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9.8
本书是画家雷子人在对古村渼陂进行文化与审美观照之后,所做的古村落图记。他用画作、图像、文字等各种元素,描摹了这个正在经历着现代化进程的古老村庄,为其写就了一部独特的村志。
(曹立伟)亭
又见渼陂
空室
古街
民宅商道
文献名宗
古祠堂
风雅残墙
补壁
玻璃画
家有中堂
家当
遗珍
多留余地
福寿天堂
书画院
文昌阁
守业
当墟
彩擎
义仓写真
浃陂组画
七日谈
怀孕的猫
蛙声
梧桐花落
独木桥
晨耕夜读
月夜
再见山庄
后记
又见渼陂
前言
初识子人在渼陂。
渼陂,据说曾是繁华之地,从街道、两边商铺规模和清一色鹅卵石铺就的街道看,是可能的,眼下则完全廖落了。清晨之时街上几乎没什么人。我所住的小学与从前的旧址相距不远,那是在一小街拐弯处的院子里,院门已封死,围墙丈高,长了荒草,人说屋子是危房,待不得人,几年前就拆了。
被拆了的小学曾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办过半年的公,斑驳的院墙隐约可见当时的标语,那时的革命者可真是写得一手好字。苏维埃政府之前呢,人说是“万寿宫”,就是各路香客之“游乐场”,这点现在是全然看不出来了,仅可从院门右侧的一隅揣摩一二。那是一块嵌入墙内的青石板,类似门牌,板上刻满了人名商号,算算有四十来个“单位”和“个人”吧,名号记录着所捐出的钱款数额,即现时的“赞助费”,以“吊”为单位,少则二十吊,多则五百吊,用以兴建佛寺厢堂,寺厢附近盖有楼房,说是进香人的歇脚处,歇脚,便各有各的歇法,“万寿宫”也许由此得名。
老屋,旧街,古寺,败墙……这些是我可以直观和触摸的东西,别的只能靠“据说”了,离开“据说”,便离开“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只剩“直观”了,而离开“直观”,就是说如果我没来此地,那些“据说”便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以至不存在似的。都说现代人生活在历史中,想来这多半是错觉。人和历史的关系十分微弱,微若浮尘,弱如远风,以至当我们与之脱节时,常常是茫然不知的。
幸而人有经历,有记忆,这便使人可能获得消逝了的“直观”,而只有拥有历史和现实这双重“直观”的人,才可能触及事物的深层,如果事物果然有“深层”的话。“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是就时间而言的。以时间而言,逝者如斯,往事无返,唯经历者方有如此感慨,换言之,只有再次进入那条河的时候,才发现那不再是同样的河,才感到“河流”,感到“岁月”和“消逝”,尤为有趣的是,才感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所呈现的不同的面貌,因而有了某种智慧的发端。
若以空间讲呢,空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我们不仅可以两次,还可以多次进入同样的空间,同样的“河流”。眼前这条街道,曾人群熙攘,商贾香客云集,现在萧条廖落,日寂如夜,以后呢,也许复又繁华如昨或胜于昨,谁知道呢。我所知道的是,同样的空间,古往今来发生了无数事件,或平凡琐碎,或惊世重大,总之已经发生过,并且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很多事,它们可能和我们无关,也可能和我们有关或将有某种冥冥之契。
子人写过一篇文章《再见山庄》,主客交融,若即若离,写的温润恬和,情理并茂,笔端饱含着对少年时光的缅怀,读着读着,便不由得想到自己相似的往事。那么漠陂究竟是不是他曾经怀念过的山庄呢?我没有向子人询问过。在我看来,是,也不是。人的经验是有意思的,犹如酿酒,愈酿愈醇,愈久愈美,愈美愈可能与原料无关。子人对渼陂的凝神关注,使得他的视野超出了个人的情怀本身,现实与历史的投影如此巨大,他平静而坚定地寻找着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他找到了。
曹立伟2006年12月于杭州
后记
一年前的深秋偶见漠陂,勿勿一别却持久难忘,半年后我有心而为再次来到漠陂,并企图尝试用绘画、影像、采访、手记以及文献考证等多种元素,对这个让我能见如烟往事般的村落投掷凝视的目光。后来部分“成果”分别在中央美院造型类博士创作观摩展以及中国美术馆的“农民.农民”馆藏暨邀请展中展示,不知观者感触如何,我却若有所思。
记忆中的儿时村落永远只是我熟视的幻像,我能用图像还原那个不复存在的小村却不能真实触摸它,我甚至能勾勒曾经玩耍游戏过的芳草树木,却不能真正闻风听雨,记忆像历史一样,却轻飘飘只属于自己。
漠陂让我遭遇了儿时所见,却不知道如何庆幸这种存在,我隐约有些恍惚,这个让我忆起往昔的村落会不会同样只是一种幻像,本书图记的全部内容但愿不是那般轻飘飘的记忆。
用诗一般的柔情去图构一个村庄的风貌不是我的本意,单纯地收集一些可供日后创作所需的素材也不是初衷。纪念是一种痛。一个村落现有的人文生态、新时期农村在人文地理和风俗传承等众多层面已然发生的变化,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外来客的我以及我的书写也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吗?对痛的纪念是一种安慰。
