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死

大师之死

(法) 雷米,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以法国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生平为基础来创作的长篇小说。主人翁马特乌斯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从未受过学院式教育,他是社交场的明星,少年早熟,成年后又一直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本书为欧洲艺术史上才华横溢,天才辈出的年代绘制了一卷风情画。

书籍目录:

第一章舍拉德镇的葬礼及其后

舍拉德镇的葬礼

谈论死去的画家

如此美好的形象

官方青年传记

对权威发起进攻

第二章孩子,青年人及画家

母亲

公墓中的身影

十岁的孩子如何懂得欣赏库尔贝

模范小女孩

卢森堡公园中的小径

漫步城堡

大人城堡中的孩子

有趣的年轻人

沙龙画像

聪明的年轻人

维也纳之血

爱情故事

艺术家的生活

湖泊之乡的艺术家

试验

来到威尼斯

托斯卡纳

浮土德博士

街心花园

画家的兄长

第三章重返罗马

前言

为画家的画像

第一次见到作家是在北京王府饭店的会议大厅,他在那里做一场关于中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讲座。他谈到六十年代中法建交之初作为外交官在北京的生活,国庆阅兵典礼,人民大会堂上演的京剧《白蛇传》,还有十三陵火红的柿子叶和白云观人头攒动的新年庙会;也谈到自己根据这段生活经历创作的、获雷诺多小说奖的作品《圆明园之劫》(中文版译名为《情定紫禁城》);还谈到自己喜爱的作家,谢阁兰、保尔.克罗代尔、老舍、茅盾……他笑着说长子和女儿继承了他对中国的热爱,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现在分别生活在成都和北京。结束之际,他说有三座城市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北京、伦敦和罗马,生活在巴黎的他有很多机会重回伦敦和罗马,遗憾的是,北京离他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命运似乎有意弥补这个遗憾。两年后,他被希拉克总理任命为中法文化年法方委员会主席,在四年的时间中数十次来到中国,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再次以中国为主题创作了长篇小说《北京暗房》;又在巴黎中国之家举办北京街头即景的摄影展;现在,他的小说《大师之死》在中国获奖并翻译成中文出版。就在我翻译小说的期间,他又将四十年来中国之行的日记整理结集,出版了一卷长达八百多页的《中国日记》。就在作家以为远离中国的时候,中国却在他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大师之死》虚构了不久前去世的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青年时代。我恰巧是从画家去世那一日开始“认识”他。那一天,我约好和作家一起吃午餐,画家去世的消息让他很受震动。午餐的话题一直围绕着画家,他的生平轶事,他的艺术追求,他笔下的风景和女孩,还有他眼中的东方。在作家的描述中,那个印在美术史上的名字渐渐有了喜怒哀乐,生动起来。后来,我在巴黎认识了画家的律师、秘书、他的学生和朋友,在罗马美第奇宫见到画家的模特儿米琪琳娜书中美丽的玛丽耶塔。再后来,我搬到巴黎六区一条只有六个门牌号码的小径。推开窗,可以看见梧桐婆娑的枝叶后画家在弗尔斯坦伯格街上的画室;下楼去,步行百步即可来到画家在罗昂院的另一处画室:春天,墙上爬满一壁的紫藤;夏季,墙下盛开满树蔷薇;总有三两游客,止步眺望,追思当年。画家在这条古老的小径上创作出费里尼眼中“最神秘的作品”《街景》,街角的咖啡馆,路上的行人,都因为画家的笔而带上童话色彩。当我应允出版社翻译这本小说时,只觉得是冥冥之中的必然,仿佛此前种种都是为翻译这部作品所做的准备。

动笔之前,我正好译完《巴尔蒂斯对话录》,画家在十二篇访谈中畅谈自己的生平。而《大师之死》的作者则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凭借奇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由实人虚,虚实相间,精彩生动。小说人物繁多,前后出场的共有两百多位;地点跨度大,巴黎,柏林,伦敦,萨尔茨堡,维也纳,罗马,威尼斯……西欧的文化艺术名城都在书中得到再现。作者在其中谈绘画、谈音乐、谈文学,欧洲艺术的画卷伴随着少年马蒂亚斯的成长经历缓缓展开,如同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移步换景,情随境迁。

