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27.0
一九七八至七九年间,高居翰教授应哈佛大学最富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讲座之邀,发表他研究中国绘画的心得。
三联简体版新序
致中文读者
英文原版序
地图
第一章张宏与具象山水之极限
第二章董其昌与对传统之认可
第三章吴彬、西洋影响及北宋山水的复兴
第四章陈洪绶:人像写照与其他
第五章弘仁与龚贤:大自然的变形
第六章王原祁与石涛:法之极致与无法
简写书目对照表
注释
图版目录
索引
前言
北京三联书店将在2009年陆续出版我的五本著作,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因为它们终于有机会以精良的品相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见面了。以前,虽然其中有两本出过简体中文版,但可惜那个版本忽视了图版的重要性,书中图片太小,质量也不够理想,无法充分传达文中所讨论的画作的视觉信息。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些图片,我的写作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近些年,为庆祝我自1993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十五载,并贺八十(二)寿辰,从前的学生和朋友们为我举办了各种集会活动,让我有充裕的时机来发挥余热。在“长师智慧”(WisdomofOldTeacher)系列演讲中,我总结了自己一生研究中国绘画的基本原则。除了那些让我沉溺其中的随想与回忆,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即中国绘画史研究必须以视觉方法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排除其他基于文本的研究方法,抑或是对考察艺术家生平、分析画家作品,将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时代、政治、社会的历史语境,或其他任何新理论研究方法心存疑虑。这些方法都有其价值,对我们共同的研究课题都有独特的贡献。我自己也尽量尝试过所有这些研究方法,尽管并不充分。但是,正如以前我常对学生所说的,想成为一个诗歌研究专家,就必须阅读和分析大量的诗歌作品;想成为一个音乐学家,就必须聆听和分析大量的音乐作品。如果有人认为,不需全身心沉浸在大量中国绘画作品,并对其中一些作品投入特别的关注,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能对中国画研究有所贡献的学者,那么我以为,这实在是一种妄想。
然而,这种错误观念却广为传布。有些中国同事对我说,以他们对中国出版物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我有限的中文阅读水平来看,国内学术界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文本研究,而忽视了视觉研究的方法,以为只有那样才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而所谓“风格史”研究则源于德国,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不适用于中国。我最近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这个问题。首先,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美国与欧洲兴起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蓬勃发展,靠的并非一己之力,而是由于因缘际会,恰好融合了中国、日本、欧洲大陆、英国、美国等各地的学术传统。这其中当然也得益于向中国学者的学习:方闻、何惠鉴、曾幼荷、鹿桥,以及收藏鉴赏家王季迁等人,他们无论在艺术史的文本研究还是视觉研究方面都是专家。第二,中国古代学者,如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绘画评论家董其昌等,也曾深入鉴赏活动当中,并从视觉角度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析,虽然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他们留下的文字,但当初他们针对的可是亲眼所见的画迹。如果说他们的方式看起来与我们有所不同,那只是因为,当时除了木版印刷这种十分有限的媒体,他们缺乏其他更好的复制和传播图像的途径来传达其视觉感受。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时,视觉因素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可以说,传统中国绘画史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视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当时传播途径的限制。
今年三联书店将会出版我的四本书《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三本勾连成一部完整的元明绘画史,另外还有一本是《气势撼人》它们在叙述与讨论时,都特别倚重对绘画作品的解读。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前三本书中,讨论特定作品与风格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对元明绘画史其他方面的描述,而《气势撼人》每一章都以对某一幅画的细读或两幅画的比较为开篇,其后的论述均由此展开。事实上,这本书最初源于1979年我在哈佛大学的一系列演讲,它是我对如何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来阐明一个时期的文化史而作的一次尝试。在这本书的英文版序言中,我曾写道:“关于绘画,明清历史究竟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不是我关心的主题。相反,我所在意的是:明末清初绘画充满了变化、活力与复杂性,这些作品本身,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时代信息,以及这样的时代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张力?”我的其他作品和文章,包括三联书店明年即将出版的《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同样会进行大量的作品分析,但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情形和阐发论点。我不会一味地为视觉方法辩护,即使它确实存在局限也熟视无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凡是有利于在讨论中有效阐明主旨的方法,我都会尽力采用。我也并非敝帚自珍,视自己的文章为视觉研究的最佳典范,这些文字还远未及这个水准。我所期望的是,这些尚存瑕疵的文字能够对解读和分析绘画作品有所启发,并引起广泛讨论。除了三联书店将会出版的这五本书,中文读者还能接触到我的另外两篇论文,它们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我的治学方法。其中一篇研究了清初个性桀骜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的作品如何体现了他的“癫症”(即他如何从自己过去的癫狂经验中获取灵感,使画作充满与众不同的气质);另一篇则试图梳理出一个中国明清绘画中可能存在的类别,其主要观众和顾客都是女性。
当然,相信大家也能举出和推荐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在讨论中国绘画问题时,会比我更好地运用视觉研究方法。由于我对中文著作掌握得非常不充分,因此无法将他们逐一列出,即使做了,那也将是一个糟糕的列表,很可能会漏掉一些优秀的作品而网罗进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例证。不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以及所有研究中国绘画的外国学者,终其一生都在仰赖中国前辈和同行的著作,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20世纪50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很幸运地遇上了对我影响甚伟的导师之一,大鉴藏家王季迁。后来,我又在中国学术界结识了许多挚友。自从1973年作为考古代表团成员第一次去中国,1977年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代表团主席第二次去中国,直到此后多次非常有意义的访问与停留,我与无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学和艺术院校的教授、艺术家、学者等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慷慨帮助让我接触到许多前所未闻的资料,极大地丰富我的晚期写作。我对他们的感激难于言表。
倡导视觉研究方法并不困难,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如何能让那些希望运用这一方法的人看到高质量的绘画图像,获得研究所必需的视觉资料呢?我和很多外国学者接触图册、照片、幻灯片并不困难,不少人还能幸运地拥有自己的收藏。但这对大部分中国学者和学生来说,还存在相当困难。如今,解决这一问题有个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图片数据库,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在网络或者光碟上找到所需的资料了。当然,这项工程要靠年轻的数字图像技术专家们来完成,但如果需要图片资源或专家建议,我也一定会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为此提供帮助,我确实打算这样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所有正在阅读它的中国读者,并祝愿中国绘画史研究拥有美好的未来,愿中外学者都能秉持互利协作的精神为之努力。
高居翰
2009年2月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高居翰(James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1978至1979年间,高居翰教授应哈佛大学最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EliotNorton)讲座之邀,发表系列演讲,本书所收录即当时演讲的内容。【作者简介】 高居翰教授(James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Sire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Painting:LeadingMastersand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 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均已陆续出版。第四、第五册仍在撰写中,付梓之日难料,但高居翰教授已慷慨地将部分内容及其他讲稿、论文刊布于网络,有兴趣的读者可登录www.jamescahill.info参阅。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Eliot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气势撼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高居翰作品系列 | ||
9787108030214 如需购买下载《气势撼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7.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气势撼人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209.24 的主题关于 绘画史-研究-中国-明清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