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传

李济传

岱峻,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书籍简介整理中

书籍目录:

前言李济是谁

第一章初出笼的包子

第一节钟祥少年李顺井

第二节优游清华园

第三节克拉克校园“啃青草”

第四节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第二章从南开到清华园

第一节矿科教授与“丁大哥”

第二节西安讲学

第三节重返清华园

第四节五位导师

第五节现代考古学与安特生

第六节中国人的西阴村

第三章加盟史语所主持考古红

第一节国学院的风流云散

第二节阿卡德米与傅斯年

第三节济之找寻彦堂首掘

第四节出掌考古组帅印

第四章殷墟。城子崖

第一节殷墟初期试掘

一、“中央”与地方

二、“拉锯战”与“儒莲奖”

三、分手弗利尔

第二节转战城子崖

一、山东古迹研究会

二、城子崖的“求仁得仁”

第三节回师河南

一、“卷地毯”与后冈三叠层

二、浚县辛村与大赍店遗址

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四、侯家庄南地与西北冈

五、董作宾携女友风波

六、世界最早的档案库

七、殷墟的最后一瞥

第五章从北平到南京

第一节达子营.方砖厂

第二节无心亦无滞

第三节轻轻的我走了

第四节南京杨公井

第五节福兮祸兮长别离

第六章流寓西南

第一节暂栖长沙

第二节昆明两年

一、赵元任出国风波

二、从昆明城到龙泉镇

三、战火催生的中博院

四、鹤归去狼烟起

第三节李庄六年

一、适彼乐土

二、祠堂里的中博院

三、从羊街到张家祠

四、畏友傅斯年

五、“红颜知己”曾昭燸

六、从李压走向田野

七、远古器物研究

第七章离开大陆前的最后岁月

第一节日本之行

第二节回到南京

第三节会晤郭沫若

第四节在大陆的最后光影

第五节苍茫天地间

第八章台岛最后一位重量级学人

第一节初到台湾

第二节创人类学系擘画台岛考古

第三节主持史语所代长“中研院”

第四节与胡适唱对台戏

第五节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

第六节建立科学的古器物学

第七节撰写Anyang

第九章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第一节骨肉分离

第二节彼岸的批判

第三节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

第四节台北温州街寓所

第五节父与子

第六节书写历史与创造历史

第七节最后的烛光

尾声一个巨人消失了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

岱峻的大作《李济传》终于杀青,我为他高兴,我自己也放下了一件大心事。他再三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序”,我虽难以为情,却更难辞此请,就写上几句吧。

写这些段落,正赶上殷墟发掘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殷墟的发掘,是李济先生一生中的头一件大事;从2008年10月底到现在的12月初,我两度应邀去安阳参加这次活动,随手记了几句话,等于是日记摘抄,在这里铺陈一下,就教于读者。

殷墟博物苑在二十多年前初建时,还只是一片荒野上竖了几处木牌。当时为“复原”殷代宫殿所仿制的房屋甚是简陋,展览亦属粗糙。经过这些年的辛勤研究和开辟,现已增加不少新内容,大有可观,可供参观展览和大型学术活动之用。

当年参加殷墟发掘团十五次发掘目下仅存的王湘先生,以年逾九十七岁的高龄,写下了“安阳考古的科学精神永存”几个大字留念。他很惋惜因行动不便,无法再到工地来了。

近年考古界对洹北商城的发掘和研究,是殷墟发掘的进一步开展。记得先父李济先生在1977年写《安阳》一书时在第九章里已经对“洹河流域一带”的新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非常关切,他并寄希望于“时代更早的”遗迹。“洹北商城”的遗址当年可能还未在他的视界之中,当时他似乎只听说过有关洹北的片言只语。

这次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活动的郑振香先生和唐继根先生,在发言中都一再提及早期殷墟发掘时的一些故事。最感人的应是1936年发掘团的成员在西北冈大墓开掘后还自己出钱在小屯办了一座小学(即给当地农民的子弟开设的,名叫“洹水学校”)。据介绍,石璋如先生还从老家请来一位王老师给孩子们义务上课。这所小学现已成为安阳的教育局立案的“小屯学校”,门前还刻有“石璋如题民国念(廿)五年《洹水学校》”几个大字的木制匾额;校址就在现考古工作站的紧邻隔壁。

