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变化

凌志军,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记录了中国社会1990年至2002年的变迁,反映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与成绩。

书籍目录:

前言/001

第一部谷底(1990-1991)

第一章活着的祖宗/002

第二章大灾年/026

第三章死灰复燃/046

第二部风云际会(1992-1994)

第四章转折/069

第五章盛世无英雄/096

第六章新人治国/129

第三部潜流激荡(1995-1998)

第七章软着陆/155

第八章伟人逝去的日子里/187

第九章朱镕基与民心向背/214

第四部新的梦想在召唤(1999-2002)

第十章殊途同归/240

第十一章忏悔的年代/280

第十二章新人类,新生活/308

尾声后继者/343

前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内容摘要:

  本书梳理了1990-2002年间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这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  1990-2002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  在作者笔下,1990-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  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变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凌志军文集
9787216055307
《变化》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变化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19 的主题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1990~2002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