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

周民锋,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3.0

书籍简介:

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是当下我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作者着眼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 “思想体系”与“人类社会的全部意识现象”两重含义,不仅重新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对以往的意识形态观提出质疑和更正,而且从当代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比较研究两个30年(1949~1978、1978~当下)意识形态观演化的基本轨迹,阐述了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拓宽了人们对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的认识。特别是作者尝试搭建起一种研究文化意识形态观问题的分析框架,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可能途径。

作者介绍:

周民锋,194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哲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已退休)。长期从事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西方哲学史、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对中西文化与哲学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的命运尤为关注。已出版《超越与超拔》(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走向大智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主编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并在《现代哲学》、《德国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平崛起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

一、“横”和“纵”的交错

二、“硬”和“软”的配合

第二节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

一、国家与文明

二、国家的崛起与文明的崛起

三、文明的崛起与重新崛起

第三节 中国和平崛起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和平崛起时期

二、中国和平崛起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上篇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观

第一章 重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用法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重含义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演化及其体系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三、《资本论》(1867年,第1卷)

四、恩格斯后期书信(1890-1894年)

五、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由来的学理逻辑

一、知识论及观念学:从弗·培根和特拉西到康德

二、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观研究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观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二、什么是意识形态观

三、意识形态观研究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前提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实践需要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四、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问题域

中篇 社会意识形态观问题研究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观研究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维度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意识形态系统的特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意识形态系统的特质

第二节 当代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观问题

一、计划与市场之争

二、公平与效率之辨

三、和谐与科学发展

下篇 文化意识形态观问题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马克思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有着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探讨与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相关的意识形态观问题。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辨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重含义,从而在社会意识形态之下划分出狭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中篇以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梳理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化轨迹,讨论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功能;下篇选择中西两种文明作为比较的样本,以远古、古代、近代为三个分析的节点,探讨分别隶属于中西文明的两种文化意识形态演化的不同路径及相互之间的对称关系,进而讨论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历史创新的现实基础及若干实践性问题。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108551
如需购买下载《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是人民出版社于20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092.7 的主题关于 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