这说明当年发掘团的先生们不仅只着眼于考古发掘,还对数百位农民的子弟教育有所关怀。

我在发言中讲了一下当年李济先生笃信的一句格言,即早年曾资助过安阳发掘的史密森研究院(或译作“学会”)的创始人、英国化学家史密森说,他出资创立这个机构,是“为了人类知识的增进和传播”。李济认为这表明科学事业只能怀抱这种目标,这才是考古、博物工作者的正确目标和人生抱负。他就称呼西北冈大墓的发掘队是“推进历史知识最前线的发掘行列”。

其实,想说的话还有很多,我在这里谨谢谢岱峻夫妇为这本《李济传》所付出的多年辛劳,我相信,这书会赢得读者的心。我感谢他们在写书时是本着追求真理、不媚俗、不追捧的态度,对李济先生一生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哪怕在批评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亦是不为尊者讳的。

后记

2008年就这样过去了。先是春节期间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5月12日我所在的省份和城市又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泪水和汗水未干马上又是8月8日的北京奥运;喜悦还未消退,紧接着又是铺天盖地的金融海啸……世界在这一年中已变得面目全非。

我潜藏在一座孤岛或一片密林中,仿佛疏离了那些大悲大喜。除开电脑摇晃、书桌不支、躲避地震的短暂日子,在整整的一年里,我的灵魂几乎没日没夜都在追随李济先生。我相信,与浩瀚的人类长河相比,那些短暂的灾难都将转瞬即逝。人类仍然要生生不息。在人类前行的暗夜永远需要高擎起像李济这样的思想明灯。

这一年,我也不是独行者。完成这部书稿,支持我推动我的,首先是李光谟先生。他除了向我提供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还用了大量的时间作口述史。初稿完成后,光谟先生最后还一字一句审订了全文,并慨然写序,这是需要特别指出并深深致谢的。然而光谟先生的修订只是个别字句的改动,就像一位优秀的编辑接受一份幼稚的作业,他只能在既有基础上作一些小修动,因此书中的不足或错误,是我自己的知识缺陷和认识水平造成的,完全由我负责。

我的妻子冯志是这部书的第二作者,她没有署名是出于惯常的低调作派和行事风格。她与我共同完成全书的构思,材料的筛选,观点的斟酌;参与了我在李庄的大部分田野调查,和对光谟先生的多次访谈;嗣后她担负了资料整理、文字录入、校对等工作。对她的心血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掠美,也需要表达谢忱。

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王宏波先生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他常与我沟通写作进度,交换意见。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今年“5.12”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他发来了慰问信息。于是我已视他为未曾谋面的友人,我们不再仅仅是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本书还得到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汎森、台北“故宫博物院”董敏等众多师友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本书肯定存在诸多的不足。此外,书中尚有个别图片出处也许不够准确,祈望原作者与本人联系。欢迎对本书指谬或提出批评意见。

作者通讯处:chendaijun0109@126.com

内容摘要:

  私密性、唯一性史料首次公开,海峡两岸第一本李济传!  李济,著名学者,中国第一个哈佛大学人类博士。第一个独立主持现代考古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本书内容涉及李济的生平、成长、求学,南开到清华园的教学生涯,加盟史语所、主持考古组,主持安阳殷墟和山东城子崖的考古发掘,抗日期间流寓西南,离开大陆的情形,以及在台湾岛的工作与生活等。  李济是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民国史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生串联着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众多要人。  他与徐志摩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同窗好友;他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同事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和而不同,彼此辉映;他与傅斯年、陶孟和、赵元任、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曾昭炳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他与安特生、伯希和、李约瑟、费正清、费慰梅等长期保持着友谊;他视丁文江为好兄长和科学路上的引路人;他曾与胡适筹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保持了同进退的步调;他亲历了胡适的去世,但也有人认为胡适的死与他那番悲观的谠论有直接关系;他曾被中共作为统战对象,也被台湾当局作为阻止美国改变对华政策的一张牌,但他始终保持治学与政治分途的清醒……  英国哲学家罗素大量引用并赞赏李济的论文,“得到了某些颇有启发的见解”。  台湾文人李敖: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迷人的重量级的学阀”。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光直:“李济体现了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所能达到的最高学术典范。”  郭沫若称李济是“我们中国的光荣的一面”。  许倬云高度评价李济:“在李先生身上,我们看见了希腊精神和儒家修养的结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李济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大家传记
9787539932897
《李济传》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江苏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李济传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81 的主题关于 李济(1896~1979)-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