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在李连英家乡采风及清史资料中已经提取的线索,对李连英及其家族的发迹、衰败作了细节追踪,匡正了诸多传闻的谬误,让人们知晓一个卑躬屈膝、冷酷十足的权宦形象。同时也透露了清宫内的权力斗争秘闻。
序言
自序
一、祖籍与家庭身世
二、决定命运的童年
三、人宫时间与名讳种种
四、从散役小太监到二品总管
五、政治激流中的沉浮
六、宦仕之家著称京门
七、生活在庄园里的人们
八、母丧盛仪周济乡里
九、李福堃挥金如土
十、处世之道
十一、出宫养老与猝死之迷
十二、墓地及其他
十三、旧事趣闻
李连英家族世系表
附:储秀宫二总管崔玉贵
后记
前言
蔡世英先生将一部《宫里宫外李连英》的书稿,送到我面前,邀我作序。初见案头清样,一部关于李连英翔实的史料赫然在目,内心踌躇。披阅之余,深感这部史著视野宽阔,挖掘深邃,洋溢着作者激情,展现出作者的功底,令我心情难以平静。古往今来,成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常常有非常之文应运而生。事业文章,立功立言,互为匹配,相得益彰,倘若这部史稿不能付梓,岂不令人遗憾终生。为此,我欣然提笔,值得一书。
“夕阳霞光瑞,案头摞史卷;撰笔冢中人,矫正权监传”。这不仅是匡正清廷总管太监李连英的一部专著,而且也是反映清廷内幕的一部珍贵史料典籍。
清王朝建立后,接受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对太监曾采取过一系列的措施,严格地加以控制。首先,太监人数从明朝数万人,削减为千余人;其次是严禁宦官干政,并永为定制;再次是压低太监品级,乾隆皇帝时,规定太监不得超过四品,但是到了同光两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长达47年之久,独揽大权于一身,暴戾恣睢,为所欲为,竟置祖宗家法于不顾,到光绪年间,太监人数逐渐增加到三千余人,并且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集团。一些太监因倍受宠信,大得重用,李连英就是此间应运而生的一例。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他被赐以二品花翎顶戴;光绪三十年十月初十日又被赐与蟒袍补服全袭;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七日慈禧太后再次亲赐大福寿字、画各一轴,成了大清王朝晚期声名煊赫的总管太监。
李连英这个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集聪明伶俐、老谋深算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他之所以能够终生不失宠信,其手段莫过于迎合、顺应慈禧太后。他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凭着乖巧的嘴巴,聪慧的头脑和随机应变的本领,赢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并借助着慈禧太后的皇权威势,广泛交接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大肆收受贿赂,聚敛钱财,成了著称京门和乡里的豪门大户。不过,在许多传说中,他是投主子所好,助纣为虐的小人,终遭历史唾弃,酿成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千古罪人。仔细分析,未必全部评价副实。
“文以载道、史以鉴金”。蔡世英先生搜集了大量史料,经过走访调研,文学采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与李连英的后人和许多知情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走访,又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尤其是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到北京广泛查阅档案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将搜集到的大量史料反复对照、比较、筛选,去伪存真,以严谨的态度,著作了这部书稿。书中所述诸多事实,又确是鲜为人知或从未流传于世的珍贵史料。写历史人物,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让广大读者、史学界评价他的全部历史功过。蔡世英先生以《李氏家谱》为蓝本,参阅查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档案真迹,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真实地记述了李连英一生的历史,首先从他的家庭身世入手,详细的叙述了他童年入宫的动机与经过、名讳种种,以及得宠发迹的过程,李氏家族势力的形成,达官显贵的地位,奢侈豪华的生活,及至奇闻轶事等等,并将一手统掌着大清王朝军国大权的慈禧太后侍奉的舒舒服服,使自己成了慈禧太后一生离不开的心腹知己,在临终前,奄奄一息的那一刻,还把后事托付给李连英。
蔡世英先生运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把知识性、趣味性、历史的真实性结合在一起,读后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以往关于李连英的种种缺乏历史根据的传说,也是有力的匡正。
蔡世英先生多年从事文史资料搜集、研究、编辑等工作,20多年来,奔走过许多地方,从未间断。这部史辑的出版对晚清的历史及宫廷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史料,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是值得庆贺和称道的。
作者要我写序,本来力不胜任,但我对这部史稿的挚爱和史实的匡正,自感情不可卸,勉其为难,拉杂写来,权当是序。
2006年3月28日
后记
