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城市

另一个城市

吴亮, 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5.0

书籍简介:

《另一个城市》书写了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文章是文笔优美,行文流畅的随笔集。

书籍目录:

海市蜃楼

聚会已经像露水那样蒸发

不为人知的勾引

在废弃的塔楼上眺望

虚构就是一盏灯

迷失在大街

不可挽回

背道而驰的信仰

危险之夜

嫉妒

关于乞丐和浪子的传闻

停顿的窗口

在边界上流逝

互不关联的嗜好

那一年的冬天如此漫长

细语

深居简出的人

那边

生活在继续

另一个城市

陌生的城市

流言的城市

幻想的城市

恋物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闲暇的城市

拜金的城市

枯竭的城市

奢侈的城市

契约的城市

蜗居的城市

伪语的城市

爱欲的城市

邂逅的城市

宴饮的城市

盛装的城市

庸众的城市

贫困的城市

不合时宜的笔记

居家记

归来记

今琐记

顺手记

反手记

钞书记

幽灵记

房间记

绳索记

模仿记

外滩记

虚构记

平庸记

鬼魂记

前言

写这个序言,我有点不自量力。我之所以答应吴亮的要求,完全是因为我喜欢他的写作,从二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代开始,我就读他的著述,直到今天。我有一些心得,我要说出这些心得。我要承认,我曾受惠于他。他的著述给我带来过欢乐。我至今记得,大概是1990年,整天无所事事的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篇他的论商场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我从图书馆走出来,感觉就像是酒足饭饱之后从饭馆出来一样。我记住了吴亮这个名字。那个时候,天气一直有些沉闷,但那一刻我却感到了一点生机。

很难将吴亮进行专业上的分类,他是个文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观点非常重要,对观点的表达则同样重要。较之观点而言(我同意他的大部分观点),我更喜欢他的表述,喜欢他谈论事物的方式,喜欢他对事物的特殊洞察力。他敏锐,富于洞见,反应迅速,思维密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也陶醉其中。他能同时进行抽象的冥想和具体的回忆,能同时进行婉转的抒情和率直的雄辩,能同时将玩笑和诚实融于一体。他能够编撰生动的文学细节,也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玄想。他有时候玄妙无比,有时候又具体清晰。他的风格,有时候像个神秘主义者一样充满玄机,有时候像个孩童一样简单而天真。在陈述他的观点的时候,他是个绝对主义者,而大部分时候,他又像个怀疑主义者。他会叙事,会雕刻细节,会申辩,会抒情,会嘲弄,会诘问。他能在同一篇文章中,既扮演作家的角色,也扮演理论家的角色,既能表现出诗人的词语敏感,也能传达出一个教主般的庄重口音他能呼喊也能低语。所有这些在他这里能毫无冲突地熔于一炉毫无疑问,吴亮有一种非凡的写作能力。

吴亮尝试过各种文体,但最擅长的还是随笔形式,这可以让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他将随笔形式玩弄得炉火纯青。他从来不固守某种写作的形式禁区他让形式屈从于他的表达欲望,表达的欲望决定了它将采取什么写作形式。为此,他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对他来说适合的形式。他有过自我辩驳的对话,有过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评论,有过小说,有过虚拟的自我采访,有过只言片语的警句,有过对《世说新语》的古汉语戏拟,甚至还借用诗歌分行的表达形式。对于吴亮来说,写作是不需要格式的。很多人以一种惋惜的口气说他放弃了文学评论(他最初是以文学评论博得了盛名),事实上,不是他非要放弃这个写作形式,而是文学评论这个形式已经失去自身的活力了,也就是说,当代文学及文学评论已经激发不了他的写作冲动了他没有必要将自己设定为一个职业化的文学评论家。他不是被职业所限定,而是被他的写作欲望所限定,一旦没有写作欲望了,他宁可不写。他没必要让自己迁就某个格式,迁就某个职业声望。

有欲望就写,没有欲望就不写。所以,我们看到,一旦写作,他就非常投入。吴亮对所有他谈论的对象,都充满了兴趣。一即便谈论的事情无足轻重,他也从不敷衍。他一写作,就非常较真即便他采用的是轻松的戏拟方式。这种较真和投入的表现方式是激情的瞬间的大量损耗。这是消耗身体的写作,并不适于长篇大论。吴亮是灵感式的,我相信他写作之前,也许不知道他要写什么,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借助于写,而非借助于事前的精心构思而成形的。他喜欢碎片的形式,尽管他有时候非常讲究逻辑,借助于逻辑的力量,他迅速而尖锐地找出别人的破绽,尤其是在与人论辩的时候(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论辩家之一)。但有时候他也讨厌逻辑,逻辑对他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绳索,逻辑成为他的障碍。我们经常看到,他的上一段和下一段没有关联,甚至是,他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没有关联。他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完整的印象,或者一个独立的观点,或者是一个自主的世界。他的思路并不被总体性所统摄。这是他的特点,同那种一以贯之的逻辑性相比,他有时候将自己投入到对瞬间、对即时性的兴趣中。

