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眼灯唇录

酒眼灯唇录

刘云若, 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中国现代著名言情小说家刘云若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部言情小说。小说写主人公君奇与他一下子出现的三位年轻美丽的善良的女青年的恋爱、互斗,又转而和解的故事。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回朱楼罢管弦叫星替月白首思琴瑟打鸭惊鸳

第二回风雪走蛾眉丝牵局外云山回马首机蕴圜中

第三回梅雪争春欢场动鼙鼓风云变色平地起楼台

第四回葵叶苦倾心巢莺偷接梅花狂点额山鸟惊飞

第五回岑遥水远新柳路旁牵凤假凰虚流莺花外啭

第六回人面误桃花斧柯代执天涯遍芳草环佩空归

第七回若水一瓢回波留断梦蓬山千叠折柳赋同车

第八回恨事说风尘情回一语穷途怜骨肉肠断双飞

前言

当我从姨姐刘美文即刘云若先生之女的手中接过那一沓泛黄的纸页时,一股沉甸甸的思绪涌上心头。面对着刘云若先生这本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小说《酒眼灯唇录》,姨姐颤巍巍地说:“现在我连抄写一遍这书的能力都没有了。”我从她那呆滞的目光中看到一份期盼。而我对姨夫刘云若先生的认识是经历了那样漫长的过程。

我仔细搜寻记忆库中的每一个角落,姨夫生前留给我的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画面。画面的生动才使它经受了岁月的风尘: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穿着长衫的姨夫让四岁的我坐在他的腿上,他用筷子蘸了杯中的酒,然后点在我的唇尖上。看着我被酒滴辣得龇牙咧嘴的样子,他开心地大笑起来,还要在我的脸上亲昵地拧上一下……那朗朗笑声犹在耳畔,然而时光已悠悠逝去六十载。儿时的记忆中如果说还有一段是关于姨夫的,那就是半夜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姨姐哭泣地告之姨夫去世的消息。我的父亲也曾感慨地说:“云若去世太突然,晚上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几个小时后人就没了。他正写一篇小说,叫《云破月来》,在《星报》上连载。我们还商量好由我给他配一些插图……”

据说姨夫的丧事很是隆重,出殡那天聚集了不少津门父老,而我却没有丝毫记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因母亲过世而住到姨姨家。在姨姨的卧室中,墙上挂着一幅画像特别引人注目,那是父亲为姨夫画的一幅素描,两道浓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目光透着英气和慈祥。这张画像是姨姨的珍爱。她说这幅画像记下的是云若的神采,比他的任何一张照片都好。那时我正上中学,对姨夫写的小说已有耳闻,而从姨姨口中得到的总是那样几句话:

他写那样的小说,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有时要应对几家报馆的催稿,取稿的人在楼梯上排队等着,他写了这段又写那段,好在他倒也不会写串了,真够难为他的。尽管这样我们仍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姨夫究竟写的是哪样的书?我的好奇心从姨姨那里得不到解答,因为她一直恪守着姨夫立下的规矩:家中的女人不准看他写的书。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在姨姐为纪念其父逝世四十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中得到印证。文章中写道:

在我们的记忆中,……每天取稿者此去彼来,轮转不已,他却从容命笔,故事情节绝不相互混淆,而篇幅长短基本一致,字迹工整,从不潦草应付。

他写的稿子从不修改,也没有底稿。印成书,他也不保存。当然家属们也没有阅看机会了。

在他生前与友好往来时,家人也只有迎客和送茶而已,从来问不得详情……

说起我第一次捧读刘云若先生的小说,还有下面一段故事:我在姨姨家卫生间里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浴缸下面的一个角落处有一本竖排版的书,封面上赫然印着刘云若著,书名是《小扬州志》,后来得知都是姨姐偷偷放在那里的,难怪她一蹲上马桶就不出来。我也如此照仿,一进了卫生间就抓起藏在浴缸下的书,坐在马桶上似懂非懂地读着,有时竟忘记了时间。不久,这个秘密被姨姨发现,浴缸下的书不见了。正是坐在马桶上读到的断断续续的情节让我产生了对姨夫最初的敬仰他是一个会写书的人。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我这份朦胧的敬仰彻底粉碎。我去外地参加革命大串联后回到姨家,所见情景让我产生了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惧,从此住在学校里再没有回去。一直到入冬,天气寒冷,我才不得不从学校开了一份证明回到姨家,找到街道的造反派打开箱子的封条,取了御寒的棉衣便匆匆离去。随着姨姨家墙上那张画像的消失,我心中的姨夫也渐渐离去。

