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进入史学的天地,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本书系20世纪60年代,他养病西山之时,何启君先生向他请教历史问题,因此所作的系统讲解,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学入门读物。
序言
三版前言新消息
一中国民族史概要
1.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2.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2)周、秦
(3)汉
(4)三国、两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辽、金
(7)元
(8)明
(9)清
3.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
(1)盘古开天辟地
(2)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3)夏、商、周的传说和历史
二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1.最早的中国文字
2.经书漫谈
(1)《诗经》
(2)《尚书》
(3)《礼经》
《仪礼》
《周礼》
《礼记》
(4)《春秋经》
《左传》
《公羊传》
《毂梁传》
(5)《孝经》
(6)《论语》
(7)《孟子》
(8)《尔雅》
(9)《易经》
(10)经书杂论
3.说说诸子百家
(1)《墨子》
(2)《杨子》
(3)《庄子》
(4)《老子》
(5)《韩非子》
(6)法家
(7)《管子》
(8)阴阳家
(9)名家
(10)杂家
(11)诸子杂论
4.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古书
(1)《竹书纪年》
(2)《穆天子传》
(3)《国语》
(4)《战国策》
(5)《逸周书》
(6)《世本》
(7)《山海经》
(8)《楚辞》
三中国史书
1.《二十四史》
2.《史记》
3.《汉书》、《后汉书》
4.史书续谈
四杂史
1.汉朝杂史
2.六朝杂史
3.唐朝杂史
4.宋代杂史
5.元代杂史
6.明代杂史
7.清朝杂史
五经学、汉学
六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
七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八略谈中国古代社会
九浅谈中国古代文学
十中国宗教史略
十一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
后记
修订再版后记
校订后记
三版校订后记
前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一九九二年七月,何老在收拾陈年的笔记本时,发现了一本褐色的笔记本,是顾颉刚先生讲述中国历史的记录。他非常高兴地把这个新发现,打电话告诉我,让我分享这份喜悦。当时他要去秦皇岛休养二个月,说要在休养期间,把它整理出来。等他休养回来,果然已全部整理好,交给了出版社。出版社又把整理稿和笔记本都送给了我。要我像以前那样做些校订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打开笔记本和整理稿,我先仔细看了一遍,发现从内容到顺序,都和顾师日记中记载的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七次所讲的“中国民族史概要”、“三皇、五帝问题”、“古代史料(经学部分)”、“战国诸子”、“经、子外战国书籍八种”,完全相吻合。这本笔记无疑就是这几次讲史的记录。
可是,这里却冒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新发现的笔记本中的“中国民族史概要”和初、二版的第七章的“‘中国’、‘中华民族’之渊源”,一看目次就明显地感到重复了。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这个问题顾师讲了两次,但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把两处的内容详加核对,并认真阅读初、二版的第六章“略谈中国古代社会”,再查看顾师的日记,特别是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三日的日记,“为启君、自清、真园讲‘母系社会的遗留’与‘中国文学的流变”’的记载,细细琢磨分析得知顾师日记中所说的“母系社会的遗留”,即何老整理成的“略谈中国古代社会”,这章末尾说,“还可看到一点点母系氏族社会时所遗下的痕迹”,就是明证。至于初、二版的第七章“‘中国’,‘中华民族’之渊源”,它的末尾则说:“我们要说的中国古代社会、古中国、古巾华,简略说说就这么些吧!”可见,顾师是把它们作为相关联的问题合在一起讲的。因此,第匕章应跟第六章合在一起,我就在三版的目次中删去原第七章的章名。这样町能更合于顾师讲史时的原貌。这次褐色笔记本中的顺师讲史记录,无论从内容来看,或从讲述的时间顺序来看,都应列在最前面,所以目次的顺序也作了一些更改。
顾师为何老讲史虽是系统的讲述,但毕竟是凭记忆的口述,不能像写文章那样谨严,因此,内容上有缺漏和详略不一,体例上也不严格,这些地方都保持原貌,未加补充、调整和改动,我的校订丁作,跟上一次一样,主要是改正引用原文和记录时造成的一些差错,这里就不一赘述了。由于水平的限制,应该校订而遗漏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今年是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出版社特出此书j版,以资纪念。
王煦华
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
本书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本书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有益读本。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言、三版前言、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经学汉学、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略谈中国古代社会、浅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修订再版后记、校订后记、三版校订、后记。 此书以顾拮刚口述的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形文不似教材般死板,内容也不是一味的权威说法,有许多观点都是顾老自身研究所得。总的说来,书的可读性和启发性较强。【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民俗学家。笔名有余毅、铭坚等。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史学入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大家小书 | ||
9787200076455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史学入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史学入门是北京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092 的主题关于 史学-基本知识-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