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6.0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和运用,本身就是文化的基本脉络,体现出此文化之有别于他文化的独特性。而这种感知和运用的变化,则形象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纷杂多样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现象背后,运行着民间的知识体系,它构成民间生活的基本逻辑。而在不同知识体系的碰撞、交汇和反思中去探寻这种逻辑,是本书的目标。
第一编 日常的知识
“生”与“熟”:关于一组民俗分类范畴的思考
丽江草医与纳西民间的医药知识
四大门:中国北方的一种民俗宗教
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的艺术
人类学者的“知识”和访谈对象的“知识”
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点滴体会
第二编 生活的时空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谈谈当代中国节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汉民族的桥俗文化
阴宅的建筑仪式——以福建和冲绳的事例为中心
聚落形态与文化空间——以在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民俗学调查为例
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第一编 日常的知识
“生”与“熟”:关于一组民俗分类范畴的思考
丽江草医与纳西民间的医药知识
四大门:中国北方的一种民俗宗教
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的艺术
人类学者的“知识”和访谈对象的“知识”
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点滴体会
第二编 生活的时空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谈谈当代中国节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汉民族的桥俗文化
阴宅的建筑仪式——以福建和冲绳的事例为中心
聚落形态与文化空间——以在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民俗学调查为例
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第三编 文化的实践
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
民俗、习惯法与法制:以凉山彝族社会的调查为例
“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他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的文化政策
后记
本书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进行学术性探索,尤其是试图透过对诸多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认识潜在于生活文化之中的意识、观念、价值等深层的意蕴,发现日常生活的时空秩序“文法”逻辑以及知识的结构,进而揭示世俗人生中的“意义”得以形成与建构的机制。作者基于自身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展开专题性的论述,在动态地把握民众生活方式之变迁趋势的基础上,对于生活文化和传统民俗在现当代社会中“再生产”的文化实践及其相关策略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
本书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进行学术性探索,尤其是试图透过对诸多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认识潜在于生活文化之中的意识、观念、价值等深层的意蕴,发现日常生活的时空秩序“文法”逻辑以及知识的结构,进而揭示世俗人生中的“意义”得以形成与建构的机制。作者基于自身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展开专题性的论述,在动态地把握民众生活方式之变迁趋势的基础上,对于生活文化和传统民俗在现当代社会中“再生产”的文化实践及其相关策略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乡土生活的逻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未名社科菁华 | ||
9787301187692 如需购买下载《乡土生活的逻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