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三堰

汉中三堰

鲁西奇, 林昌丈,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11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使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了重要结论。

书籍目录:

宋元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

一 汉中堰渠水利之初起

二 宋元时期汉中堰渠水利的发展

三 明清时期汉中堰渠水利之发展及其管理体制

(一)山河堰

(二)湑水五堰

(三)濂水七堰

(四)冷水五堰

(五)旧州河山河堰与黄沙水天分堰

(六)漾家河八堰

(七)溢水三堰

(八)黨水三堰

(九)汉中盆地边缘的较小堰渠

四 结语与讨论

五门堰:“宁管五门堰,不坐城固县”

五门堰灌溉系统之形成与发展

五门堰灌区的管理体制

(一)明代的堰长制

(二)清代前中期的堰首一堰长一渠头制

(三)清末的田赋局一堰局制

《水册》的意义:五门堰灌区的用水分配和水利纠纷

(一)上、下坝的矛盾与纠纷

(二)西高渠与四里灌区的矛盾纠纷

四 结语

杨填堰:“一渠浇灌两县田亩”

一 杨填堰灌溉系统之形成与发展

二 杨填堰灌区的管理体制及其变化

(一)“城三洋七”的来历及其意义

(二)杨填堰灌区的管理机构:七分堰公局与三分堰公局

(三)七分堰灌区的“编夫”与“按户出丁”的渊源和实质

三 杨填堰的水利纠纷与官府之介入

(一)康熙中期城、洋二邑修渠负担之争

(二)同治间三、七分堰分摊堰渠工费之争

(三)光绪二十四年西营村村民置飞槽引水而引发的纠纷

四 杨公庙、杨公祠与智果寺

(一)城固水北村杨公庙(杨侯庙)与洋县池南村杨公祠

(二)智果寺

五 结语与讨论

金洋堰:“祠临高渚报先贤”

金洋堰灌溉系统及其管理体制之形成与变动

堰庙的演变及其意义

三结语

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的“国家”与“社会”

一 “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

二 国家对水利事务的干预及水利事业的“民间化”

三 “官法”还是“民约”?

四 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灌区是否可视作“水利共同体”?

主要征引文献

附录 汉中水利碑刻辑存

整理说明

一 五门堰水利碑刻

二 杨填堰水利碑刻

三 金洋堰水利碑刻

四 城固县水利碑刻(五门、杨填堰除外)

五 南郑县水利碑刻

六 勉县水利碑刻

后记

内容摘要:

《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利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了重要结论。

编辑推荐:

《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主要使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汉中地区堰渠水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与王朝兴衰并不形成对应关系;在水利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直是民间力量,官府一般不主动介入;水利规章主要由灌区绅粮、田户“公议”而制定,属于“民约”性质;堰渠灌区往往拥有部分公产,灌区民众遵守相关水利规章,共同奉祀保护堰渠的神祗,从而以水利为中心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汉中三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环境与社会丛书
9787101080100
如需购买下载《汉中三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汉中三堰是中华书局于2011.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V-092 的主题关于 水利史-汉中市-明清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