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0.0
本书是作者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解读范本。文章主要散见于《新京报》。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梅贻琦、董炎培、金岳霖、季羡林等人的教育精神;第二部分论述了作者与唐德刚、谢志浩、陈忠实等人关于人文精神的探讨。
自序自我交代1
第一辑废墟上的歌唱
百年回首大公报2
清华风物今安在13
大师之道与大学之道18
从胡适日记中的一则剪报谈起29
胡适的“不讲情面”35
梅贻琦的选择37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40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44
傅泾波:人生知己应如是55
黄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终62
谈谈耶鲁的独立精神66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69
令人怀念的老报馆73
历史的吊诡75
此般师生此般情78
“性”博士的文化气魄82
家学的消亡85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90
季羡林的晚年心境94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97
从科举废除到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100
第二辑个人阅读史
一代通人许倬云109
何兆武的悖论112
这个自负的人,这本值得自负的书113
刀割到自己方觉痛116
史景迁的匠气120
这般朝花夕拾的草民记忆123
读《鲁迅书影录》126
老南开人的一代风骚129
砍柴十年为磨刀132
从思想操练到学术地图134
宽容的谢泳136
对话的意义138
厚道智效民140
一部微缩的社会演变史142
震撼心灵的细节144
读书也为稻粱谋147
封建礼教压制之下的人性之美149
孔庆东的“现代寓言”152
寻求对话的可能154
关于教育的几点随想156
不单单是人格问题160
第三辑非关读书
与唐德刚先生谈历史163
黄永厚: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167
李宗吾还原一段民国史173
口述历史二人谈176《逝去的大学》回眸老大学余韵182
《李宗吾新传》自序184
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186
逝去的大学序190
首先是兴趣,然后才是意义193
他们走了,留下一些往事让人怀念196
王芝琛的心愿198
话说名门与财富201
吾师谢志浩204
历史是想象出来的207
我的文学观及其《书生意气》209
一塔湖图213
一次伤感的采访216这本集子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数是我刚刚进入史学研究时的一些习作,为实事求是计,我最初给这本书取名为《练习簿》,但出版方以为此名过于老实,才有了现在的名字。现在把它们汇总起来,竟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于我个人来讲,回过头来看这些稚嫩的习作,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看到自己如何一步步在史学的道路上跋涉过来,但是若只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祸之梨枣,实非我所愿。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的时候,竟然还有感动,民国期间的那些旧人旧事,依然还能打动我。而我之所以一头撞进民国史的研究,也是因为民国史的魅力那么强烈的打动了我。回想打捞这些藏在历史背后的细节时,我的那些感动、感慨、唏嘘以及愤怒一下子又都浮上心头,现在我愿意把这些感受与你们一起分享,亲爱的读者们。
书自有其生命,在此我将此书原委做一说明,算是自我交代。此书最初编定始于2002年,彼时,我毕业不久,回顾所来径,编了这本小册子,亦做自遣之道,亦做自我总结。当时取名《废墟上的歌唱》,自序如下: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到学期末,辅导员总要让我们写一篇个人总结,汇报一下个人在上个学期的情况。那个时候,我的个人总结上总是一片空白,一来是因为我对于这种形式的反感,二来也是因为一个学工科的学生读这麽一些“杂书”,多少也显得有点“不务正业”。
但是现在,我却不得不写一篇类似的总结来交待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了,以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前对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可以用谢泳先生一本书的名字来概括,那就是《逝去的年代》,因为书中所描述的,大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余生也晚,没能赶上那个年代,但是在我的阅读记忆中,过去的年代中却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这些作后人的于感动之余,颇生惭愧。这种感觉,我曾经与许多学人有过交流,他们大都也有这样的感觉。看来并非是我个人觉得“时不我遇”。怎麽办?历史不会重演,社会也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但是,表达一下对过去的怀念,以便我们后人在做事的时候有个借鉴,知道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我想,这总还是可以的。
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书名:“歌唱”在辞典中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是“唱(歌)”,我是不会的,听听还可以;第二种,是“用唱歌,朗诵等形式颂扬”,用来说明我的本意虽不是十分准确,但也算贴切了。世上让人看不惯的事情太多,但你总不能横跳鼻子竖挑眼的挑起来没完,那样的话,只能算是“捣乱”,而谈不上“建设”。况且,一个人反对什麽,是可以从他赞扬什麽中看出来的。说完歌唱,接下来再说“废墟”,废墟,在辞典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这和我的意思也有点出入,我要说的,不是城市和村庄,我感兴趣的,是文化发展的脉络。废墟,是我的背景,我是站在一片文化的断壁残垣上说这些话的。至于说为什麽这麽说,我想,凡是对“反右”、“文革”这些运动有所了解的人大都可以明白,在此不多赘言,也不便多言。
我还想说说与我接触较多几位学者,不是拉虎气做大旗,而是不得不说。这三位分别是:谢泳先生、谢志浩先生、高建军先生以及王长生先生。余也孤陋,知道谢泳先生始于上个世纪的98年,并不知道在这以前谢泳先生已经以其《教授当年》和《学人今昔》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谢泳先生尝劝我专治一学,我当时委婉拒绝。这并非出于矜持,而是昔日的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基础太差,离专治一学的程度还有一段距离。谢志浩先生和高建军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我进入史学一途,受二位先生影响甚深。现在的老师和过去的老师在很多地方已经很不一样了,现在是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谢老师和高老师在很多地方,还有许多过去的教授的影子。两位老师于我在人生态度、人生选择上影响莫大,回忆起来,感慨良深。王长生先生,世人多不知,先生是高人,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所以在我眼中,王先生乃一真正学者。王先生也是“二十有志于学”,而今年过五十,数十年如一日专治私立教育史,自费跑遍全国个大小图书馆、旧书摊查阅购买资料,其史料搜集之全,令人瞠目。王先生是最早劝我专治一学的学者,并指责我的理由“实在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王先生之耿直,由此可见一斑。
我要说的,大概就是这些。我想,说我们的身后是一片废墟,这几位先生大概都会同意。而亲爱的读者,读完这本书,你会作何感想?此次重新整理,除加收近年来所写的文章,于旧作未作修改。“不悔少作”的原因,在于为存一个真实的“过去之我”。个中谫陋,乞读者诸君谅我。
回望一个光风霁月、气象万千、大师云集、星光熠熠的时代,走进他们,领略大师的风采,感悟学术的魅力!著名历史研究者陈远先生的全新力作结集出版,生动再现了胡适、梅贻琦、黄炎培、季羡林、费孝通、唐德刚、许倬云、何兆武、史景迁等文化大师的人文风貌。追忆那些远去的大师,怀念那段辉煌的历史。逝者如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抚去历史的烟尘,遥望那一个个即将或已经远去的背影。回望一段历史,寻觅大师的身影。但是,他们的成就与辉煌却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们学贯中西,他们个性张扬,他们以中华崛起为已任,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他们大气磅礴,他们情感充溢,他们是一个个历史的坐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逝者如斯未尝往,大师渐行渐远,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什么?
作者简介:
陈远,史学研究者,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等题目。文章散见于《南方周末》《随笔》《温故》等,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并为多家选本选录。著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编著有《逝去的大学》。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逝者如斯未尝往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1337073 《逝者如斯未尝往》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西安 | 出版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逝者如斯未尝往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4 的主题关于 文化-名人-访谈录-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