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16.0
本书记叙的是作者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寂寥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总序曹雷
前记战场生活
第一卷引论
一、扉语
二、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陛
三、明治维新与大陆政策
四、日本之内在的矛盾
五、甲午以来日本侵略中国之行程
六、中日纠纷与国际
第二卷日本侵略战序幕
七、日俄战后
八、“九.一八”事变
九、中国诉之于国联
十、“一.二八”淞沪战役(上)
十一、“一.二八”淞沪战役(下)
十二、伪满洲国登场
十三、长城战役《塘沽协定》
十四、阴霾中之华北
十五、国人之抗战情绪
十六、西安事变
十七、英、美、苏联及德国之远东政策
第三卷全面抗战初页
十八、暴风雨之前夕
十九、“七七”卢沟桥事变
二十、平津失陷
廿一、向“战争”迈进
廿二、淞沪防御战(前期)
廿三、华北防御战(上)
廿四、淞沪防御战(后期)
廿五、华北防御战(下)
廿六、太湖南北地区诸战役
廿七、南京防御战及芜湖、杭州战斗
廿八、中日战后之国际反应
后记抗战史料之搜集、鉴别与编次
后记
后记之二
前言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从1921年来到上海时起,到1972年他临终前一个月,他手中的笔就未曾放下过。他几乎每天都写,有时一日要写三四千字。他曾为自己统计过,自称一生写了不下四千万字。他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种报纸及杂志刊物上,抗日战争时期,更见诸他发的战地通讯和专栏中。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曾先后结集成书,约七十种。
曹聚仁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早期以杂文随笔见长,上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他对国学也有研究,较著名的有他年轻时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笔录整理的《国学概论》和晚年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后以《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为书名由北京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曹聚仁带笔从戎,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这些新闻类的文字在抗战中曾结集出版过《大江南线》;抗战胜利后曾与著名新闻摄影家舒宗侨合作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收一千多张真实的照片,四十万字文字史料,是当时最为完整的有关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记录。以后在香港又陆续出版了《采访本记》、《采访新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外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人事新语》等新闻采访、时事评论类的著作。其中也真实地记录、剖析了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
作者对文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著述的《文坛五十年》、《上海春秋》(曾以专栏形式发表在香港报纸上,后由作者家属依手稿整理在大陆出版)、《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以及他晚年致力编著的《现代中国通鉴》(他原本计划写五卷,但只完成了甲编,就因病重无力写下去了),应都属于这方面的著作。
曹聚仁先生一生博览群书,写下了许多书评和读书笔记。在他生前,曾出版过《书林新话》;在其身后,他的家属又将他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这方面文字整理出版了《论杜诗及其他》、《曹聚仁书话》和《书林又话》。
由于集作家、教师、记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曹聚仁生前曾广泛接触过文坛、政界、新闻圈等各方人士,也曾留下了“人物志”一类的大量文字。其中一部分他曾收在自己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中。他故世后,遗稿中的人物类文字由女儿曹雷编纂成《听涛室人物谭》和《天一阁人物谭》二书,在上海出版。作者生前与鲁迅先生友情甚笃,60年代他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前者于上世纪末曾在大陆和香港再版。而作者的《蒋经国论》和《蒋百里评传》二书,在香港出版后,也曾在台湾和香港再版。
作者生前也写过小说。抗战时期,他写过反映一群学生在战乱中生活和命运的小说《灯》,在战时的报上连载。他还曾打算用说书的形式结合评述战况分多天来讲演这部小说,不料场子接洽好了、海报也张贴了,却赶上日机炸毁了发电厂,也炸毁了他当一回说书人的梦想。50年代初,他在港报上连载过小说《新双城记》和《夜半》,都未成书,原稿也失散了。他的小说《酒店》,反映了50年代从大陆流落到香港的个特殊人群的苦闷和彷徨,曾在香港出版,并于近年再版。他生前在香港出版的另一部章回体的小说《秦淮感旧录》,则描绘了国民党政坛人士逃离大陆时的纷乱和错综复杂的心理。
《论杜诗及其他》是作者的妻子邓珂云根据作者遗稿《杜诗二十证》整理,并补加作者生前有关旧体诗的论述成书出版的。
《浮过了生命海》则是作者晚年病中的随笔。
作者喜爱中国的戏剧,一生未曾停止过对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他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剧评和有关戏剧史研究的文字,在他的《人事新语》和《万里行二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方面的评述。作者晚年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深爱的祖国艺术瑰宝和他崇敬的艺术家们大受摧残。在这样的萧瑟气氛中,作者将他收集多年的艺术类刊物、杂志、剪报,加以编辑影印,出版了一本《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书中收入两千多张自1949年以后国内各舞台剧种及电影剧照,设立了梅兰芳、周信芳等多位艺术家的专辑,这是他努力想保存下来的资料。《集成》中还有作者的撰述、评介文字二十多万字。1985年,这本大书中的文字部分,经女儿曹雷整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听涛室剧话》。
