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5.0
本书论述了选秀的来源,选秀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成因,选秀的生存环境条件,大众审美心理及媒介的参与情况。
总序
前言
第一章导论:选秀时代的来临
时空错乱的“舞台”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扩张
选秀活动的昨与今
选秀化中国成了社会文化事件
草根文化的觉醒和起步
第二章选秀运动总体分析
选秀产生的社会文化大背景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征候
多元的狂欢,抑或意义的真空?
选秀运作的媒介条件
传统媒体属性的转变
新媒介的推动力
媒体人的话语突围
选秀活动的人众心理基础
选手成名的想象与自我实现
粉丝寻求认同与归属
大众消费“另类”的快感
第三章选秀节目的类型
唱歌秀:超级女声
超女秀活动流程
超女启示录
影视秀:红楼梦巾人
海选“梦中人”的过程
批评者的主要观点
“傍”名著,创产业
表演秀:超级新秀
表演秀活动流程
选秀+造星的品牌效益
第四章政治秀:另类的民主
民主的狂欢
三种代表性观点
五个关键词
民主的演习
程序上象征民主
粉丝社群文化叛逆的运动
民主的背离
“父爱主义”传统与公民文化的短缺
昂贵的入场券
规则上的背离
民主的娱乐化
中国式民主的嘲讽
人人有得玩
大众玩得起的“文化”
第五章经济秀:商界的盛宴
选秀幕后的推手
大众的“消费者”面孔
遭遇质疑的商业秀
豪门盛宴中的获利各方
主办方圈钱运动的“主谋”
冠名赞助商品牌效益的追逐者
其他相关产业链
粉丝经济:难以估价的“潜利”
粉丝网虚拟世界的现实经济利益
粉丝公社崭新的明星经济模式
职业粉丝被异化的粉丝文化
堕落的粉丝经济
第六章文化秀:草根的崛起
草根文化与精神
释义“草根”
选秀触发草根文化
“阿多诺”还是“费斯克”?
外来理论的水土不服
多重权力同构的文化格局
选秀:传媒主导下的草根狂欢
中外学者对狂欢的解读
选秀的狂欢性质
选秀的非狂欢因素
作为符号的“李宇春”
李宇春“个性”的代名词
李宇春的性别文化意义
李宇春与中国民主实践的象征意义
想唱就唱:浮出水面的自我
“自我”的谱系学
想唱就唱?可疑的自我
娜拉的出走
粉丝出走的娜拉
出走以后的困境
当代的“中国娜拉”还回归吗?
第七章选秀还能走多远
选秀尚能生存否
为选秀卜卦
各种观点的争论
继续存在但会越走越难
政治生存环境
六道紧箍咒
政治与经济夹缝中的暧昧
文化生存环境
缺乏思想根基的中国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格局
选秀节目的自身因素
节目模式缺乏创新
商业因素对节目质量的侵蚀
公平公正公开的缺失
选手的未来走向
大众审美疲劳与粉丝情感透支
审美疲劳兴奋减弱
感情透支厌弃开始
第八章选秀小辞典
PK
海选
粉丝
湖南卫视
李宇春
男色
红衣教主
短信门
直信门
刷票
红头文件事件
媒体顾问团
毒舌评委
大众评委
舞美师事件
职业粉丝
粉丝公益联盟
粉丝日与粉丝节
附录
后记
前言
“选秀”其实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的仪式,人类在自然界的“脱颖而出”本身就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选秀”的结果。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的选秀行为开始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自然行为变为文化行为。当前的选秀节目是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来自于一个广泛的社会文化的冲击。隐藏在选秀热背后的是大众对那种已经日渐陈旧、假模假式的文化规则和文艺现象的否定和无声反抗。我们在面对选秀时,应该带有文化包容心,应该承认它存在的价值,并重视以粉丝现象为代表的草根文化精神。
基于以上宏观视野,导论部分主要从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草根崛起等时代大背景出发,引出对近几年国内选秀热的思考。
本书论及选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媒介条件以及大众的心理基础。1990年是中国文化转型最关键的时代:启蒙叙事和精英话语开始退居历史幕后,大众文化登台亮相,并逐渐成为主流文化。除文化的转型外,媒介的产业化改革、新媒介的兴起、媒介策划能力的增强等构成了选秀产生的媒介条件。选秀热也有着坚实的大众心理基础。具体说来,当“病态”的社会堵塞了绝大多数人的成名途径的时候,选秀为选手们提供了成名的舞台,满足了选手们成名的自我想象。
另一方面,当传统美学原则越来越沦为僵硬刻板的教条时,“美”便开始叛逆为肉体的快感,被从神坛拉到人间,大众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消费“另类”的实践。
如果按照内容来划分的话,国内选秀节目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唱歌秀、舞蹈秀、表演秀、主持人秀、演员选拔秀等等。鉴于国内选秀节目在赛程赛制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第二章主要选取唱歌秀、演员选拔秀和表演秀的代表“超级女声”、“红楼梦中人”“超级新秀”三个选秀节目,从流程、历程、影响力、文化特征等方面对不同选秀节目类型加以分析和总结。
本书还试图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对选秀现象加以分析,焦点集中在选秀的民主演习上。选秀中的海选、短信投票等规则能够带来人们思维上的转变,这种对抗政府的“父爱主义”的思维方式完全能够从娱乐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因此选秀在形式上具有民主启蒙的意义。但选秀也在许多地方背离了真正的民主精神,所以,作者以为,这次民主的演习仅仅能获得一个刚及格的分数。选秀中的各种民主演练会成为选秀一代的历史记忆,对将来的民主观念、民主实践都会产生影响。
不过,我们也要有对“民主娱乐化”的忧思,谨防后现代文化特征的选秀颠覆民主的内在精神,从而使民主成为一场娱乐的“闹剧”。
作者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选秀活动带来的巨大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主办方、广告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娱乐公司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润,其他相关产业也从中分取一杯羹。主办选秀节目来获得经济利益,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许多选秀节目却为了商业利益而逾越了媒体道德的底线,不惜损害节目的质量和信誉,甚至置公平公正和公众利益于不顾。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必将导致选秀的“短命”。
选秀是一个超大型的大众文化文本,第五章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选秀进行解读。我们的解读不是从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出发,而是立足于中国现实语境和作者的现实文化体验(类似于现象学意义上的直接明证性),以官方/精英/商业/大众/传统为基本范畴,从它们之间的冲突、合作、借用、交织中,对选秀的文化意义作出自己的解读。
