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5.0
《现代中国》的编刊宗旨乃在专业的学术刊物之外,兼具强烈的现实及文化关怀,以“20世纪中国”为讨论对象,保持一种延续着传统而又关注着当下的目光。
论文 重溯中国精神分析学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 从“尚友录”到“名人传略” ——晚清世界人名辞典研究 “受动”与“能动” ——王国维学术变迁的知识谱系、文体和语体问题 “国族”还是“文化”:清季遗老群体的“晚明想象” 《世界繁华报》语境中的《官场现形记》写作 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湘省革命:地方历史与个人记忆 “向左转”:1930年前后波希米亚式艺术家在上海演讲
论文 重溯中国精神分析学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 从“尚友录”到“名人传略” ——晚清世界人名辞典研究 “受动”与“能动” ——王国维学术变迁的知识谱系、文体和语体问题 “国族”还是“文化”:清季遗老群体的“晚明想象” 《世界繁华报》语境中的《官场现形记》写作 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湘省革命:地方历史与个人记忆 “向左转”:1930年前后波希米亚式艺术家在上海演讲 “城市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北京 关于《正红旗下》书评 晚清报刊与妇女史研究 ——读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近代学术转型研究中的结构性原创之作 ——评左玉河先生的《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作为问题的“现代”与“中国” ——读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现代性的橱窗 ——评[法]白吉尔的《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地图与坐标:“近代”体验如何空间观察? ——评《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 北京文化研究的新气象 ——《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读后 文学性的视景 ——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非诗意”的诗史及其书写 ——评《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 在历史“原生态”与学科焦虑之间 ——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深入文学变革的腹地 ——评《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 难以逾越的地平线 ——评《浮出历史地表》 探询文学研究的新视域 ——评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民族国家视野与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重构 ——读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编后
上完这学期的最后一课,长舒了一口气。讲章太炎的学问与思想,实在不容易。前天的话题,是从章之三写《儒侠》谈起——无论最初的写作,还是日后的修订,都是有现实刺激,但又不同于康有为的“以经术文饰其政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有深情,不应景,独具面目,这样的学问姿态,很是让人羡慕。 史传擅长叙事,诗词主攻抒情,至于文章,立论是关键。你当然可以散文笔调讲故事、发感慨,但“立说”之优劣,端看“持论”是否坚实。按照章太炎的思路,“出入风议,臧否人群,文士所优为也;持理议礼,非擅其学莫能至”;历朝文章,各有偏至,惟有魏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为“百世师”(《国故论衡·论式》)。十年前曾撰文,阐释章太炎之“发现魏晋”与“重读六朝”,强调其在中国思想史以及文学史上的意义(《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大致的思路,今天看来仍然有效。只是对其“立论欲其本名家,不欲其本纵横”(《国故论衡·论式》),似乎还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 就反对区别“文集”与“史书”,强调“文”中必须有“学”而言,章太炎的这一思路有其合理性。可是,名家之精微简练深达理要,固然值得表彰;纵横家之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也自有可观处。关键在于,论政之文本就与论学之文异,不能太书生气。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箴新党论》等,都是思想史上关系重大、酣畅淋漓的大文章。称这些文章没有“意气用事”、或者不带纵横家印记,那是说不过去的。章氏本人或许真的轻视这些“论事之文”,认定“斯皆浅露,其辞取足便俗,无当于文苑”(《与邓实书》);可当时的读者以及日后的史家,并不这么看。不辨学问、政治孰高孰低,单就文章气势而言,借用鲁迅的说法,上述诸文,“皆我所百读不厌者”(《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现代中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1115176 如需购买下载《现代中国》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