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张伟然,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14

定价:42.0

书籍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自80年代中叶兴起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研究文化发展水平,继之复原历史文化面貌;以90年代末期,因为受到国际地理学前沿的影响,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地理感应;近年则有性别理念的应用。二十余年来,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陆续出版了多种研究专著,包括一些单要素的研究(如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断代的综合研究(如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如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朱海滨《浙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以及全国性的专题研究(如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其中不乏已在学界引起良好反响的佳构。但迄今为止,尚无探讨历史文化与地理意象的专著出现。本稿第一次从中国本土的经验出发,切实探讨地理意象的形成及解读。全稿包括五个部分。首先在导论中,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理论问题作了系统而扼要的阐述。正文包括三篇:上篇论述唐人心目中的区域观念及地理意象,中篇考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地名,下篇讨论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每篇又各分若干专题展开。其中,上篇表面看来讨论的只是单纯的文化观念、地理概念问题,但运用的主要是文学资料。

书籍目录:

前言

一、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思维传统

二、从文化水平、文化面貌到地理感知

三、本书的写作缘起及学术构想

第一章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

一、关于感觉文化区

二、华夷之界:唐代中华文化的空间范围

三、山川之异(上):北方各区

四、山川之异(下):南方各区

五、唐人对于文化地域的感知

第二章 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

一、杜诗中的“江汉

二、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考伪

三、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

四、《柳毅传》中的“洞庭

第三章 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

一、“巫山神女”的生成环境

二、“潇湘”的意象及其流变

三、“竹林寺”与“桃花源

第四章 “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

一、关于禽言诗的一段学术公案

二、古人笔下的鸟禽言语

三、“鸟言”与其特定的生态

四、“禽言”兴起的时空过程

五、禽言诗的生态背景

六、环境刺激与文化感应

七、从地理交流到生态发现

结论

一、地理经验与本土问题

二、学科间的互济

地图

图1-1 唐代文化区域意象图

图1-2 唐代十道图

图2-1 杜甫在南方主要活动空间

图2-2 《上安州裴长史书》空间逻辑示意图

图2-3 柳毅传书空间示意图

图3-1 湘江水系图

图4-1 十五国风图

图4-2 汉代方言分布图

图4-3 五藏山经地域范围图

图4-4 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图

图4-5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

列表

表4-1 鸟禽言语的意义分别

表4-2 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

表4-3 历代禽言诗篇数

表Ⅳ1 《诗经》鸟类表

表Ⅳ2 《山经》自呼名之动物分布

表Ⅳ3 自宋至清禽言诗及其作者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不过相对而言,《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特别关注一些类型化的地理意象。这些意象之所以能类型化,显然是可以反映一些特定的文化观念,具有特别丰富的文化地理价值。
  现在略陈《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的学术构想。
  第一章“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属于感觉文化区的研究。之前笔者做过一项湖北的工作,已见于上述。湖北那项研究在空间上是一个区域,时代则从先秦一直通下来。这一章在时间上只包括唐,属于断代性质;空间上就没有再截取,覆盖了全国。这是参考谭其骧先生生前的理路,做两个相互对称的样本,以期对于感觉文化区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建立纵横两方面的参照。
  以往学界对于文化区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形式文化区。那种研究看起来很客观,因为每个区都是根据某项具体指标而划出来的,不是主观认同出来的。但选取指标本身是一项不免主观的工作。况且,就资料而言,现存史料的分辨率显然不可能一致。例如《史》、《汉》中记中原地区的风俗连宋、卫都可以分得很清楚,而广大的南方楚越之地则大而化之。因此笔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对于历史文化区域的研究,感觉文化区比形式文化区更有意义。因为前者是通过古人的认同而复原出来的,它本身就是当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结构性的一部分。曾经用于指导古人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形式文化区当然也有意义,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求证的意义;它对今人的意义可能更大于对古人的意义。
  限于时间和精力,《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对感觉文化区只讨论了唐代。但有唐绵延近三百年,衣冠文物之盛,影响所及并不止于它实际存在的那段时间。同时,感觉文化区大多由来有自,形成之后也并非朝夕可改。因此,希望本章不仅对中古时期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时期的相关探讨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内容分四部分,围绕的是“江汉”和“洞庭”两个地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个空间逻辑的问题。
