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美) 罗萨比,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书籍简介:

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世界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他半生戎马,率领蒙古军骑长驱直入,踏破了南宋江山,征服了中国的剩余地区,还扬威海外,两次侵入日本。

书籍目录:

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早期蒙古人

蒙古帝国的诞生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

忽必烈和他的母亲

忽必烈和他的幕僚们

拖雷家族的崛起

第二章忽必烈崭露头角

大理之战

忽必烈对领地的管理

忽必烈与佛、道论争

蒙哥亲征南宋

继位之争

第三章众汗之汗

阿里不哥的挑战

李璮叛乱

察必的角色

忽必烈执政初期的政府组织

第四章征服者

征服中国南方

征服高丽

第一次入侵日本

挑战忽必烈

第五章中国皇帝

社会和经济问题

忽必烈的经济规划

忽必烈与军事

忽必烈的法制体系

忽必烈和儒土

忽必烈和宗教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第六章文化保护者

新书面语言的创造

元曲及其他艺术形式

绘画

手工艺

保护蒙古文化遗产

第七章统治失误和汉人的反应

阿合马和财政困难

整合南宋

延修大运河

卢世荣的财政政策

桑哥和佛教徒滥权

忽必烈的宗教问题

第八章忽必烈的晚年

神风

远征东南亚

帝国内部的叛乱

忽必烈的个人丧失

译后记

前言

本书定稿于1987年,并于1988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因此,自出版迄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了。从那以后,关于蒙古帝国的著述陆续出现。在佛里奥学会所出版的2005年版本中,我曾在书后附了一个近些年蒙古学研究重要著作的目录。

在我这本书之后问世的大多数著作都集中于蒙古帝国的总体研究。学者们对蒙古在西亚地区的统治给予了充分关注,这是由于伊斯兰中东史学家开始把蒙古时代和帖木儿王朝时代看做理解该地区历史的关键因素。贸易、艺术和文化等在蒙古帝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这部分应归功于几次以蒙古时代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在克利夫兰艺术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当丝绸是金子时”的精彩展览,介绍了有关中国和中亚纺织品的情况;而在大都会博物馆和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所举办的“成吉思汗的遗产”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展览。这些展览强调了中国对伊朗艺术的影响,揭示了在蒙古人的推动下,各地区艺术和文化相互影响的增强。

艺术史学家对蒙古人历史作用的评估往往更加细致人微,发人之所未想。1968年,由李雪曼和何惠鉴组织,在克利夫兰艺术馆举办的蒙古统治下的艺术精品展,向人们展示了元朝在中国绘画、纺织品以及瓷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此后,他们又举办过几次元代艺术展览,加上元代艺术研究著作的问世,对帮助人们认识蒙古对中国艺术的促进起到了很大作用。玛莎.韦德纳尔关于元代宫廷绘画收藏品的研究,沈傅对忽必烈孙女对元代宫廷绘画收藏所作贡献的文章,都提供了蒙古人保护艺术的重要证据。景安宁的研究结论认为,现存忽必烈及其妻子察必的画像出自尼泊尔画家阿尼哥之手,这非常有助于人们理解元朝作为多元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我自己关于管道升的研究文章则介绍了这位有作品传世的元代女画家的绘画。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学术著作研究了元朝社会的各个方面。韦尔.萨克斯顿完整地翻译了拉施都丁不朽的权威性世界史著作《史集》,其中包括准确反映伊朗史学家对忽必烈及其王朝所作的重要分析的部分。柏清韵则对宋朝和元朝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格莱恩对自宋代到清代货币和金融政策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元朝货币政策的有用信息。萧启庆出版了有关元代军事的重要著作,而大卫.莱特则重点研究了元朝的军事战略。詹尼弗.杰伊分析了宋朝遗民拒绝就职于元朝政府的原因。托马斯.康兰和大卫.贝德则研究了忽必烈对日本和爪哇的海上军事远征,加深了人们对此的认识;我本人对拉班.扫马旅行所做的研究,为忽必烈和蒙古与欧亚的联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最后,由保罗.史密斯和理查-冯.葛兰编辑的论文集中收入了有关元朝农业、新儒学、妇女地位、都市化、出版以及医学等方面的论文;等等。