一方面梳理一个村落从开基后已有历史的流变,通过志籍、族谱、口传文化所形成的叙事文本,依据村落现有的图像遗迹,如建筑、雕刻、民间图绘等,对村落历史做一个有序呈现;另一方面,用较长、较完整的时间溶入一个村落的日常生活中,尽量模糊客居者的身份,尽量减弱某种先验立场,分阶段去体察并记录现有村落风情。想必不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本次艺术实践和创作是以一种身心在场的方式,去检视现实与记忆如何得以呈现的差异。我相信关于生存的记忆和追问不完全是个人化的,而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组成因子,与现实的感觉相比,或许这更可以激发艺术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这能否成为艺术品魅力的根源所在?我很想借此次实践,探究一下艺术个体私密化进程的完整呈现能否有效推动大众对艺术公共性的认知。
在渼陂期间得到了文陂乡众多乡干部的悉心关照,女书记杨彩霞倾心于乡政府各项工作,也因为有她的支持,使我有机会深度了解干部与乡民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渼陂有深刻情结的吉安市原纪委书记刘屺烈多次同我相遇在漠陂。大小官员和游客纷至沓来有不同的风景呈现,漠陂也因此多了几重被看的维度。
本书写作得益于导师李少文先生的教诲,李先生一贯严谨而灵动的治学风范使我有可能从更宽区域看待或从事艺术。本书引用了文陂乡政府提供的古村资料等文献,其中楹联注释参考了刘宗彬、王佑伦二位先生的成果,谨向刘老师和已仙去的王先生深表敬意!感谢好友宏凯博士继《女人味》之后,再次为本书付梓助力。先后两次在渼陂的50个日夜都由妻黄丹陪同,期间她被戏封为“博士后”,的确,在诸如后勤及本书中若干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等方面她都给予了极大帮助。每天往返在乡政府驻地与古村之间,总会有很多熟悉的微笑和目光,我好像越来越靠近着渼陂。
感谢因渼陂结缘的众多朋友!谨以此书纪念朴实的漠陂人以及普通的中国农民。
雷子人2006年12月15日干望京海岸楼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一本关于古村落渼陂的书。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是一本画家到村落中生活后所做的创作和图像记录。那么那些绵密而情深的文字又该如何定义?是一个有着田野调查风格的独特文本。它与我们通常了解的社会学家所采取的角度又有着什么样的差异?本书是作者用文字、绘画与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八百多年古村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并通过文献史料探究着漠陂的历史,视觉的切入角度、文化的观照视阈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 漠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赣江支流富水河南岸,古为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现属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管辖。方位东经1150.52度,北纬260.28度。南宋初年漠陂建村,至今村中梁氏已历传33代。作者简介: 1967年11月生于江西。1993年、2003年分别以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院博士生。出版著作《入境前后(1989年1999年).雷子人作品》《艺术家档案.雷子人》《入境无语》《女人味》《新古意》《出入境》等,论文及作品若干发表于国内外专业刊物或结集出版。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渼陂·渼陂: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09041591 《渼陂·渼陂: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济南 | 出版单位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9.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8 | 印数 | 5000 |
渼陂·渼陂: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5.64-64 的主题关于 村落-概况-吉安县-图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