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巴蜀书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本书提取《三国演义》中的数十个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分为三个板块,从史实与文学创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三国演义》作者从尊刘抑曹的目的出发进行虚构创作的原因及手法。
引子:一方顽石引发的血战
煮酒评说
从乱世英雄到“窃国巨奸”
好一个“仁义布于四海”的“枭雄”
三国谋士及其“跳槽”之风
“遥想公瑾当年”
三国时期的政治婚姻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历史真相
“三让徐州”是怎么回事
别开生面却令人难以置信的“七擒孟获"
马腾之死与马超起兵
“携民渡江”的破绽
“刘皇叔”之名的由来及其妙用
话说白帝城托孤
关于“空城计”
街亭之战的再检讨
“五虎大将"的来历与座次
走向神坛的关云长
掩耳盗铃的“降汉不降曹”
关羽的“寡人之疾”
猛将何以着儒冠
魏延的“反骨”
落凤坡前话凤雏
姜维的“假降钟会”
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之死
三国疑云
“哭”出来的江山还是打出来的江山
“桃园结义”的虚虚实实
“怒鞭督邮”的到底是谁
千古疑案:曹操杀吕伯奢
“六出祁山”真假辨
刘备是否“借”过荆州
从“调船受箭”到“草船借箭”
虚情假意,还是惺惺相惜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颜良文丑是何人所杀
舍近求远的“千里走单骑"
千古高义华容道
“单刀赴会”是何人
从“水淹七军”到“走麦城”
哪里来的黑脸周仓
“黑脸张飞”的相貌从何而来
单骑救主是真,血战长坂未必
“白脸曹操”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
祢衡骂曹和张松讥曹
无中生有的“三气周瑜”
甘霸尚未建寺,何来刘备招亲
三国杂俎
诸葛茅庐何处寻
人道是周郎赤壁
曹操的“漳河疑冢”
大乔、小乔、铜雀台
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
“八蒙山铭”与“刁斗铭”
刘备的几位夫人
关羽和张飞的后代
吴国太和乔国老
“刮骨疗毒"与华佗之死
左慈戏弄曹操,还是曹操驾驭左慈
木牛流马的重新解读
前言
引子:一方顽石引发的血战石头有灵性,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有趣的话题。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虽然神奇,但与“传国玉玺”比较起来还是要逊色许多。因为,这方顽石所引发的,远远不止一个家族的兴衰,而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一场场血雨腥风。
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是从董卓进京正式拉开大幕的,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到三国归晋,全国重新统一,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将近一个世纪。这场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的混战,造成“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空前浩劫。引起所有这一切的,是天下群雄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争夺。
在中国古代,代表皇帝身份和权力的是一块特殊的石头,因为被雕刻成为皇帝印章,这块石头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玺。几千年来,历朝历代制造了无数宝玺,其中只有一颗被人们公认为天下共传的“至宝”,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来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传说春秋时,楚国玉工卞和在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偶见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古人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卞和因此认定这块石头包藏着稀世之宝。他将此璞献给楚王,果然得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经良工雕琢成为玉璧,人称“和氏璧”。这块石头,从此被人们视为“天下共宝”。
几百年后,和氏璧被赵王拥有,成为赵国的镇国之宝。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假意愿以十五座城相换。赵王迫于秦国之威,派蔺相如怀璧使赵,于是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不过,赵国最后还是被秦国吞并,和氏璧随之落入秦国。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皇帝的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于是始皇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一颗宝印,由丞相李斯书写了八字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末,刘邦率兵进入关中霸上,秦王子婴出降,献上这颗始皇宝玺。
