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4.8
本书稿叙述了顺德容桂镇如何从一个小镇崛起为一个唱响世界的千亿大镇,作者从容桂的历史讲起,从初期的“三来一补”破茧成型到擦肩而过的汽车产业,再到站稳市场的电饭锅产业、灯饰产业,以及后来闻名世界的格兰仕、科龙、万和、华润、松下、海尔、康富来等品牌大企业,把顺德容桂如何依靠本土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引言工业化之路,富县强镇之路
第一部萌芽
第一章墟市“长”成的城市
第二章容桂工业,一棵百年老树
第二部生长
第三章中国“三来一补”破茧
第四章擦肩而过的汽车产业
第五章爱德,电饭锅的中国记忆
第六章伟雄传奇,民企品牌“五子登科”
第七章嘉兴灯饰,节能点亮的未来
第三部崛起
第九章海信科龙,一棵老树接上新枝
第十章“人和”带来“万和”
第十一章华润,中国民企国际化的华丽转身
第十二章用“德”和“美”的故事管理公司
第十三章富信力量,把冷门变为热门
第十四章必达,古老“铁将军”的新生
第十五章伊之密,以水的胸怀聚集人才
第四部凤鸣
第十六章松下环境,中国总部选择容桂
第十七章海尔在顺德流派的“休克鱼”
第十八章康富来,一家企业三个冠军
第五部超越
第十九章容桂人经济(1):中顺纸业
第二十章容桂人经济(2):奥马冰箱
第二十一章镇域扩权,当镇“长”成了“县”
第二十二章空间有限,创意无限
后记
前言
顺德的企业化生存
金心异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顺德的一举一动,无论在它意气风发时,还是黯然神伤时。这是我愿意接受林德荣先生分派的任务,来写这篇序言的主要原因。事关顺德,我总愿意说话。
我对顺德一直有难以隐藏的好感。在我许多文章中,一直是把顺德和深圳并列的。在广东或珠三角来说,这是两大标杆城市,木秀于林,顾盼自雄。我想两个城市应该是惺惺相惜的,如果深圳是李寻欢,顺德就是阿飞。
2009年在顺德和几位朋友聊天时,我谈到了深圳和顺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这两个城市均是“企业化生存”或公司化生存。这里面有几层意思:
一是两个城市的居民中(不包括学生和退休者的话),均有超过百分之六七十的人生存在企业和企业关系之中,企业(包括公司和个体工商业者)既为大部分市民提供了财富和生活来源,亦酝酿着市民的情感方式和人际准则。在这样的城市中,商业精神决定着城市精神,支配着城市的运转方向,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和命运。深圳和顺德的商业社会形状及精神状态,都让人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或佛罗伦萨。
二是两个城市均存在着强大的商人群体。在深圳我们叫“深商”,在顺德则叫“顺商”。就像深商的基因决定了深圳的生命力一样,顺商的基因也决定了顺德的生命力。在政治上最困难的时期,这两个城市的繁荣却不因此而中断,端赖着商人群体,维系了城市脉息的延祚。
在这两个城市,政府均顺应着商人群体的要求,而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对着商业体系颐指气使、生杀予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这样的商业社会里,power只有着对rights的尊重和眷顾,而无太多的傲慢与无理。
三是“企业化生存”的社会,必然会导致公民社会的萌芽和兴起。基于移民社会的便利,深圳已经有了公民社会的雏形,而顺德则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向着公民社会缓慢地转型。
这将主要体现为利益的多元化和权利的分散化,以及公民意见诉求的相对自由表达。商人群体和市民群体将逐步地自组织化,而推出其利益代言人,获取话语权。在这样的基础上,意见领袖的出现不可避免。在深圳,类似深商研究会或“因特虎三剑客”的组织应运而生;而在顺德,类似的公共空间和话语精英也将会层出不穷。我想林德荣先生也许正在承担着这样的角色。他的著述其实正是民间的意见表达。
四是在这样的“企业化生存”环境中,对权力的“阳具崇拜”将逐渐淡化,而对财富的渴望与追逐才是主流。这导引出来的一个状态是,人们对行政边界或行政级别的重视将渐趋模糊,而对经济地理或产业链条的反应才会更加敏感。
谁会在意顺德只是一个区?谁会在意容桂只是一个镇?即便在深圳,也没有太多人把那个副省级城市当回事,而富士康和华为两大IT公司,把龙华和坂田两个小镇抬到了远比宝安或龙岗更加辉煌的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没必要对所谓的“强镇扩权”过于耿耿于怀。对于珠三角来说,经济地理的分析早已不再过分着意于行政边界,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绝不会受限于某条行政边界,也不会受限于行政级别。就像容桂事实上已成为一个数十万人口、与大良等绵延贯穿的城区一样。在这个城区里,产业的集聚与人的创造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林德荣先生的此本著作,基于对草根工业化过程的原生态描述,基于对商人群体创造财富过程的故事还原,事实上已说清楚了我想说的话。
这也许是顺商或顺德人想说的话。
2010年1月9日于深圳
后记
这是我有关顺德的第二部作品。
在《可怕的顺德一个县域的中国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后,一位新加坡同行对我说,一本书会创造很多机缘。
诚如他所言。一方面,我因为这本书认识了很多朋友;另一方面,很多人因为这本书认识了顺德。2009年底我去了一趟浙江,《奉化日报》的总编辑告诉我,他随奉化市委书记去台湾,看到书记一路带着这本书在阅读。我知道,东南沿海的很多县市委书记都有看过这本书。
我想,关注顺德是因为关注区域发展。今日中国,对区域发展的重视可谓前所未有。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获得批复,拉开了金融危机后中国区域经济加速布局的序幕。仅在2009年,中国就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
后来,我发现顺德也有不少读者。我没想到以顺德之外读者为阅读对象的书,在当地还能受到欢迎。我更没想到一位朋友读了这本书后竟然又鼓动我再写一本书。他建议我写的是顺德的一个镇,这个镇就是容桂。容桂是以“街道办”的称谓,出现在中国“镇”这个行政系列的。
几年前龙永图来顺德时,就对“街道办”的名字大发感慨,他说中国文化这么丰富,为什么偏偏用这个很奇怪的名字。
也许龙先生不知道,这个街道办还是镇的高级形态。因为在中国,只有在某个中心城区的镇才有资格叫街道办。给你一个“街道办”的名字是关照你,.虽然老百姓不一定这么看。鲁迅先生说。在中国搬张凳子都要流血。改个名字自然就更难,所以街道办在中国能存在60年就不奇怪了。
我这位朋友是容桂街道的一位党委委员,叫李福信。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他工作经历比较丰富,既在大的市级机关工作过,又在容桂工作多年。他认为容桂作为草根工业化成长的镇域经济,产业多元且成熟,品牌林立,企业国际化程度高,在珠三角很有样本意义。在他的鼓动下,我开始构思本书的写作。
