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0.0
本书对汉语新词的语法构成进行研究,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
序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对象的确定
1.2.1本文对词群的界定
1.2.2词、词素及构词法
1.2.3新词语的界定
1.2.4本文的研究对象
1.3汉语新词群相关研究述评
1.3.1汉语新词语研究
1.3.1.1本体研究
1.3.1.2其他方面的研究
1.3.2汉语词群及相关研究
1.3.3构词法等相关研究
1.3.4汉语新词群研究的不足
1.4本文基本构想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意义
1.4.2.1理论意义
1.4.2.2应用意义
1.4.3研究方法
1.4.4语料来源
1.5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汉语新词群研究的基础理论
2.1语言和言语
2.1.1“言语-语言”和“现象-规则”
2.1.2“言语-语言-言语”和建构主义语言观
2.2词汇语义学
2.2.1词义单位
2.2.1.1义位
2.2.1.2义素
2.2.1.3语(词)素义
2.2.2词义演变
2.3认知语言学
2.3.1代表人物及研究主题
2.3.2关于原型范畴理论
2.3.3关于经验观
2.3.4关于隐喻理论
2.4小结
第3章汉语新词群产生的原因
3.1汉语新词群产生的外部原因
3.1.1社会发展的需要
3.1.2民族语言的融合
3.1.3语言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2汉语新词群产生的内部原因
3.2.1动态平衡体系
3.2.2自我调节功能
3.2.3内部类推机制
3.3小结
第4章汉语新词群的分类及特征
4.1汉语新词群的结构类型
4.1.1现代汉语构词规律
4.1.2新词群构词现状及原因
4.2按语义类型分类
4.3按共同词素的特征分类
4.3.1共同词素为词缀的新词群
4.3.2共同词素为意义实在的词根的新词群
4.3.3共同词素为语义趋向虚化的词根的新词群
4.4汉语新词群的特征
4.4.1词素重合性
4.4.2语义连接性
4.4.3搭配选择性
4.4.4词缀化倾向
4.5小结
第5章汉语新词群的语义转化
5.1转义及其内在机制
5.1.1转义
5.1.2转义的内在机制
5.2汉语新词群内的整体转义
5.2.1整体转义的过程
5.2.2整体转义的主要类型
5.3汉语新词群内的部分转义
5.3.1部分转义的分类
5.3.1.1部分转义中的语义类化
5.3.1.2部分转义中的语义泛化
5.3.2泛化转义的类型
5.3.2.1辐射型泛化
5.3.2.2连锁型泛化
5.3.2.3复合型泛化
5.4汉语新词群内的词素意义虚化
5.5小结
第6章汉语新词群发展预测
6.1汉语新词群预测的基础
6.1.1汉语新词群发展规律
6.1.2潜语言和显语言的互动
6.2汉语新词群的预测
6.2.1词群内部的不断扩展
6.2.2潜在词群的规则显现
6.3汉语新词群的总体发展趋势预测
6.3.1词群音节三音化
6.3.2共同词素词缀化
6.4小结
第7章汉语新词群的对外汉语教学
7.1对外汉语教学法及教学理论
7.1.1认知教学法
7.1.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7.1.2.1建构主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7.1.2.2建构主义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7.2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群教学的意义
7.2.1高效习得汉语词汇
7.2.2加深了解当代中国
7.3教学定位
7.3.1教学对象
7.3.2教学载体
7.3.3教学比重
7.4教学内容及模式
7.4.1造词范式方面的教学
7.4.2意义变化方面的教学
7.5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7.6小结
第8章结语
8.1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8.2汉语新词群现象研究的前景展望
附录:本研究出现的部分汉语新词群释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研究的是汉语新词群现象。主要从汉语新词群的产生原因、类型和特征、语义转化、发展预测以及在外汉教学中的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本书在探讨新词群的产生原因基础上,对其结构类型、语义类型和按照共同词素特征划分的类型进行描写,并总结出新词群的共同特征,即词素重合性、语义连接性、搭配选择性、词缀化倾向等特征。【作者简介】 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中文系讲师。2005年获渤海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词汇学、语义学、对外汉语教学。目前独立承担辽宁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汉语新词群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309253 《汉语新词群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学林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