《宫里宫外李连英》这本书稿是在抱病中匆匆写成的,现在即将出版,发现遗漏了一些重要史料,再作修改己来不及了,只好等日后倘能再版,而且身体尚能支持的话,再做补充和调整。关于《爱月轩笔记》问题,1982年一位朋友提供的信息,他说叫《爰月轩笔记》。不久我曾请教过李瑞一老人,李连英在北京的外宅中是否有叫“爰月轩”的书斋,他说听大爷(指李成武)说二老爷(指李连英)在南花园居住时,把住所起名《爱月轩》。大爷还说,按着二老爷为慈禧太后入殓时的记录草稿,共同整理过一份随葬宝品的详细记录。不过,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后来在北京图书馆见到了李淑云女士,也曾询问过这件事,她说没听先人讲过。1985年6月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爰月轩笔记何人所写》发表在《团结报》上,再后来读了于善浦先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叫《爱月轩笔记》。因此我便认定《爱月轩笔记》是李连英与其嗣长子李成武在南花园共同整理的。近日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拜访了李寅先生,他也说这份笔记是李连英与其一个侄子共同写的,而且比现存官方档案里的记载详细,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关于李氏家族主要成员的画像共六张,是1982年请大城县文化馆馆员王和平先生拍摄的。经请李瑞一老人辨认,除李连英一帧外,只认得李母一人。原为彩色画像,十分破旧,现随本书发表,是经过扫描复原的。倘当年李瑞一老人认定有误,请知情者给指正。
关于二总管崔玉贵一文,尽管多年来我收集了不少有关他的资料,但没有对他做过更深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参阅和摘录了叶赫颜札.仪民先生撰写的《崔玉贵》一文和己故金易、沈义羚夫妇合著的《宫女谈往录》一书中有关崔玉贵的论述写的。对于家乡传说他是自宫的说法,我始终持怀疑态度。在那个时代,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怎么会想起自宫当太监昵,而且自己也难于下手。况且凡自宫投充当太监者,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简单,净了身就可以当太监,而是要上下疏通各级官府,取保办理具结文书,甚至要花钱打点。崔玉贵的父亲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穷苦农民,他既不懂得这些事情该如何办理,又无精力和财力进京花钱打点,所以便采用了叶赫颜札.仪民先生的说法。初稿写完,请我的老同学杜嘉珍看过,他与崔玉贵是邻村同乡,他说在我们那一带,村里上一辈的老人都说崔玉贵是自宫的,还有考证的必要。
关于宫中把慈禧太后喜欢吃的那种梨叫“佛见喜”问题,当时很快传到了东陵一带,至今那里的人仍把它叫“佛见喜”,有的甚至把原来的名称都忘了。它主要产在唐山地区长城南北两侧。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意在还李连英一个本来的历史形象,别无他求,是否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衷心渴望专家、学者、李氏后人和广大的读者给予支持帮助和批评指正,并致热忱的感谢。
在这里特别值得感谢的是,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李寅先生等人提供给部分珍贵的图片资料。
蔡世英
2007年3月于北京
清朝大太监李连英一生伺候慈禧50多年,并深受宠信,被加赏二品顶戴花翎,是清朝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位高权重的太监。李连英家世如何?他为什么要当太监?他因何取信于慈禧?……本书作者蔡世英先生以《李氏家谱》为蓝本,参阅查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档案真迹,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真实地记述了李连英一生的历史,首先从他的家庭身世入手,详细的叙述了他童年入宫的动机与经过、名讳种种,以及得宠发迹的过程,李氏家族势力的形成,达官显贵的地位,奢侈豪华的生活,及至奇闻轶事等等,并将一手统掌着大清王朝军国大权的慈禧太后侍奉的舒舒服服,使自己成了慈禧太后一生离不开的心腹知己,在临终前,奄奄一息的那一刻,还把后事托付给李连英。 “文以载道、史以鉴金”。蔡世英先生搜集了大量史料,经过走访调研,文学采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与李连英的后人和许多知情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走访,又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尤其是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到北京广泛查阅档案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将搜集到的大量史料反复对照、比较、筛选,去伪存真,以严谨的态度,著作了这部书稿。书中所述诸多事实,又确是鲜为人知或从未流传于世的珍贵史料。写历史人物,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让广大读者、史学界评价他的全部历史功过。蔡世英先生以《李氏家谱》为蓝本,参阅查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档案真迹,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真实地记述了李连英一生的历史,首先从他的家庭身世入手,详细的叙述了他童年入宫的动机与经过、名讳种种,以及得宠发迹的过程,李氏家族势力的形成,达官显贵的地位,奢侈豪华的生活,及至奇闻轶事等等,并将一手统掌着大清王朝军国大权的慈禧太后侍奉的舒舒服服,使自己成了慈禧太后一生离不开的心腹知己,在临终前,奄奄一息的那一刻,还把后事托付给李连英。 蔡世英先生运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把知识性、趣味性、历史的真实性结合在一起,读后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以往关于李连英的种种缺乏历史根据的传说,也是有力的匡正。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总管太监李连英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0478031 《总管太监李连英》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紫禁城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总管太监李连英是紫禁城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52 的主题关于 李连英(1848~1911)-人物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