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伊斯·宁日记

阿娜伊斯·宁日记

(美) 宁,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60.0

书籍简介:

阿娜伊斯·宁是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人。本书是她从1931~1947年的日记,共四册。

书籍目录:

前言

三十多年来,阿娜伊斯.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记,一直是众多谣传、闲谈、臆测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早期,日记的部分内容首次在她的巴黎密友及同好中亮相,自此以后,一直传扬着这么一句评语:阿娜伊斯.宁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1937年,英国杂志《标准》登载了广为引用的一篇文章,作者亨利.米勒大胆提出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长期以来,许多双眼睛一直在关注着日记的成长,直到目前壮大到150多集打印累积15,000多张,从而赋予这项伟大的终生事业更为传奇的色彩!阿娜伊斯.宁发表过《内心都市》五部曲等诸多作品,至今仍散发着浪漫的墨香。她常说自己的这些艺术作品仅为日记的冰山一角,而同为作家和女人的真实生活则全部渗透在日记的每一页每一天。30多年前,她写道:“日记里的是我的自然流露,日记外的是我刻意展露的精华,是神话,是诗歌。”在谈到自己的一部早期作品时,她在日记中写道:“人们同我交谈,希望我率真、激情、爆炸性……然而我只在这里,在日记里,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读者对这部传奇作品的好奇,无疑来自宁小姐热烈多姿的生活及她在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的收放自如及飘忽神秘。她说,“友谊、关系、旅行是我最大的乐趣。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每座城市,都是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表演艺术家的家园。”孩提时代,生于巴黎近郊讷伊市的她,就已陪伴她著名的父亲西班牙作曲家兼钢琴家乔奎因.宁,做高度刺激的环欧钢琴巡回演出。青年时代,她逃离丹麦出生的母亲在纽约的廉租屋,一头扎入梦幻中的迷人乐园,先做画家专职模特,后来成为西班牙舞舞蹈家。20世纪30年代,作为羽翼未丰的作家,她重返欧洲,加入巴黎知识圈和社交圈,迷上了普鲁斯特、劳伦斯、季洛杜,深受他们的影响。1929年,她定居路维希安,使那儿如同二战爆发后她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附近的工作室一样,成为众多“无名之辈”的聚集地,很快使他们一跃而为“著名”的创作者。确实,宁小姐日记里走马灯一样进出的人物都是过去40年文学艺术界大名鼎鼎且具代表性的各色人物。

不过,如果只对通常名人的“自曝隐私”感兴趣,只对“和盘托出”的深闺秘闻感兴趣,那么,这本盼望已久的首次出版的宁小姐部分日记无疑会令您失望。当然,阿娜伊斯.宁用极为率真的笔触,详尽描写了她的各种关系、朋友、熟人及人生道路上“有名”或“无名”过客。确实,她“率真,激情,爆炸性”,可她关注的既非文学界的闲言琐碎,也非对文人生活的“偷窥”。

日记的真正意义、独特性和“启示性”是另类的。可以肯定的是,宁小姐有关别人及自己的大量有重要价值的细节,使您能够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她描写和记录的人物、对话、事件犹如闪耀的光芒,让您豁然开朗。

相形之下,后来的情形似乎已不重要:她结交了潦倒的天才作家亨利.米勒,她倾听“残酷剧情”倡导者兼诗人安东尼.阿铎的痛苦宣泄,她在奥托.兰克医生鼓励下成为心理医生……宁小姐日记的意义在于: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

“我想说的,”宁小姐写道,“是我逐渐理解了昨天的女性和今天的女性。昨天的女性是无声的、沉默的,躲在无言的直觉后苟活;今天的女性敢说敢为,简直就是男人的翻版;而我介于两者之间……”是的,宁小姐十分关注“该写什么,该讲什么,怎么讲”之类的艺术问题,但日记不仅仅是她作为崭露头角的作家用以操练的磨刀石,还承载着思想、梦想和体验。据称,她那些让人神清气爽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内容取自日记。是的,宁小姐在即时捕捉信息时选词讲究、用语生动,但日记不仅仅记录她的生活、她的谈话、她的邂逅,更记录了她穿越自身迷宫的旅行,记录了她努力寻找、诠释女人阿娜伊斯的努力。女人阿娜伊斯既是真实的女人,又是象征性的女人,她努力在行动和思想、投入与自卫、情感与智慧、梦幻与现实“之间”平衡,有时会满腔绝望地调和这些内在矛盾。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日记中有一段话,可解释宁小姐对“外面”世界的态度:政治经济风暴无论多么猛烈,都不会反映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这令许多评论家诟言),还可说明日记本身所具备的基本功用和根本功能。“令人绝望的是,”她写道,“他们力图为整个生活寻找一种普遍意义,结果却声称此意义荒唐、空洞、不合逻辑!一种适合万事万物的广大无边的意义根本不存在,我们每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只有一个,是个人意义,个人情节,就像一本个人小说,一本给个人看的书一样。要找到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意义是错误之举。对我而言,尽量赋予生命以意义才是正确之道。所以,我不热衷于任何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充斥着盲从和不公正,但在面对每一个个人时,我的表现是民主的、人性的。我给每一个人应得的东西。我无视阶级和财富。我尊重人的精神价值、人的素质、人的需要,只要有能力,我尽力做到这些。如果所有人联合起来像我一个人一样,就不会有战争和贫穷。我个人决定为每一个与我同行的人的命运负责。”日记是阿娜伊斯.宁写的书,是她创造的生活,是过滤网将她的体验过滤成一个有意义的模式,还是她的盾盘,她的忏悔室。