  文学史研究对于历史地名向来重视,但由于其目标只在读通文学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向,因而文学史学者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一般情形,不关注历史地名本身的规则。例如,他们不太注意区分地名的“特指”与“泛指”,也就是地名的本义与引申义。以至于见到杜甫在某首诗中用“江汉”指巴蜀,便以为“江汉”这一地名中本来就有指巴蜀这么一个义项。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们硬劈成两个。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作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例如,他们注意到嘉陵江有条支流在某些文献中曾被称作“西汉水”,便说嘉陵江流域有江、有汉,因之可称“江汉”。他们注意到三国时孙吴曾领有今湖南省境,便断定今湖南在历史上亦可称“吴”。而全然不顾“江汉”、“吴”这两个地名在历史上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从实质上已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了。要研究历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近年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地理在古代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是古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一日或缺的。因此,从地名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对文学作品作出一些基本判断。由于空间关系很直观,一目了然,通过空间逻辑得出的判断往往比其他逻辑更过硬。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征实的态度,以至于史家经常引小说作为空间史料,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三章“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是笔者关于文学地理的一种尝试。近年来文学地理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干种专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和作品进行统计分析,因而其中的“地理”往往只体现为一种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景的人文社会环境。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它可以成为作家的灵感,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类型化意象。
  本章分三节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理意象,第一节巫山神女为虚拟文学人物,第二节潇湘为一文化地域,第三节竹林寺传说为具有特定文学内涵的空间类型。其中第一节视角比较独特,第三节内容较为稀见,相关研究都很少;而第二节则学界颇多相关成果,特别是关于“潇湘”语汇以及绘画中的潇湘图、潇湘八景,近年发表的各种论著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关于潇湘图画的研究比较偏向艺术史或中外文化交流史,虽然也会涉及潇湘意象,毕竟非其研究主旨;而关于“潇湘”语汇的探讨,则必然要对“潇湘”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里可以看出视野的分殊。从文学角度探讨“潇湘”意象,虽然也不能不考量“潇湘”作为地理实体,但目标还是其中的“意”,如恨别思归、愁苦闲适之类①。而《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作为一项历史地理学研究,关键是考察其中的“象”;即,潇湘作为一个地理空间而给人留下的空间感、场景感。这种空间感不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形容“公共领域”的“空间”,而是有长宽高、有声光色的物理空间给人的感觉。《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尤想揭示其作为一种空间概念在历史上的流变过程。
  在中古文学中,类型化的地理意象非常多,以往很少加以专门探讨。这方面还需将来继续努力。例如中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都值得展开作专题探讨。
  第四章“‘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旨在讨论地理意象的深化过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将地理意象看作静态概念,然后对其展开讨论;而这一章则以鸟声为中心,着重探讨地理意象的动态变化。
  毋庸赘言,地理感知是一个不断对既有知识进行更新、颠覆、转化的过程。其中既受制于环境本身,更受制于文化取向、知识背景等人文因素。环境产生刺激,文化背景决定接受及转化能力。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反馈过程。
  中古以前,中国文学对于鸟声的感知非常单薄。《诗》三百虽然以“关关雎鸠”开篇,但其中的鸟声单调无比。而且,字里行间的人鸟关系非常淡漠。诗中有“鸟言”,但纯粹只是诗人的想象,与环境感知中的鸟声无关。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唐前期。因而,永嘉丧乱后大量北方诗人移居南方,新鲜的地理环境刺激他们只是在视觉上有所发现,由此在中国文学中兴起田园诗、山水诗。中唐以后,迁流到南方的北方诗人开始用听觉感知环境,这才发现鸟声对于环境的价值。于是人鸟之间的感情距离也大为拉近。酝酿到北宋,终于由自小与禽鸟相亲近的南方诗人写出成熟的禽言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1102000
如需购买下载《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是中华书局于2014.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9.2-53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古典文学-文化地理学-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