当祖国的文坛再次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刘云若先生被列入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他的《春风回梦记》、《恨不相逢未嫁时》、《旧巷斜阳》等一批小说陆续被一些出版社出版;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相继问世;介绍其艺术成就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津门的报纸、杂志和书刊上。这位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现代言情小说作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肯定,被称为民国通俗小说史上领导群伦的巨匠。从那时起我才开始重新认识刘云若先生,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把他的小说加上了黄色标签。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我走出那个不可思议的怪圈。

《酒眼灯唇录》一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连载于报纸,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出版。书中描写了包含封建遗老遗少,民国政要,文艺界的名伶,下层百姓等几十个人物,有的仅着墨几十字,上百字,但各个栩栩如生。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人物都被他细腻贴切地表达到位,彰显出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体察观察入微的能力,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整理此书的过程中我几次为故事情节的出人意料而拍案叫绝,过后静思那些看似离奇的情节都在情理之中,它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作者的情之深,意之切都化作扣人心弦的故事,不难理解当初连载时读者的热情。书中描写的人和事虽都发生在遥远的年代,而今天读起来并不陌生,特别是用津味十足的语言展示了民国时期天津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更让我倍感亲切。为了使这部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及天津民俗文化发展颇具意义的小说能够问世,我坐在电脑前,面对着泛黄的纸页上那难辨的繁体字,认真地敲打着键盘,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我得知坐落于河北路与南京路交口附近的顺和里要拆迁的消息是在去年的盛夏。那两排用紫褐色耐火砖砌就的三层连栋楼房至今坚固且不失近代建筑风采,而我对它的即将夷为平地深感遗憾却另有缘故:顺和里四号三楼的一套房间曾是刘云若先生后半生居住的地方。他付诸笔端的激情万变,情丝缕缕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套居室朝北的一个房间里,在一排玻璃窗前安放的写字台上曾留下他多少蝇头小楷的墨痕,在四层楼顶的平台上也曾留下他眺望家乡的身影……

我还记得自己在姨姨家住的那段日子里,曾发现在通往三楼的楼梯旁的墙面上,有两行小字可辨:

刘云若乃了不起的大文学家

南有张恨水北有刘云若

不知是何人用铅笔写在暗黄的墙面上,加上多年的灰尘覆盖已十分不显眼,能让我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我每天上下学经过楼梯都要向那两行小字望上一眼。我明知顺和里经过1976年大地震后的整修,那里的字迹肯定荡然无存,可是在那一日我突发奇想好似产生了幻觉,仿佛自己又在那墙面上找到了一度被我忘怀的两行小字。那天,我抱着相机来到顺和里时,天上突然乌云密布,我匆忙地在人去楼空的胡同里,楼梯上寻找着合适的镜头,没有想到只拍了两三张,相机竟出了故障。洗出的照片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到什么景物。没过多少时日,当我再兴冲冲地去弥补这个缺憾时,顺和里已成一片废墟懊,恼之情一直萦绕心头……

在历时半年多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的先生崔继安做了许多努力和大量的工作,为小说能以顺利再版付出辛劳。承蒙百花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董令生先生的关爱,如今书稿已付印即将出版,对此我深表谢意。

2009年2月16日

内容摘要:

  刘云若,中国现代言情小说作家,是民国通俗小说史上领袖群伦的巨匠。他的文笔洗练生动,以明快的笔触记述故事情节,以准确的刻画创造人物形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的漩涡,沉醉于热烈的体验,不自觉地关心人物的命运。  本书为他的长篇小说《酒眼灯唇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连载于报纸,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出版。书中描写了包含封建遗老遗少,民国政要,文艺界的名伶,下层百姓等几十个人物,有的仅着墨几十字,上百字,但各个栩栩如生。  《酒眼灯唇录》一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连载于报纸,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出版。书中描写了包含封建遗老遗少,民国政要,文艺界的名伶,下层百姓等几十个人物,有的仅着墨几十字,上百字,但各个栩栩如生。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人物都被他细腻贴切地表达到位,彰显出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体察观察入微的能力,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酒眼灯唇录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0651261
如需购买下载《酒眼灯唇录》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天津出版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酒眼灯唇录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6.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