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66.0
本书是当代中国民俗学走向世界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标志性作品,是全方位论述田野民俗志学科地位、理论框架、实践方法的拓荒制作,是对钟敬文先生简历中国民俗学派学术构想的实践与发展,是作者多年田野体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田野民俗志》具有三大独创性学术价值:1.提出了一个现代学术新概念:民俗资料的获得,最主要的来源是田野作业,田野作业不仅是获取资料的方式,还是民俗学者检验与提升理论的重要场所。作者抓住了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症结,适时提出了“田野民俗志”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田野民俗志是相对于文献民俗志提出的,它重视田野资料的搜集与调查文本的写作。2.构建了田野民俗志理论系统:书中重新审视了田野作业的学术意义,并在全球化国际背景和学科体系发展日臻成熟时,提出了田野民俗志的理论构想与学术框架。在现代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中,对田野作业的过程模式建立、田野关系、田野叙述、田野报告的写作与表述策略等方面做了充分阐述。3.提出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书中不再视田野民俗为资料搜集的一般性的田野作业,而是一种观察视角和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书中还专门介绍了天也报告的撰写原则和表述策略,并附作者自己撰写的田野作业个案,给民俗学者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引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绪论
一、民俗志与民族志
二、田野民俗志与文献民俗志
三、田野民俗志的研究目标
四、田野民俗志的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田野民俗志视角与田野作业
六、田野民俗志的结构框架
第一部分 田野作业的学术史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章 新民族志与民俗文化学
第一节 民众知识理论的变迁
一、民众知识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二、模式的失落
第二节 民俗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框架
一、资料描述法
二、民众思维的结构与分层
第二章 新民族志与民俗学
第一节 新老两代学者的理论分歧
一、民俗与民族
二、民俗与传统
三、民俗与小群体
第二节 认同
一、认同的理论结构与民俗学的再结构公式
二、传统的理论结构与民俗学的再结构形态
三、文化的理论结构与民俗学的再结构研究
第三节 一国民俗学的学说
一、日本的一国民俗学
二、芬兰的一国民俗学
三、德国的一国民俗学
四、中国的一国民俗学
五、一国民俗学的理论特征
第三章 新民族志与民间文艺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叙事的本质
一、民俗学与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学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表演学派
四、民间文学叙事行为研究的其他问题
第二节 民俗与民间叙事类型
一、民俗学研究与民间叙事研究的几个边界
二、民间叙事类型的思维结构
第三节 中介媒介与民间艺术
一、中介媒介
二、个体人类学
三、民间艺术的情境
四、民间艺术的象征性
第四节 史诗类型
一、史诗的容量
二、史诗的形式
三、史诗的地位
四、史诗的表演
第四章 新民族志与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式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现代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历程
一、文本式田野作业
二、民族志式田野作业
三、对现代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反思
……
第二部分 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
第三部分 现代田野作业技术的特殊训练
第四部分 田野作业个案选例
《田野民俗志》是一部现代中国民俗学走向世界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标志性作品,是国内系统研究民俗学方法论的作。作者董晓萍继承和发展了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志学理论,抓住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症结,首次提出了“田野民俗志”的概念,构建了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全方位地论述了田野民俗志的学科地位、理论构架和实践方法。此强调民俗学的本体研究,同时也提倡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符合中国实际。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教案样本和正规训练项目的格式,具有科研与教学的双重职能。此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版补充了21世纪以来中外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讨论了当代民俗学关于“本土化”与“国际化”等系列焦点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空间。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田野民俗志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北京社科精品文库 | ||
9787303187782 如需购买下载《田野民俗志》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2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田野民俗志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92 的主题关于 民俗学-野外作业-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