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68.0
本书对黄土高原主要植被区系、类型、组成、多样性研究基础上,以不同尺度植物水分生态为突破口,从植物对水分微生境的适应、植物化学生态计量学特征、植物养分生态特征、植物能量生态学特征、植物生长的氮素可塑性、植物互作效应、植物根系生态特征、植物根冠生态效应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本书的内容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旱地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生化、资源与环境科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林学等专业有关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总序
前言
第1章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氦分布及组成特征
1.1 土壤氮素含量
1.2 土壤有机氮组分
1.2.1 土壤酸解氨态氮
1.2.2 土壤酸解氨基酸态氮
1.2.3 土壤酸解氨基糖态氮
1.2.4 土壤酸解未知态氮
1.2.5 土壤非酸解性氮
1.2.6 有机氮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1.3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方法[Bremner法(1965)]
1.4 黄土高原南北主要类型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1.4.1 土壤剖面酸解性全氮
1.4.2 土壤酸解性全氮占全氮比例
I.4.3 土壤酸解氨态氮
1.4.4 土壤酸解氨基糖态氮
1.4.5 土壤酸解氨基酸态氮
1.4.6 讨论
1.5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几种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差异
1.5.1 氨基酸态氮
1.5.2 氨态氮
1.5.3 氨基糖态氮
1.5.4 酸解未知氮
1.5.5 非酸解性有机氮
第2章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团聚体氮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1 不同粒级团聚体在土壤中的分布
2.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的分布
2.3 土壤团聚体中矿质氮的分布
2.4 土壤类型对不同团聚体氮素分布的影响
2.5 植被类型对不同团聚体氮素分布的影响
2.6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中氮分布的影响
2.6.1 对土壤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分布的影响
2.6.2 对土壤各级团聚体中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2.6.3 对土壤各级团聚体中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2.6.4 对土壤各级团聚体中各有机氮组分分布的影响
2.7 讨论
第3章 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量氮
3.1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影响因素
3.2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测定
3.3 黄土高原南北主要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特征的差异
3.3.1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地理和剖面分布差异
3.3.2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比值的地理和剖面分布差异
3.3.3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全氮含量比值的地理和剖面分布差异
3.3.4 讨论
3.4 石灰性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颗粒组成及氮素矿化势关系的研究
3.4.1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全氮、有机碳的关系
3.4.2 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氮素矿化势、矿化速率常数的关系
3.4.3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3.4.4 讨论
3.5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氮素矿化势差异性研究
3.5.1 不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差异
3.5.2 不同土壤氮素矿化势及矿化速率的差异
3.5.3 讨论
第4章 黄土高原土壤氦素矿化过程及模型
4.1 黄土高原土壤的氮素矿化
4.1.1 不同黄土高原土壤的氮素矿化势及矿化速率
4.1.2 不同黄土高原土壤扰动土与原状土的氮素矿化势及矿化速率
4.2 黄土高原土壤的氮素矿化模型模拟
4.2.1 常用土壤氮素矿化模型
4.2.2 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间隙淋洗长期淹水培养氮素矿化模型评价·
4.2.3 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间隙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氮素矿化模型评价一
第5章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氮的矿化
5.1 易矿化氮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
5.2 不同团聚体易矿化氮与全氮的关系
5.3 土壤类型对不同团聚体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5.4 植被类型对不同团聚体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5.5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各级团聚体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
5.5.1 对各级团聚体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5.5.2 对各级团聚体氮矿化势的影响
5.5.3 对各团聚体有机氮矿化速率常数以及矿化半时值的影响
5.5.4 土壤及各级团聚体氮矿化拟合模型
5.6 讨论
第6章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氮素激发效应
6.1 激发效应研究方法
6.1.1 通气培养法
6.1.2 淹水培养法
6.2 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计算方法
6.2.1 N标记法
6.2.2 差值法
6.3 影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因素
6.3.1 土壤类型
6.3.2 土壤性质
6.3.3 土壤有机质
6.3.4 有机物料
第7章 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指标研究
7.1 土壤全氮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7.2 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7.3 土壤矿质氮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7.4 氮素矿化势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7.5 微生物量碳、氮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7.6 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供氮能力
7.7 土壤可矿化氮与土壤供氮能力
7.8 对包括与不包括可溶性有机氮确定土壤供氮能力指标的评价
7.9 讨论
7.10 结论
第8章 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因素
8.1 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8.1.1 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8.1.2 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对水溶性氮的影响
8.1.3 土壤类型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8.1.4 土壤类型对氮素有机质、矿化势及矿化速率的影响
8.2 植被类型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8.2.1 植被类型对土壤铵态氮转化的影响
8.2.2 植被类型对非交换性铵态氮的增量的影响
8.3 施肥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8.3.1 长期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8.3.2 长期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8.3.3 长期施肥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8.3.4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非交换性铵态氮的影响
8.3.5 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壤层次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8.4 讨论
8.4.1 土壤全氮的影响因素
8.4.2 土壤铵态氮的影响因素
8.4.3 非交换性铵态氮的影响因素
8.4.4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分布的影响
8.5 小结
第9章 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生物学测定方法及评价
9.1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的几种生物学测定方法简介
9.2 对各种生物学方法的评价
9.2.1 淹水培养法的应用效果
9.2.2 通气培养2周法与通气培养4周法的应用效果
9.2.3 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法的应用效果
9.2.4 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的应用效果
9.2.5 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的应用效果
9.2.6 以氮素矿化势作为土壤供氮指标测定方法的应用效果
9.2.7 以微生物量碳、氮作为土壤供氮指标测定方法的应用效果
9.3 讨论
9.4 结论
第10章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化学测定方法及评价
10.1 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测定方法简介
10.2 对各化学方法的评价
10.2.1 以全氮为指标来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方法(1)的应用效果
10.2.2 以有机质为指标来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方法(2)的应用效果
10.2.3 以土壤矿质氮为供氮能力指标的方法(3)的应用效果
10.2.4 氧化剂浸取法的应用效果
10.2.5 中性盐类浸取法的应用效果
10.2.6 沸水浸提法的应用效果
10.2.7 NaHC03-UV法的应用效果
10.3 结论
参考文献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以作者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黄土高原南北主要类型土壤有机氮素及其矿化供氮能力。主要包括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氮的组成和分布、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及模型、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等,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施肥体系、减少氮素损失和防治环境污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可供黄土高原植物营养、土壤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系列专著 | ||
9787030265388 如需购买下载《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170 | 印数 |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是科学出版社于201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S153.6 的主题关于 黄土高原-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