这样,很自然地,他对对象的描述通常是现象学式的,他从各个角度呈现他的描述对象,直接将自己的感觉写出来,他很少在自己和对象之间寻求一个理论中介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事实上,他的感觉,他对感觉的表述,以及建立在感觉上的判断,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总是对他的感觉会心一笑)。这些感觉总是能抓住谈论对象的要害。这也是吴亮能谈论各种各样的日常事物的原因,他谈论这些事物的时候,不是凭借知识(他并不以博学见长),而是凭借他的细微感觉。这也是为什么他谈文学,谈艺术,谈城市,谈日常事物的原因如果没有感觉和经验,再大的知识胃口,也无法消化这些东西。

到底哪些对象能够吸引他呢?他总是在找感兴趣的话题,他有认知新世界的欲望。而且,这些兴趣和欲望总是有惊人的预见性。确实,他清楚地知道什么东西值得一谈,什么东西不值一提。通常情况是,他涉及的这些话题过于超前了,在他谈论它们的时候,它们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等人们都在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早就把这些问题抛到脑后了。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总是和知识时尚擦肩而过。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写过关于当代艺术的对话(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艺术一无所知),关于城市的书(看看大学中的人今天如何地涌向城市研究),也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他就写过论商场、医院、游乐场和饭馆的文章(人们如今把这类兴趣称作是“文化研究”),他甚至还兴致勃勃地论述过麻将。他评论过的作家和作品现在几乎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这全凭他的直觉和良好趣味,他不需要什么学术思潮的引导。在这个方面,他既不需要老师,也不需要学生。他对新理论思潮并不去刻意钻研,但他的字里行间到处都是新思潮的幽灵事实上,吴亮完全是凭借直觉和经验(而不是书本)在呼应这些新思潮。事实上,我们要问,哪些新思潮的萌芽不是来自认知世界的欲望?

没有人不对他的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总是能在他的词库中搜索到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夺目而耀眼,熠熠生辉,这些词语要么是非口语化的,要么远离了它们在口语中的运用方式。吴亮是离口语最远的写作者,他通常以最书面化的方式来谈论最日常的对象。这使得那些谈论的日常对象好像布满了光辉。即便他说的很多是常识,正是这些独具匠心的语言,这些常识,就好像上升到真理的层面了。吴亮藐视学院派,蔑视学院派的写作行规和技术。他不需要枝枝节节的论证,不需要大量的事例和注释,也不需要过渡性的废话和行话。他受不了词语和句法的平庸。他宁可将一大堆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者短句堆积起来,让这些词语和句子既相互挤压,也相互绵延,它们由此进行一种高强度的持续撞击,从而获得一种不依不饶的递进效果。在这方面他偶尔也表现出文人特有的炫耀,但他有资格炫耀:他的语感是天生的,再多的词语,再多的句子的堆积,都不会打乱行文的节奏,相反,它们只能使行文更富于节奏感,使行文变得奢华并由此获得一种骄傲感。而且,他喜欢在写作中寻找假想敌,有了假想敌,他的语气和语感就更加坚定,更加绝对,更加雄辩,更加充满了启示录的气息,更加毋庸置疑或许也更容易开罪于人。

今天,人们不怎么注意吴亮了,人们总是说吴亮是属于八十年代的。但在我看来,他是属于文学史的。他注定是要以一个文人的身份进入文学史的。就文学和写作而言,人们的注意力总是偏离了文学和写作本身。如今,要么是肤浅的年龄划分,要么是商业的噱头,要么是学术的权力体制在这个领域内占据着主导性的发言权。我们总是忘了倾听吴亮这样的独特声音。一种如此文雅而充满力量的声音,一种如此充满趣味的声音,一种让笔下的俗常事物充满了光辉的声音,仅仅因为它不在大学体制之内,也不在商业的密谋之内,我们就不该倾听吗?

2008年5月2日

内容摘要:

  本书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既呈现出一位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而之思。吴亮节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他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而谋求用自己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绝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  作者书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作者简介】  吴亮,当代文学艺术评论家。八十年代主要活动于文学批评领域,九十年代后开始将目光转移至当代视觉艺术,其间始终保持着对城市和当代文化的关注。自称城市漫游者、思想鼹鼠和游击队员,行踪不定,凭兴趣写作,点到为止,无恋栈之意。二十多年来,时写时辍,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画室中的画家》、《艺术家和友人的对话》、《秋天的独白》、《思想的季节》、《与陌生人同在》、《闲聊时代》、《艺术在上海》和《往事与梦想》,以及城市系列作品《城市笔记》、《城市伊甸园漫游者的行踪》、《老上海已逝的时光》和《没有名字的城市》。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另一个城市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2448365
《另一个城市》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重庆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另一个城市是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