同样在鼓动我写这本书的,还有另外一个朋友陈洪。这位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自己误入了生意场后,却把青春年少时的“文人梦”寄托在我身上,不厌其烦地逼着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的工作。
其实写作区域经济题材的非虚构作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寻找切人的角度,颇费思量。一本书要吸引读者阅读,必须要有高度要有细节。而容桂的工业化走了一百年,沉淀的故事已经十分丰富。再加上容桂有不少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品牌企业,所以容桂工业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也避免了“奉命文章”的嫌疑。
感谢容桂街道经济促进局领导梁雄辉先生和蔡剑慧女士,他们帮我联系了不少采访对象。容桂一直有良好的政企关系,他们的出面,让受访企业对我建立了信任。我和梁雄辉相识多年,他是容桂经贸系统多年的领导者,对地方工业发展情况十分熟悉,他为本书的写作提了一些好的建议。
感谢容桂商会的会长孙志恒先生。颇有老板风范的老孙亦是我多年相好,他曾经是我“手机段子”的长期供应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收到他发的那些绝妙和幽默的手机短信,让我恶补了很多知识空白。收到他的短信,我时常犯疑问,作为一个大公司老总的他,挖掘这些短信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作为朋友,我对他不满的是,这个家伙像一把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只介绍容桂,只介绍容桂其他公司,就是不介绍自己。其实他所领导的恒基电器是“世界品牌背后的耕耘者”,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空调品牌的“血管”部分铜管都是他们做的。他这样做,也许是出于配套企业游戏规则的一种自觉。
对于一本书,总是要有序言。在我看来,序言是一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序言不是为作者服务,而是为容桂服务,甚至为广东和中国的镇域经济服务。为本书写序的两个人中,丁力教授是著名的区域经济发展专家,他的观点,他的视野,自然不需要我在这里多言;金心异是目前广东最活跃的珠三角区域发展独立观察人士,他的文章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对于他们为本书的奉献,在这里一并致谢。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钟菱。感谢我的同事吴日辉、余晓雪、陈曦、陈炳辉,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帮助,陈炳辉提供了本书的照片。感谢雅文设计的Diane为本书设计了封面,本书有关历史文化的部分,参考了容桂文史会编印的《容桂风物谈》,在此向他们致谢。我还要感谢那些在百忙之中接受我采访的企业家,以及为我联系采访的朋友们。说完感谢,也要说说致歉。出于考证细节的需要,我曾把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送给顺德区委常委、容桂街道党工委书记列海坚看。他觉得文章提及他的名字太多,希望我作一些删除。我婉拒了他的要求,因为我觉得文章的叙述如果没有人物作为载体,对读者来说会失去真实感和现场感。还有几个企业家也提出了删除名字的要求,我以同样的理由婉拒。为此,我向他们表示歉意。作为书的作者,是需要对读者和历史负责的。今年的冬天特别冷,写这篇后记的时候,北国已千里冰封,南方也寒气逼人。幸好书中的故事和文字是有温度的,但愿我这种带着温度的写作,能向您传递新春的祝福。林德荣2010年1月9日于广东顺德
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在容桂?格兰仕、科龙、容声、万和、华润……为什么这些民族品牌会出现在容桂?中国首个镇级“大部制”究竟怎么样?广东“富县强镇”改革会给中国县镇改革带来什么? 容桂广东顺德的经济强镇,从中国第一个亿元镇到千亿大镇。 读懂了容桂,就读懂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就读懂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史,更看到了中国乡镇发展的未来。 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集中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基础却在镇域。为此,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富县强镇”目标。 顺德的容桂是中国镇域经济的佼佼者,从中国第一个亿元镇到工业产值超千亿的镇,容桂一直靠“内源型”经济完成了这个跨越。 本书从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维角度,对容桂的草根工业化过程进行原生态描述,对商人群体创造财富的故事进行还原,对不同产业形态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比商学院企业案例更精彩的产业故事和企业故事,是表达容桂镇域发展最动人的细节,也是本书一大亮点。【作者简介】 林德荣,1970年生。现为广东《珠江商报》副总编辑。 199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经是多家报纸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主撰者,撰写了上百万字新闻作品,40多篇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 近年曾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美国西北大学凯洛克商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等大学进修学习。 2009年出版《可怕的顺德一个县域的中国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千亿大镇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18066516 如需购买下载《千亿大镇》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广州 | 出版单位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19 | 印数 |
千亿大镇是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99.276.53 的主题关于 乡镇经济-经济发展-研究-顺德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