作者晚年写下的那部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先后有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三个版本,均面世于作者身后。每版都对前一版有所增补,以山西北岳文学出版社的最为完整。详情可见各书的出版说明。
作者生前所写文字已不可能收集完整。结集成书的作品,除三四十年代上海出版的以外,大陆见到的不多。踟年代后,大陆的出版社陆续再版了他在香港的一些作品以及由作者家属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的作品。这二十来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店,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等,其中以北京三联出版书种最多。
此次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曹聚仁作品系列,计划五年内将曹聚仁的代表性著作分批出版。其中有一些将重加整理,使其更为完善。更有不少则属首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作品,读者或可对作者及其文字生涯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而有志于曹聚仁研究的学者自然也有了更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可靠的版本依据。
“曹聚仁作品系列”的出版,得到各出版社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后记
父亲在澳门去世后大约十年,他遗留给我们的书籍才运回上海家中。其中有一本枣红色硬纸封面的,两寸厚,可能因为他自己经常翻阅,边角都有些磨损,里面有几页还用玻璃胶条粘着。后来整理他的作品时,我翻得最多的也是这本书。
书的硬封面上,印着“采访外记”四个字,但实际上,父亲把他的三本书钉在了一起。跟在《采访外记》后面的,是《采访二记》和《采访三记》,另外又有一本单独的《采访新记》,合起来就是他的“采访”系列了。过去二十多年,父亲的书在内地已经出了数十种,但就是这几本一直无缘重新问世,今天能够编人北京三联书店的“曹聚仁作品系列”,而且又是首批付印,实在高兴。
我们很是看重父亲的几本“采访”,因为那六七十万文字,是他一九五零年从上海去香港后的五六年当中最重要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岁前后至五十岁前后的人生变化,记录了他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的彷徨、复杂心绪。要了解他,不能不细读他的“采访”。
以时间划分,《采访外记》以抗日战争“八年生活为第一段落”,应是一九五三年前后所写;那几年他的作品,都是先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再集合成书,由新加坡的创垦出版社出版。父亲把“采访”作为书题,当然与新闻采访相关,是要留下一点“旧事陈迹”,给下一代的青年作参考。但综观全书,却有着回忆录的味道。他晚年正式写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时,就把《采访外记》中的一些内容和章节纳入其中。
接着的《采访二记》,写的是国共内战事情;《采访三记》的时间段,则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军进入上海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大约一年。而一九五六年一月出版的《采访新记》,主要记录了他从香港对中共主政下的中国大陆的观察。在这三本书中,我感受最强烈的,是父亲力求摆脱政治漩涡、却又不得不在左和右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痛苦。《采访新记》之后不久,他进入了“北行”时期,见诸文字,即《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三联书店合并为一册,取名《北行小语》刊行),那又是另外一番心情了。
在整理父亲遗作手稿时,我们发现他为一本名为《采访本记》的书列出的目录,应该和抗日战争的史料和战场报道相关,但始终没有看到过那本书是什么样的。希望今后能找到更多资料,来确定究竟有没有这本书,或者只是别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
曹景行
《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变”、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写到南京沦陷。本书作者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读专家的论著。全书叙述战事,不蔓不枝,分析战争背后的动因,资料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采访”系列记录了曹聚仁先生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及在时代巨变中的复杂意绪。《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变”、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写到南京沦陷,与《采访外记》所叙“战地八年”刚好接榫。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读专家的论著。全书包括引论、日本侵略战序幕、全面抗战初页三部分,叙述战事,不蔓不枝,分析战争背后的动因,资料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胜也罢,败也罢,只是不要和敌人讲和”,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可说是蒋百里氏此语的有力注解。【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蒋畈村现划属兰溪)。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采访本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曹聚仁作品系列 | ||
9787108029263 如需购买下载《采访本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采访本记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3 的主题关于 新闻采访-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