假如我能有机会对本书加以补充修订的话,我将会提醒人们对忽必烈以及蒙古统治的黑暗面给以充分的关注。大约二十年前,为了纠正人们一味地把蒙古人描写为抢掠者和野蛮人的偏颇,我和其他一些蒙古史学者集中研究了蒙古人的一些积极贡献。但是,我们并无意忽略因蒙古人侵而造成的巨大生命损失和破坏。

莫里斯.罗沙比

2008年1月

后记

莫里斯.罗沙比撰写的《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是西方第一部全面论述忽必烈生平的学术传记,在欧美学术界影响相当大,因而被不断再版。该书着重从正面肯定忽必烈和蒙古人的积极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忽必烈和蒙古人的传统看法。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独特,持之有据,语言流畅,因此,被很多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课程的必读参考书。该书的缩写本已收入《剑桥中国史》中。

该书自1988年出版以后,也曾引起了不少争议,此后数年间一直不断有学者撰写文章,对其发表评论。尽管论者对罗沙比的观点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则一致表示赞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常为此赞叹不已,深感作者学术功力非同一般。大到对蒙古帝国的总体把握,小到具体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甚至连小地名的汉语音译都很少有差错。由于作者占有资料比较全面,因而能够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因历史学家的不同解释而发生变化。虽然中国古代史家提倡“春秋”笔法,不主张在史书中直白地表露修史者的好恶,但是史家却往往把某种“善恶”的价值判断寓于字斟句酌的事实陈述之中。而官方历史往往是史家站在当权者的立场上来撰写的,自然会反映当权者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使是非官方史学家,也总是受着时空的限制,被自己所信奉的政治、文化、宗教所左右,因此很难做到不带偏见。

从另一方面说,虽然蒙古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但是,凭借武力取胜的蒙古人却是文化上的弱者甚至失败者。因为直到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才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而蒙古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撰传统,因此,蒙古人自己留下的历史资料便少得可怜。正如罗沙比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胜利者的蒙古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他们作战以及他们统治蒙古帝国的记录。因此,13世纪的蒙古语书面资料非常贫乏,而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编年史:其中包括汉语、波斯语、朝鲜语、亚美尼亚语、阿拉伯语以及其他语言。因此,他们被描绘成嗜血残暴是很自然的事。”罗沙比力图剔除各种史料中所反映的政治、种族、宗教、文化偏见,从一元历史思维走向多元历史思维,还历史本来面目。这种尝试是难能可贵的。

总的来说,作者的汉文修养是相当深厚的,对汉文原始资料的运用,基本上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但是,译者还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发现了作者的一些疏忽。比如在1988年英文版第180页,出现了一个“Chunhsothou(钧徐州)”。查元代史料,并无这样一个地名,查《元史纪事本末》可知,这实际上是两个地名,即钧州和徐州,钧州即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徐州即今江苏省的徐州,这两个地方在元朝都属于河南行省。此外,在1988年英文版第203页,作者说,“1292年4月,纳速剌丁被指控贪污130000锭纸钞,随后被处决了。”这里,罗沙比显然张冠李戴了。忽必烈曾任命中亚穆斯林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刚刚征服的云南地区,他死后,他的儿子纳速刺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据《元史》卷十七记载:“二十九年,……丁未,纳速剌丁灭里以盗取官民钞一十三万余锭,忻都以征理逋负迫杀五百二十人,皆伏诛。”经查,这个被处决的纳速剌丁灭里并非赛典赤.赡思丁之子纳速剌丁。后者虽然也卒于这一年,但系病死,而且死后追赠甚荣,并被封为延安王。罗沙比表示,在英文版再版时将做修改。译者也加了相应的注释以提醒读者注意。