选秀是一次草根狂欢事件,具有反抗现实文化秩序的意义。但由于中国人狂欢精神的贫乏,在选秀中,草根们在反抗现实秩序的同时,又复制了现实的等级秩序;在反抗传统“偶像”的同时,又亲手制造了新的供自己崇拜的“偶像”。我们还注意到,选秀运动中最突出的人性角色,是那个隐隐约约的“自我”。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自我的概念,中国人喜欢的是天下一家的和谐景象,根本无力承担“自我意识”所带来的分裂的痛苦。粉丝们追求的是天下一家的共同感,这也反映了对失落的“群体”的渴望。而在选手那里,自我仅仅剩下一个空洞的形式,当选手们沉溺在表演、做秀的洋洋自得中的时候,所谓自我也就迷失在感动、欢呼和掌声中了。
作者在书中也尝试为选秀“卜卦”。从现有的选秀政策、选秀的文化生存环境以及选秀的自身因素、大众审美疲劳和粉丝的情感透支等方面,我们对选秀节目的未来走向,作出了宏观性的猜想:由于各种因素,选秀的路会变得崎岖,但选秀契合了人们的心理,符合当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会继续存在;时间会淘汰那些粗制滥造的劣质选秀节目,留下少数选秀节目中的精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最后,本书还作了一个补充性讨论,间或有一些专题的定性总结,行文着眼于工具性,以辞典的形式选取了选秀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概念,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作了尽可能深入的解释。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任何理论、观点都不可能对自由的人类生命活动盖棺论定,选秀作为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会继续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渐次展现更多魅力,并在未来时空的碰撞中释放出新的意义,与此同时,讨论也将继续。
而作者的希望则是,对选秀的解读,会越来越被证明的确超越了一场庄严的嬉戏。
后记
作为一场庄严的嬉戏,“选秀运动”或“选秀浪潮”,是中国媒体变革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公众娱乐的奇观,甚至还成为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修辞,其中所蕴藏的学术讨论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并且,显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从选秀中阐释出不同的意义。
我对选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约略有三年的时间了,很多看法是零星形成的。一部分观点和文字,已以随笔、文化评论、访谈录的形式发表在报刊和学术期刊上。(特别是我利用在《广州日报》、《第一财经》上长期开设的个人专栏,对选秀、粉丝、媒介伦理及其相关事件作了一系列专题分析。)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精神主旨。此外,在《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以及在《南方周末》所发表的部分学术评论,还有《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记者所做的一组访谈,其中亦有不少内容成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来源。
因此,这本小书的写作,算是对此前思考成果的一个小结和深化。
在写作的中途,由于健康不佳,精力不济,我几乎中断了撰写工作,幸赖我的学生袁光锋慷慨援手加入到写作中,几经周折,方才顺利完稿。光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学子,虽讷于言,但敏于学,他不仅作为助手,完善地整理了我的文稿、记述了我的观点,而且作为合作者和对话者,贡献了颇多有深度的理论思辨。课间、茶歇、饭后的讨论,在我那凌乱的书房里的商榷,以及一次次的书面修改,和光锋的合作,是一次愉快而具有启发性的写作经历。
感谢广州市社科联及本丛书编委会的信任,也感谢策划编辑张丽蓉及丛书推广负责人辜敏的热诚与耐心,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作者写作本书的勇气。
此外,还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我教学期间,曾以当时如火如茶的选秀活动、选秀事件为题,多次与学生共同讨论其传播意义及社会功能,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2005级记者班、2005级新闻班、2006级研究生的部分同学均有参与,他们的课堂对话和文献整理工作,为我们的学术思考提供了不少翔实的依据,也激发了部分观点的产生,在此,谨向他们致谢。
杜骏飞记于南京大学
2007年12月21日初稿
2008年2月21日改定
作为一场庄严的嬉戏,“选秀运动”或“选秀浪潮”,是中国媒体变革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公众娱乐的奇观,甚至还成为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修辞,其中所蕴藏的学术讨论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书作者以随笔、文化评论、访谈录的形式发表了对选秀活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民主娱乐化”的忧思。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选秀活动进行解读,作者的希望则是,对选秀的解读,会越来越被证明的确超越了一场庄严的嬉戏。 本书从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草根崛起等时代大背景出发,引出对近几年国内选秀热的思考。本书论及选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媒介条件以及大众的心理基础,还试图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对选秀现象加以分析,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选秀活动带来的巨大的产业链。最后,本书还作了一个补充性讨论,间或有一些专题的定性总结,行文着眼于工具性,以辞典的形式选取了选秀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概念,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作了尽可能深入的解释。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选秀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社会热点关键词丛书 | ||
9787306030733 《选秀》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广州 | 出版单位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000 |
选秀是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41.3 的主题关于 文娱活动-研究-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