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8.0
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乡土中国的描写与研究,已成为观察中国各种现象和问题的一个出发点。正因如此,笔者在研究新中国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时候,也从乡土中国的视角切入,希望通过电影艺术家的描写刻画,借由其中的民俗与日常生活细节,揭示出一个银幕上的乡土中国。
第一章 绪论:乡土中国再发现——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构想
一、农村的界定与中国乡土文学的传统
二、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历史与现实
三、从民俗、日常生活到电影研究
四、关于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研究的新构想
第二章 新风俗与旧风俗
第一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传统民俗
一、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乡村地理与民居环境
二、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传统民俗分类
三、从《祝福》看中国的旧风俗
第二节 作为社会时尚的移风易俗及其电影表现方式
一、关注家庭伦理与日常生活的中国电影传统
二、作为社会时尚的移风易俗及其表现
三、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民俗与意识形态要素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个案研究:《小二黑结婚》
一、“赵树理方向”和赵树理问题
二、变与不变:《小二黑结婚》的电影改编
第三章 民间传说与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传统叙事母题
第一节 民间传说是怎样进入十七年电影的
一、传说中的神神鬼鬼与民间信仰
二、民间传说进入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历程
三、民间叙事的“母题”研究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叙事母题与十七年农村电影
一、爱情传说:进入电影的中国传统叙事母题之一
二、神怪传说:进入电影的中国传统叙事母题之二
三、复仇故事:进入电影的中国传统叙事母题之三
四、家族母题:进入电影的中国传统叙事母题之四
第三节 个案研究:《白毛女》
一、《白毛女》:从民间传说走向舞台和银幕
二、电影《白毛女》的复合母题:复仇、革命与爱情
三、电影《白毛女》的影像叙事
第四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与乡土社会的重构
第一节 乡土社会的革命转换
一、现代性的引入与乡土中国的历史机缘
二、从鲁迅到延安文艺中的乡土观念变迁
三、意识形态对乡土观念的置换
第二节 十七年农村现实题材电影中的婚姻、家庭与人际关系
一、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媒妁与父母形象
二、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新女性”及其家庭关系
三、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表现的家庭外人际关系
第三节 个案研究:《红旗谱》
一、传统农村中的家族与个体
二、革命洪流中的家族与个体想象
三、他者的进入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五章 日常生活方式的展现与电影修辞
第一节 银幕内外的民俗与日常生活
一、人情与脸面
二、民间语言
……
第六章 结语: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乡土中国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近一个世纪以来,乡土中国研究,已成为观察中国各种现象和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银幕上的乡土中国:十七年(1949-1966)农村体操电影中的民俗与日常生活方式研究》以“银幕上的乡土中国”为题,旨在通过对十七年(1949-1966)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民俗与日常生活方式变迁所进行的研究,打破狭窄的学科边界,拓宽电影研究的视野。
这既是一种断代史的电影研究,同时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是从电影出发,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和社会生活来进行的跨学科研究。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十七年电影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新风俗与旧风俗,从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乡村地理、民风民俗切入,探讨了移风易俗以及十七年电影中的乡村政治。第三章民间传说与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传统叙事母题,对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民间传说与传统叙事母题进行系统研究,阐释了民间传说是怎样进入电影并影响电影发展的问题。第四章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与乡土社会的重构,论述了革命意识形态对乡土观念进行置换的历史性进程,并对这一进程中的乡村爱情、家庭与人际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第五章日常生活方式的展现与电影修辞,探讨了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日常生活与电影修辞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电影修辞背后的民俗深层结构,以及乡土中国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民族精神。第六章结语,总结全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银幕上的乡土中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5507069 如需购买下载《银幕上的乡土中国》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银幕上的乡土中国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于2013.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905.2 的主题关于 农村-题材-电影评论-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