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69.0
本书以礼乐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从《礼记》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阐释中抽象出其文学倾向和理论主张,剖析“礼义”的文学思想,从《礼记》文本表述中找到具体例证,还原“礼”文本展现的文学原初理论形态,从而揭示礼学、经学和文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本书以礼学的重要范畴和上古礼仪活动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源于经学,经学的演变决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基本走向的基本观点。
导论 仪礼时代与中国早期文学思想
一 典礼仪式与礼仪文本:中国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形态
二 礼仪的应用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理论雏形
三 “礼”经学:贯穿中国文学思想史的一条主线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礼仪”与“兴象”
——“兴象”的仪式来源及“比”“兴”差异考辨
一 “兴于诗”一“立于礼”——“兴”是礼仪事件
(一)孔子论“兴”的礼仪背景
(二)“兴”的礼仪性质
(三)“兴”的仪式特征
二“礼之仪”一“仪之兴”——“兴”是象征艺术
(一)“动作之兴”与“行为象征”
(二)“言之兴”与“语体象征”
(三)“诗之兴”与“乐语象征”
(四)“物之兴”与“器物象征”
三 “兴必取象”一“以象征意”——“比”“兴”差异辨析
(一)汉儒的经学诠释与“比”“兴”界限的混同
(二)“兴必取象”论与“兴”的隐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径的发现
(三)“兴”与西方象征理论
四 “兴象”的审美意蕴和诗学精神
(一)“语有兴象”
(二)“象中有兴”
(三)“兴在象外”
第二章“祭祀”与“象征”
——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一 祭祀时代:一种特殊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形成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
(二)《仪礼》《礼记》中所载祭祀礼仪的主要仪节
(三)祭礼的功能与意义
二 祭祀理论:从仪式到艺术
(一)“祭祀主敬”:仪式的开始与艺术的发生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饰与象征的转换
(三)仪式内外:现实与象征的两个世界
三 祭祀文学:祭祀中的“诗”与《诗》中的祭祀
(一)祭祀诗的分类
(二)祭祀仪式中的歌诗
(三)《诗》中的祭祀
四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
(一)祭器:人器也
(二)祭品:外则尽物,内则尽志
(三)服饰:反女功之始也
(四)时空:合和天人的神圣场域
(五)仪节:洞洞乎,属属乎
(六)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
第三章“称谓”与“修辞”
——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
一 “以名举实”:“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
(一)名、实之辩与诸子“制名”理论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与礼仪称谓的礼义构成
(三)儒家“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意义的扩展
二“称名之曲”:礼仪称谓的语用形态与修辞意义
(一)礼仪称谓:语辞修辞的活化石
(二)曲指:礼仪称谓的修辞方式及其语用形态
(三)隐喻:礼仪称谓的修辞格及其语体特征的形成
(四)从宜:礼仪称谓的变与不变及其修辞功能的弱化
(五)从语辞到文辞:修辞学史的文艺性转向及其影响
三 “言语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语精神及其文化意蕴
(一)言为心声:道德伦理的外在体现
(二)言语有章:君子威仪的语言表述
(三)穆穆皇皇:贵族文化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礼辞”与“文言”
——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
一 从礼仪之盛到文言之兴
(一)礼仪的兴盛与文言的产生
(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言
(三)孔子与文言理论
二 从礼仪之“文”到礼义之“象”
(一)礼仪之“文”与礼辞的文言意义
(二)礼义之“象”与“象”的文言属性
(三)“立象尽意”与“象”的文言示范
三 从礼仪之“敬”到礼辞之“诚”
(一)礼仪之“敬”与礼文之“诚”
(二)“修辞立其诚”与文言的道德、伦理品格
四 从礼的“文质兼美”到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
(一)礼的文质观
(二)文质关系、文言思想与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
第五章 “乐论”与“诗论”
——中国“诗论”的“乐理”渊源
一 “乐”与“诗”的形态演变
(一)同源异体:诗、乐的起始形态
(二)三位一体:诗、乐的仪式形态
(三)分体:诗、乐的独立形态
二 “乐本情”与“诗缘情”
(一)《礼记·乐记》关于情感理论的构建
(二)早期诗、乐分工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
(三)“诗教”的“乐理”来源与“诗缘情”
理论的“乐论”依据
(四)“情志合一”与“抒情本体”诗论的理论成熟
三 “声亦如味”与“诗味论”的形成
(一)“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
(二)“声亦如味”与“乐味”的理论来源和文献依据
(三)“诗以声为用”与“诗味论”的“乐论”原理
(四)“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味论”的情感本质
参考文献
后 记
《礼记》文字精微,句法巧妙,章法考究,汇群经之总义,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其文本特征、思想意蕴具有文学文本示范意义和元文学理论意义。礼仪中有“兴”也有“象”,礼仪之“兴象”是诗歌“兴象”理论的实践来源和理论来源。祭祀礼仪具有象征性,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互相通融。礼仪称谓使古代修辞实践从语辞走向文辞,开启了修辞的文艺性发展路径,语言因此也具备了文艺性审美功能。因礼仪之需而产生的“文言”具有仪式和文学双重属性,追求对语言文饰的“文言”是真正意义上语言艺术的开始。诗、乐同源,中国古代诗学实源于乐论,乐论是古老的哲学,也是原始的诗论。 《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由王秀臣所著,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礼是威仪,是律度,是典章,也是纹饰;礼用于经世,用于立身,也用于为文;礼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礼记》记载仪式,阐明礼义,总结理论,是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早期儒家思想文献。《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由王秀臣所著,《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立足《礼记》文本,与其他先秦典籍互证,全面审视《礼记》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表现,试图通过分析某种重要的礼学范畴或某种典型的礼仪行为,揭示上古礼仪规范的原始内涵,消除因时空阻隔所带来的对古代礼学精神的种种误解,疏通“礼”与“文”的血缘脉络,找到它与后世文学思想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上古礼仪文明对早期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还原“仪礼时代”礼乐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国启蒙文学思想的元文学理论形态。【作者简介】王秀臣 男,湖南桃江人。199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起任《北方论丛》编辑部文学编辑。200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2005年分别获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讲师,2004年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著有《以生命作抵押——张雅文论》(合著,200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电视文艺学丛书》4卷(主编,200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乾隆琼山县志》(古籍点校,2006年海南出版社),主持、参与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2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在《文学评论》、《江海学刊》、《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学习与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礼仪与兴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 ||
9787509757222 如需购买下载《礼仪与兴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礼仪与兴象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2 ,K892.9 的主题关于 礼仪-中国-古代 ,《礼记》-古典文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