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9.0
经学是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因素,历代学者都极为重视,尤其是清代,对经学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由于时代久远,古书历经灾厄,加上刻版众多,门户之见常有发生,故脱、衍、倒文、纂改等情况亦在所难免;儒家经典虽被历代官方所重视,然亦难逃此命运,今本远非古籍原貌。《初学记》是唐代官修类书,编订精良,引用了颇多经文注疏,基本保留了唐代的原貌。《〈初学记〉引经考》一书在调查《初学记》全部引文的基础上,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初学记》引文与传世儒家经典的分歧,并从文字、语音、辞汇、版本等多个角度分析、辨别异文產生的原因,具有纠正谬误、保存古本、考订异文、补正辞书、辑録逸文等多方面的价值;同时通过分析所引儒家经典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了《初学记》在意引、脱文、衍文、误倒、讹误、杂糅、引文题识错误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另外此书通过分析《初学记》历代成书材料,考定出张说为此书的编者之一,解决了歷来关於作者问题的争论。文末附录的《初学记》引经表,则把《初学记》所引经文匯为一编,并将与传世文献对照有异文的条目,一一标明今本经文,便于学人进一步研究探索。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初学记》的作者
一 张说
二 其他撰者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 清以前
二 现当代
三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第二章 《初学记》的体例
第一节 全书体例
第二节 引经体例
一 意引
二 合引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初学记》的作者
一 张说
二 其他撰者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 清以前
二 现当代
三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第二章 《初学记》的体例
第一节 全书体例
第二节 引经体例
一 意引
二 合引
三 选引
四 注文提示式
五 句末总结式
六 “又曰”提示新引文
七 引文补足原书省略成分
第三节 引注体例
第三章 异文研究(上):因形嬗变
第一节 古今字
一 《初学记》引文为古字
二 《初学记》引文为今字
第二节 异体字
第四章 异文研究(中):因音嬗变
第一节 通假字
一 《初学记》引文为借字
二 《初学记》引文为本字
三 二者均为借字
第二节 专用名词
第三节 联绵词
第五章 异文研究(下):因义嬗变
第一节 同义替换
第二节 避讳改字
一 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二 避唐高宗李治讳
第三节 方言异称
一 方言差别
二 古今异称
第四节 双音化
一 并列式复音词
二 偏正式复音词
第五节 文化现象
一 同名异称
二 历日换算
第六章 《初学记》引经的价值
第一节 纠谬
第二节 存古
第三节 明异
第四节 补正辞书
一 补收词目
二 补充书证
第五节 钩沉辑佚
一 《周易》类
二 《尚书》类
三 《韩诗》类
四 《周礼》类
五 《仪礼》类
六 《礼记》类
七 《左传》类
八 《谷梁传》类
九 《论语》类
十 《孝经》类
十一 《尔雅》类
第七章 《初学记》引经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意引
第二节 脱文
第三节 衍文
第四节 误倒
第五节 讹误
一 形近而误
二 音近而误
三 受上下文影响而误
四 因妄改而误
第六节 杂糅
一 数书内容之杂糅
二 同书内容之杂糅
三 经传注疏之淆乱
第七节 引文题识错误
一 误题书名
二 误题作者
结语
附录:《初学记》引经表
徵引文献目绿
後记
经学是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因素,历代学者都极为重视。李玲玲编著的这本《初学记引经考》以《初学记》所引经文为研究对象,首次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初学记》引用的经传注疏。通过引文与通行本的比较,重点考察文字、语音、辞汇的异同与变迁,分析版本、佚文、他注、异本的流传和演变。《初学记引经考》的研究有利於订正今本《十三经》讹误,廓清异文产生的轨迹,保存古本与佚文,同时也为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的历时演变研究提供鲜活的材料与证据。另外,《初学记引经考》分析了《初学记》引经存在的问题,以实例的形式详细罗列了错、倒、讹、脱、衍等多种情况,有助於《初学记》的进一步整理和其他类书引文的研究。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初学记》引经考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34573 如需购买下载《《初学记》引经考》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初学记》引经考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Z126.27 的主题关于 《初学记》-经籍-引文-考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