刘邦称帝之后,“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日汉传国玺”(《汉书.元后传》),又称“传国玉玺”。此后历朝历代,都将传国玉玺视为至高无尚的神器。只有得到这块玉玺,才能表示“天命攸归”,名正言顺地做“真命天子”。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政。当时的皇帝孺子婴只有两岁,传国玉玺由孝元太皇太后保管。王莽命其弟王舜去长乐宫向孝元太后索取玉玺。孝元盛怒之下,将传国玉玺狠狠摔在地上,摔缺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
汉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也夺回了传国玉玺,它又成了汉家天下的象征。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汉末三国,围绕着这方出自荆山的顽石,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传奇故事。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同年八月,宦官张让、段圭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执政的大将军何进。何进的部下袁绍率兵杀人宫中。张让等挟持少帝逃出皇宫,最后在黄河边上被追兵赶上。段圭被杀,张让投河自尽。皇帝一行被迎回宫后,检点重要物件,结果一应俱全,唯独不见了那方传国玉玺。
半年之后,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董卓为避联军锋芒,纵火烧毁京城洛阳,挟持少帝逃往长安。参加联军的孙坚率军进入洛阳,驻扎城南甄官井附近。夜间,人们发现井上有五色光闪烁。孙坚派人下井,探得传国玉玺。后来,孙坚在与刘表的武装冲突中阵亡。孙夫人吴氏扶棺归乡途中,被袁术拘留,传国玉玺转入其手。袁术死后,传国玉玺被其手下徐璆得到。徐璆本是汉朝的大臣,便携玺前往许昌将其献给朝廷。这时的汉朝廷实际上已被曹操掌控,但曹操没有占有玉玺,将其交还给汉献帝。徐璆因这场大功被授予卫尉一职。后来曹丕称帝,又从他的妹妹献帝曹皇后手中索要到传国玉玺。司马氏代魏,玉玺归晋。
传国玉玺是个精彩的话题,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也不愿意放过这个宝贝。于是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加工。总的来说,基本线索与文献记载没有大的区别。但作者的这番加工,读来却似有一番深意。
《三国演义》写道,孙坚进入洛阳,驻扎在皇宫建章殿的废墟之上。
当天夜里,部下军士发现殿南一口井上有五色毫光闪烁。孙坚遂命士兵点起火把,下井打捞。士兵们从井中捞出一具妇人尸体。只见她一身宫女装束,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见内有一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打开小匣,里面装着一方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钮,旁缺一角,以黄金镶嵌。玺面刻有八字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是半年前不见了踪影的“传国玉玺”。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顿时惊喜交加。传国玉玺是天下至宝,是皇帝身份的象征。拥有了它,必然有“登九五之分”。于是他决定托病辞归,立即返回江东,以图“大业”。
消息很快传到袁绍那里。当孙坚前来辞行时,袁绍就以讨董联军盟主的身份要孙坚交出传国玉玺。孙坚矢口否认,并指天发誓:“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剑之下。”袁绍不死心,随之派人通知荆州的刘表,要他在途中拦击孙坚,夺取传国玉玺。刘表和孙坚在荆州边界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孙坚大败,好容易才逃回江东。孙刘两家从此结下深仇,多次爆发复仇战争。最后,孙坚中了刘表的伏击,被乱箭射死,应了自己当日所发的毒誓。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继领部众。因势单力薄,不得已投靠袁术。心雄志大的孙策不愿久居人下,遂忍痛将父亲用性命换来的传国玉玺作为质当,向袁术借得三千士兵、五百战马,率父亲的老部下程普、黄盖等人渡江东下。经过艰难百战,终于创下了江东基业,为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演义》添加的孙坚发誓和孙策借兵这两个细节,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实至名归”。传国玉玺无论如何神秘和神圣,但实质上仍然是个“名”。孙坚在偶然中得到这个“神器”,就不顾大敌当前,退出讨董联军,急匆匆地回去创建“帝业”。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手中掌握的“神器”反倒成了一道催命符,招来旁人的觊觎,最终死于非命。正所谓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历史上的袁术,其结局与小说中的孙坚颇有几分相似。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自以为“天命”在我,不顾时机尚未成熟,便迫不及待地在淮南称帝,圆了他的皇帝梦。谁知竟成为众矢之的,千夫所指。当时在名义上还是袁术部下的孙策首先宣布与他“断绝关系”。本来打算与他联姻的吕布,也将他派来的使者逮捕送交许都,并与之绝交。不久,这位出自名门,“四世三公”的袁皇帝就被曹操一败再败,最终众叛亲离,凄凄惨惨地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
反过来,小说中的孙策的行为就十分明智。虽然手握“神器”,但他十分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传国玉玺只是一方顽石而已,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招来横祸。于是用它向袁术换得兵马,以此开疆拓土,创建了江东基业。孙氏虽然从此与这块石头再也无缘,但却当了几十年货真价实的皇帝。后世的人们,没有谁因为他不曾拥有传国玉玺而质疑过孙吴政权的实际存在。而拥有过传国玉玺的袁术,从未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君主。