实际上,我希望罗沙比教授在本书的修订版中不仅仅只是修订几处小错误,而是尽可能修正书中的某些观点。而这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作者承认,“假如我能有机会对本书加以补充修订的话,我将会提醒人们对忽必烈以及蒙古统治的黑暗面给以充分的关注。大约二十年前,为了纠正人们一味地把蒙古人描写为抢掠者和野蛮人的偏颇,我和其他一些蒙古史学者集中研究了蒙古人的一些积极贡献。”为了取得一种平衡的观点,作者一方面以中国史料,特别是正史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对汉文史料记载的准确性表示怀疑。应该说,作者提出的许多怀疑都是很有道理的,且发人深省。至少,他提出了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但是有些怀疑则由于缺乏其他史料的支持,因此便显得比较牵强,缺乏说服力。罗沙比希望在本书中纠正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蒙古人和忽必烈的传统偏见,希望重塑蒙古人的形象,原本无可厚非。可是,在某些方面,他显然走得有些太远了。

我和罗沙比教授的关系始于神交,上世纪末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几乎阅读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元明时期的女真人》、《1368年以来的中国和中亚》,以及他所编写的《列强中的中国:10至14世纪的中央王国及其邻邦》。我在就蒙古皇室婚姻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参考了他的许多文章,同时也在论文中对他的一些观点坦率地提出了批评。有意思的是,我的导师桂雨时(RichardL_Guisso)教授最后邀请了罗沙比教授作为唯一的校外评审人,他有一票否决权。论文寄给他以后,我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可是,没想到,罗沙比教授仔细阅读了我的论文,并写出了很好的评估鉴定。他还亲自从纽约赶到多伦多大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并把一篇最新资料带给我,以便修改论文时作参考。这种坦荡无私的学者风范令我肃然起敬。

译者几年前就有意把这部在西方形成相当影响的忽必烈传记译成汉语,供国内读者参考。但是由于诸事迁延,翻译工作时断时续,加上作者采用的资料包罗东、西方多种语言,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等更是十分复杂,翻译难度相当大。虽然译者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错误恐仍在所难免,万望读者见谅,并祈国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赵清治

2008年1月于多伦多大学

内容摘要:

  本书是西方第一部全面叙述忽必烈生平的传记,再现了忽必烈从藩王到蒙古大汗、直至元帝国君主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力图剔除各种史料中的偏见,“颠覆”人们对忽必烈和蒙古人的传统看法。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影响相当大,被许多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课程必读参考书。  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世界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他半生戎马,率领蒙古军骑长驱直入,踏破了南宋江山,征服了中国的剩余地区,还扬威海外,两次侵入日本。  与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世界不同,忽必烈更以文治著称于天下。为统治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帝国,他和幕僚们一起,建立了一个以汉法为基础又不为传统中国理念所束缚的政府,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作为天下共主,他以一种空前的开阔胸怀,聚拢各族精英,广泛吸收各种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他既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拥护者,也是热心的佛教徒,还许诺他的许多臣民将皈依基督教,更是穆斯林的保护者。他试图在多种文化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功。  在执政初期,忽必烈大量豁免、减免税赋,鼓励农业生产;给予商人相当高的地位,促使国内、对外贸易异常繁荣;允许艺术家自由创作,给予帝国工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并激励科学家更大胆的创新。他所统治的帝国,代表着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富庶的东方文化。这种文化通过畅通的丝绸之路,无保留地被传播到南洋、印度洋,直至欧洲腹地,使西方人对东方文明产生向往和倾慕,并刺激了哥伦布远航寻找新大陆。远征的惨败、无度的财政需索、个人健康的衰退,使得忽必烈建立世界帝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但这无损于他的荣光。他的先辈们不曾有过他那种统一并统治整个已知世界的梦想,后继者中再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眼光。  本书是西方第一部全面叙述忽必烈生平的传记,再现了忽必烈从藩王到蒙古大汗、直至元帝国君主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力图剔除各种史料中的偏见,“颠覆”人们对忽必烈和蒙古人的传统看法。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影响相当大,被许多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课程必读参考书。【作者简介】  莫里斯.罗萨比(MorrisRossabi),国际知名的远东史研究专家,纽约市立大学杰出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及中亚史研究专家,对远东乃至整个亚洲的艺术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集中在对蒙古民族历史的研究上。代表作有:《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元明时期的女真人》、《1368年以来的中国和中亚》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6697522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重庆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是重庆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47 的主题关于 忽必烈(1215~1294)-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