来  山与河,组成了大地构造,组成了辽阔的风景。祖国的山河也是我们信仰与理想的支撑。  周总理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大震已经过去,解读龙门山大断裂,许多问题仍需求证和回答。李四光曾指出川西是个危险地区,为什么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从汶川、玉树,到西南,灾难还在一再发生,难道我们还能无休止的开发和破坏、在地震学科中永远无所作为?  百年海河航运的兴起与衰落。“根治”变成了对母亲河的刨根断根。中国北方,北京天津,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断流了。几十年里一再在治水和治污、缺水和调水、水灾和抗旱中轮回。不恢复河流的生命与最低的生态流量,能维系华北的可持续发展吗?  土地山林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仅仅过去几十年,人们便彻底遗忘了:“千岛湖”原是沃野,千年古城、无数村镇,沦为泽国。几十万移民半个多世纪的流浪、迁徙,仅仅是为了建一座装机不大的电站。  从云梦泽的消失,连天波涌洞庭的形成,再到高峡平湖,欲说还休。长江中游究竟能容几个大湖?新世纪初大规模的退田还湖刚刚结束,可后三峡时期长江中下游水系生态无情的变化,洞庭湖、鄱阳湖的生死纠结,同样值得忧虑和关注。  前路曲折崎岖,失误和挫折是民族的宿命?怅望山河,愁绪满怀,希望或许便在再后望之中——一些决策,一些项目,“功”在当代,却未必利在千秋。历史与地理、成功与失败,长远与短见,难道不值得用科学发展观重新思考、重新审视?  作者以炽热的情怀、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分析,深邃的思考,冷峻的笔触,迎难而上,还原那些被隐瞒或者被忽略的重要真实,引导客观深入的认知,唤醒人的科学觉醒。——这是朱幼棣继《后望书》之后,历时五年推出的又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作者简介】  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现为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生于浙江黄岩。做过矿山技术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曾被国家地矿部授予“荣誉地质队员”,获首届萌芽创作奖、首届地球奖。现为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朱幼棣在经济、地质、能源、医药、文学甚至书法等诸多方面有较深研究,出版过十多部著作。《怅望山河》是继《后望书》、《大国医改》后又一部力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怅望山河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0047169
《怅望山河》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14装帧平装
页数 336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怅望山河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4 的主题关于 游记-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