乍看之下,小说的故事真实可信。有些历史人物以真实的姓名在书中存在,例如纪德,德兰,波纳尔,曼.雷。另外一部分人物则有现实的原型,阿申巴赫为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瓦朗蒂娜在现实生活中叫巴拉蒂妮,让.沃尔金斯基的原型是皮埃尔.科洛索夫斯基,拉瓦内尔对应巴塔耶,雅丰则是皮埃尔-让.儒弗……就连小说中提到的作品都在文学史上有典可循:例如让.沃尔金斯基创作的《今夜的玛尔特》源自《今夜的罗伯特》,拉瓦内尔的《葬礼的故事》则从《眼睛的故事》引申而来。但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历史,他用几笔勾勒出历史人物的轮廓,随即把他们放到自己的想象世界,演绎各自的喜怒哀乐,虚拟的情节因为现实的人物更加真实,现实的人物因为虚拟的情节而更加生动。也许在皮埃尔-让.雷米的小说世界中,真实与虚构从来不曾泾渭分明,而我们宁愿相信正是这样曲折离奇的经历造就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普鲁斯特对加斯东.伽里玛说,要有爱才能写出小说。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正是作者对人生、对艺术、对人的爱,尤其是对女性的爱。作者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子,有艺术家,如波希米亚画家瓦朗蒂娜和音乐家梅桑洁姐妹;有富有的艺术资助人,如瓦兹侬公爵夫人和艾莲娜公主;有模特,如楚楚可怜的嘉比或者纵情挥霍生命的马尔尼亚;也有早熟的少女,那不勒斯妓院中长大的小姑娘贝蒂塔和未来的小女伯爵艾拉……她们出身迥异,经历不同,却无一不惹人怜爱,无一不有奇情雅志。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男性走上战场退出正常的社会生活,父亲角色的缺失让马蒂亚斯生活、成长在女性世界中。他欣赏她们的美丽、聪慧、纯洁、豁达,也为柔弱敏感的女性在残酷的现实中的夭折感到痛心。在这个特殊时期,在艺术这个独特的领域,这些各具风采的女性培养了少年画家欣赏美和观察世界的眼光,给予他崭露头角的机会;而画家则始终带着少年的目光描绘女性之美,深入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将她们视为自己一生的创作源泉。巴尔蒂斯的儿子斯塔尼斯拉斯说父亲“绘画中的少女是梦想的少女的典范”(《巴尔蒂斯》),而书中的马特乌斯也说“我十一岁的时候就梦想当画家。从此以后,我一直像十一岁那年一样画画。”此时,历史中的巴尔蒂斯和作家笔下的马特乌斯浑然一体,虚虚实实,了无分别。

2008年是巴尔蒂斯诞辰一百周年,如果这本小说能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画家,了解这位与中国渊源深厚的作家,将是对我自己翻译工作的最大肯定。

刘焰

2008年底于巴黎

内容摘要:

  皮埃尔-让.雷米的《大师之死》以真实生动的史料和虚实相间的文笔,叙述了二十世纪绘画大师马尔蒂斯的非凡经历,展现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社会风貌,尤其构成了一幅上流社会和文化艺术界的动人画卷。从巴黎的画室到罗马的沙龙,从恐怖的城堡到僻静的修道院,皮埃尔-让.雷米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神奇想象,把现实世界描绘得富有梦幻般的魅力,从而使这部绘画大师的传记成了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伟大时代的杰作。  本书是以法国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生平为基础创作的。主人公马特乌斯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从未受过学院式教育,他是社交场的明星,少年早熟,成年后又一直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他担任过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并在中国邂逅了第二任妻子。从欧洲的贵族沙龙到蒙巴纳斯的艺术家世界,从高雅风趣的谈吐到微妙不可知的欲望,本书为欧洲现代艺术史上才华横溢、天才辈出的年代绘制了一卷风情画。【作者简介】  皮埃尔-让.雷米,(1937-)原名让-皮埃尔.安格雷米。1955年-1963年,先后在巴黎政治学院、索邦大学和法国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学习。作为法国外交官1963-1966年在香港和北京任职。1990-2002年,先后任法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和总代表,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2003-2005年任中法文化年活动法方主席。1962年以来,发表了多部小说,其中《情陷紫禁城》1971年获雷诺多奖,《东方快车Ⅱ》1984年获法兰西短篇小说奖,《不朽的城市》1986年获法兰西科学院小说大奖,《艾琳娜归来》1998年获马克斯.雅各布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大师之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9787020072675
如需购买下载《大师之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大师之死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