日记始于那艘把阿娜伊斯.宁及其母亲和两个兄弟从西班牙载往美国的小船。11岁的宁小姐,此时已被她后来称作“即刻的觉醒”所纠缠,“惊惧又痛苦”。她的父亲,她早年的偶像,抛妻弃子,投身另一个更年轻的女人的怀抱。起初,她千方百计想夺回父亲:“日记开始只是旅行日志,是替父亲记录途中的点点滴滴,是为父亲写的,打算以后寄给他,说白了就是一封信,向他介绍我们的情况,好让他一路追随我们到这个陌生国度。”可这封“信”没有寄出(母亲说怕信遗失),日记也成了“一座孤岛,呆在里面就能在异国他乡隐蔽起来,写法语,梳理自己的思想,抓紧自己的灵魂,不让它弃我而去。”离开父亲,离开欧洲的孩提时代,离开早年西班牙天主教的支撑和约束,被迫适应一个崭新的国家,一种全新的语言,阿娜伊斯.宁很快具备了一种特有的孤独意识。“亲爱的日记”,她写道,“是阿娜伊斯在对你说话,不是某个与大家思想一致的人在对你说话。亲爱的日记,可怜我吧,务必听我诉说。”当这个富于幻想的小女孩像花朵一样盛开成一个俏丽的年轻姑娘时,出于“对知识、经验、创造的狂热”,开始为自己创建一种“形象”,一个“角色”,使自己能面对纷繁世界。儿时崭露的戏剧意识及丰富想象,在她破蛹成蝶的成年生活里本能地有意识地轻舞飞扬,像她的小说人物一样,像《情谍屋》中的萨宾娜一样,投身于自以为被希望扮演的“角色”:女儿、妻子、妖女、荡妇、朋友、保护人……尽力满足他人对她的一切期望和要求。

她身上至少有两个女人的影子:一个绝望迷惘,感觉自己在沉没;另一个只想给人们带来美丽、优雅、活力:在人前,在人生舞台上,掩饰着软弱、无助、绝望的真实情感,只向世人展示笑颜、诚挚、好奇、热情、兴致。

那个快乐、迷人、聪慧、神秘的阿娜伊斯.宁让世人尽情观看,而身体内另一个女人,那个羞怯、坚强、务实、犹豫、超然、旁观、稚气的女人,则在一页页日记中要求得到承认。日记是她两个自我的汇合点,是她不按他人要求生活的世外仙境。

“日记是我的毒品、麻醉剂、鸦片烟斗,是我的毒药、我的罪恶。不写小说时,我仰面躺下,拿着日记本,攥着一支笔,枕着一席梦,专心致志,把两个自我拼接起来。……我须在梦中再活一次。梦是我惟一的生活。我在梦的回声和反响中看见变形的东西,这种东西保持了神奇的纯洁,否则魔力顿失,不然生活暴露的会仅仅是她的畸形,质朴会化身惰懒……所有的所有,一定通过我的罪恶镜头融合起来,否则慵懒的生活会减缓我啜泣的节奏。

”她也时常意识到逃人日记的危险性(“你妨碍我成为艺术家”),她也害怕“与这个朋友交谈会浪费生命”。可是,当孤独感,当将自我织入一有意义整体的需要,当绝望迫使她接受心理分析治疗时,暂失日记的她,像失去拐杖一样拒绝生活。

1933年6月,她写道:“我惟一担心的是日记会被攫夺。日记是我惟一的挚友,惟一可使我忍受生活的原因。人类给予的欢乐太不可靠,所以我极少轻信别人,我敏感,最不易觉察的冷漠都足以让我闭口不语,可是在日记里我却洒脱自如。”她固执地紧抓日记不放,像至宝一样随身携带,在火车上写,在咖啡桌上写,在等人时写,一从“生活”远足回来就写。她那副“罪恶的镜头”不仅过滤本人的经历(“事后写时,看到的比经历时看到的更多,更透彻,我放大并丰富了这些经历”),还赠予她写作中罕有的即时感。

“我比较依赖时间。事后回忆有失真实。我渴望真实。真实,一定要在生活时,在记忆新鲜时,在没因距离或时间变味前,立刻记录下来。”新鲜得栩栩如生,加上丰沃的内省力,宁小姐日记注定美妙、自然,而且暗香流动(“为一个敌意的世界写作,令我不爽;为日记写作,如同置身温柔乡,好想在里面开花”),这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写作素材的性质。