曹操担任汉朝丞相,掌握着实际权力,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即使如此,当传国玉玺送到面前时,曹操也不稀罕这块石头,而是郑重其事地将其奉献给汉献帝。他十分清楚,只要天下是曹家的,任何时候需要,这块石头马上就可以到手。既然自己眼下还不是皇帝,把传国玉玺抓在手中,就只会“务虚名而处实祸”。曹操死后,曹丕逼迫献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情况就像西汉末年的太皇太后王氏一样,传国玉玺很快就从曹丕的妹妹、献帝的皇后手中交了出来。“汉传国玺”顺理成章、实至名归地变成了“魏传国玺”。曹丕还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下“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隶字。
真正取得成功的曹操、刘备、孙权,注重的都是这方顽石所代表的实力和地盘,他们并没有拘泥于这方顽石的本身。
《三国演义》对传国玉玺下落的这一番发挥,可谓得意之笔。
沩了一块小小的石头,两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死于非命,使这块添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头又增添了一层新的神秘。
在群雄混战的汉末,与这块顽石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并不多,但参与这场大混战的诸侯们费尽心力所争夺的,实际上是这方顽石所代表的至高无尚的权力。那些一代枭雄们为此而表现出来的野心、贪欲以及种种尔虞我诈,全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简单叙述晋以后传国玉玺的流传概况。
曹丕代汉仅45年,司马氏就以同样的方式逼迫魏帝禅让,传国玺归晋。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传国玺在十六国的几个君主刘聪、刘曜、石勒等人手中转来转去。后赵皇帝石勒还曾命人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字。晋穆帝永和八年(352),晋将戴施从后赵将领冉智处得到传国玉玺,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司马氏。
东晋灭亡后,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人了隋宫。隋炀帝杨广死于江都之后,他的皇后萧氏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人漠北突厥。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630),萧后与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又归于李唐。唐朝灭亡后,传国玺归后梁皇帝朱全忠。
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的皇帝是后唐末帝李从珂。936年,后唐灭于后晋,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积薪自焚,传国玉玺自此神秘失踪。
此后几个王朝的创立者,在夺取江山之后,仍然对秦汉以来的那方顽石心向往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公开承认,没有得到传国玉玺是一大遗憾。既然上有所好,便会有人投其所好。因此,好几个朝代都发生传国玉玺“惊现”于世的事情。遗憾的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赝品。
最后一次假冒传国玺事件发生在清乾隆帝在位期间。这枚“贾(假)宝玉”至今还藏在故宫博物院中。但历史上那枚曾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甄(真)宝玉”却永远消失了,给人们留下的是不尽的感叹。
《三国演义》以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再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政治集团、势力内部的相互争斗,并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然小说描写的种种辉煌战绩并不符实,本书以中国历史为参照,选取《三国演义》中饶有兴味的几个问题,以另一种视角进行分析,力图重新诠释《三国演义》。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雄视千古的大英雄。可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是个数一数二的大奸臣;参加讨伐董卓的诸候本来只有十三家,《三国演义》硬将其加为十八家,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向东吴“借”荆州,还煞有介事的签了一张借据,然而,历史上的齐备却从来没有认过这个帐。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上的三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三国演义》又是如何移花接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另眼看三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520238 《另眼看三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成都 | 出版单位 | 巴蜀书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