1947年,在散文《论写作》中,她写道:“日记告诉我,人在情感危机时,最能精确袒露自己。我学会选择兴奋的时刻,因为这些时刻适宜渲泄。”宁小姐对真理的狂热追求,对找寻虚幻内核的人抽丝剥茧的剖析,常给她带来痛苦和危险。“暴露自己无异于自伤。”她身体内的那个女人因暴露而焦虑,“什么扼杀生命?”她写过,“神秘感的缺失。”甚至1933年当她再次见到父亲时,还因是否把为他而作的日记部分交他阅读而犹豫再三。“这些日子,”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她写道,“感觉自己放弃了作家的权力。揭示一个人的情感,哪怕是逝去的情感,或者故世了的人的情感,宛若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恐怖事件。”多年来,许多朋友及崇拜者催她发表反映自己作家一面真实生活的日记,例如亨利.米勒在《阿娜伊斯.宁书信集》中一再提及此事,但宁小姐囿于各种原因,犹豫不决,其中既有个人隐私、法律纠纷等问题,还因手稿很多,从经济角度而言,按年代出全集不可能。所以,原稿至今仍躺在宁小姐牢固的铁箱里。这些铁箱起初寄放于巴黎(在二战初的动荡岁月里,日记在某小镇火车站丢失了一段时间),后运至美国。曾全力推出托马斯.伍尔夫全部手稿的编辑麦克斯韦.帕金斯建议宁小姐出一个单卷本的日记浓缩版,但很快改变了主意,坚持认为一点都不能少。出全集,时至今日仍不可能,只好寄希望于某一天全部日记能见天晓。今天,我们只能满足并为能做到的额首称庆了。

本集,即计划中系列集第一本,始于1931年,当时宁小姐正准备发表其处女作《劳伦斯评传》,该书为她第一次赢得作家称号,有鉴于此,1931年应该是合乎逻辑的起点。本集1934年冬结束,当时宁小姐离开巴黎到纽约,孰料在纽约的长住成了小住。本集为这一时期10本原稿(编号为30到40)的近半内容。就在着手发表本集日记时,宁小姐和编辑仍在考虑日记固有的私密性和法律问题。有几个人,考虑到自己在日记中的“原貌”因为宁小姐不想改变叙述风格主动要求删除自己的名字(其中有她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正如您很快会看到的一样,还有一些附带人物的名字也被删除或删改,因为一个人的实际身份在日记语境中并不重要。宁小姐的真相,我们已经看到,是心理真相。

“正如已知的那样,我认为文学会死亡,正在死亡。”阿娜伊斯.宁多年前在日记中预言。殊不知,在她撰写日记时,就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有条不紊地记录自己的过去,使这种过去成为永恒,成为普遍接受的史实,从而为我们的未来描绘出一个蓝图。“人类就要登上月球,”阿娜伊斯.宁写道,“这一天不再遥远,而人类内心之旅则遥远得多。”冈瑟.斯塔曼1965年10月于纽约(第一集)

内容摘要:

  西方文坛一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亨利.米勒公开发表文章宣称,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普利策奖获得者、诗人卡尔.夏皮罗于她的日记第一部出版之初,在《每周一书》中撰文:“20年来,大西洋两岸的文学界争相谈论这部奇特的日记。有幸先睹其风采的读者视其为呕心沥血之作,极尽褒扬之辞。现在,日记的部分内容终于化为铅字,广大读者也可品评并见证这一巨著之隽永。”她的日记究竟为什么能得到如潮好评?让我们翻开日记本……  《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本书时间事件纵横交错、沟壑天成、青涩转熟、渐次成长、浑然一体。作者对本人进行了整体反思和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丰满、圆润、日常生活中表现欲强的阿娜伊斯.宁。在日记中,宁小姐用谦和细腻、毫不扭捏的笔触展示内在自我,展示自己对人、事及各种思想的自然反应,给我们一种未被作家艺术化的真实信心。随便取日记某一段展读,我们都会沉酣于她生活的新鲜,为她的生活节奏、张力、行为和反行为感染,本能地或理智地,产生眷眷依恋,恍若梦中。【作者简介】  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西班牙舞蹈家,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她被誉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903年出生于巴黎,父母均为音乐世家,1977年死于美国的洛杉矶。她一生出版了11部日记,以及《劳伦斯评传》、《乱伦之屋》(诗歌)、《技巧之冬》、《玻璃钟下》(故事集)、《欲火》、《爱情谍屋》、《日光帆船》、《米诺陶洛斯的诱惑》、《拼贴画》、《内陆诸城》、《一个女人的言说》、《将来的小说》、《小鸟》(诗歌)、《文学的激情》(与亨利.米勒合著)、《亨利和琼》等小说和诗歌。曾经执导《布拉格之恋》的美国著名的导演考夫曼将她的日记的第一部改编成电影《亨利与琼》,港译名《情迷六月花》,台译名《第三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阿娜伊斯·宁日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14046376
如需购买下载《阿娜伊斯·宁日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6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100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阿娜伊斯·宁日记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7.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65 的主题关于 日记-作品集-美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