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往事

梨园往事

周简段,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收入了谈京剧界、戏曲界等往事。分名伶人旧事、戏事杂成、戏迷逸事、戏曲内外等多个章节,介绍了近百位梨园名伶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书籍目录:

总序一梁漱溟

总序二冰心

序钱世明

名伶旧事

程长庚“大老板”

“单刀叫天”谭鑫培

“老乡亲”孙菊仙

知县名伶汪笑侬

“关戏泰斗”李洪春

“德艺双馨”盖叫天

名丑萧长华的念白

“活曹操”侯喜瑞

“戏篓子”赵松樵

“猴王”李万春

程砚秋三请俞振飞

花脸宗师郝寿臣

老旦首座李多奎

当代名丑马富禄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

“四大须牛”之一奚啸伯

杨宝森别名“杨失伍”

一代名旦荀慧生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须生泰斗马连良

著名武旦宋德珠

“铁嗓青衣”王玉蓉

“金霸王”的癖好

梅派青衣陆素娟

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

“舞台飞人”张德俊

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梅派高足魏莲芳

拜“梅”唱“程”新艳秋

艺苑双菊名坤伶

评剧名伶喜彩莲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魏喜奎名噪京华

豫剧名伶常香玉

豫剧泰斗陈素真

越剧开山者姚水娟

梨园趣闻

同光名伶十三绝

梅巧玲生死见交情

谭鑫培随机应变

梨园世家说叶氏

京剧文人齐如山

梅兰芳与卓别林的交往

名伶争演三国戏

四大须生说“谭派”

盖叫天拒唱堂会

名净金少山说隐情

汪笑侬、李洪春联袂演出

四大名旦的竞争

“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

琐忆京剧女武生

名家救戏佳话

裘盛戎误场赏肉记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

京剧名伶“四大怪”

有趣的“对台戏”

用京剧唱外国戏

京城何处“戏子坟”

梨园名流助学义举

一柄锣槌传三代

戏曲演出中的“忌讳”

“鬼戏”面面观

《大劈棺》和《纺棉花》

名伶关德咸之死

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

戏迷逸事

北京的戏迷

张伯驹与余叔岩

痴迷戏曲的张大干

慈禧太后看京剧

大清国的戏迷王爷

名人客串京剧

粉墨登场老报人

谭派名票韩慎先

近云馆主女名票

“票界之王”王庾生

天津老票友王君直

票友票房探源

生肖入戏

十二生肖入戏文

“鼠戏”中多有案情

文武兼演说“牛戏”

“虎戏”撷趣

从《嫦娥奔月》说到“兔戏”

历史悠久的“龙戏”

惩恶扬善说“蛇戏”

有趣的“马戏”

慈禧忌“羊戏”

久演不衰的“猴戏”

不多见的“鸡戏”

别出心裁的真狗上台

乙亥年谈“猪戏”

戏事杂陈

京剧科班富连成

中华戏校和“四块玉”

天津稽古社子弟班

旧时戏班话“班规”

旧京老戏园子

京都会馆三戏楼

老街深处古戏楼

哈尔飞戏院话沧桑

天津大舞台戏园

漫话昔日堂会戏

马派琴师李慕良

京胡大师杨宝忠

制琴高手史善朋

急管繁弦忆偶虹

京剧的脸谱

梅兰芳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石挥的生死情结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黄宗江在南开和燕京

孙道临从艺前后

白杨拍《十字街头》

“电影皇帝”金焰

王莹饰演赛金花

一代影星阮玲玉

出于书香门第的梅熹与梅阡

话剧、电影和小说《秋海棠》

《唐伯虎点秋香》五上银幕

“杨乃武冤案”入戏来

曲艺内外

漫话相声《关公战秦琼》

金喉歌王小彩舞

相声世家常连安、常宝坤

鼓界大王刘宝全

评书大家连阔如

双簧艺人孙宝才

云里飞与大金牙

天桥艺人“穷不怕”

相声艺人“老万人迷”

曹宝禄和他的单弦

王毓宝与“天津时调”

白派京韵忆云鹏

滑稽大鼓艺人富少舫

扬州评话说《水浒》

评书名家陈士和

说书人钟晓帆

后记

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冯大彪

前言

昔日我结识的梨园票友,如张伯驹、胡苹秋二位先生,都是花钱票戏,花钱学戏的。如今这样的票友,已经所见无几,更多的只是业余爱好。他们中的很多人,凑一块儿爱聊的,是四功五法,是伶人们的逸事逸闻,是谁是谁徒弟、谁的爸爸是谁……或是从资料里瞧来的东西,或道听而途说,真掏钱买票看戏,探究戏艺者不多见矣!而今之听曲艺的除相声外更少,习鼓书的也寥寥。每对此景,我都回忆四五十年前的戏园子、书馆、曲艺厅的盛况,欷献不已!

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就甭说了,其他如梆子、昆曲、评戏(昔日京人叫它“蹦蹦儿”、“落子”)、评书、话剧……都活跃于此,一块儿奏起了京门的戏剧交响曲。20世纪50年代北京戏剧之繁茂,令人追怀。就拿京剧说,演出团体就不下二十来个,每晚有演出,星期日加场,还有早、午、晚三场的!当时许多名演员健在,新秀层出,剧目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剧场门口立起“客满”牌子,不是新鲜事。要和今日京剧冷清一比,我真扼腕叹息昔日看戏的多不胜计,玩票的少;今之拿京剧自娱者数不胜数,但花钱买票进剧场的有多少?我不知这现象是表明京剧繁荣呢,还是显出京剧的式微?我是不以“戏迷”多少论京剧之现状的,还是得看买票观众的多少来判断吧!有人说今之票价太贵,我也有同感。昔之票价通常在三毛到一块二之问,以平均一块算,可买五十碗豆汁;今之票价以平均三百元一张算,可买今之豆汁三百碗。豆汁由两分一碗到一块一碗,涨五十倍,而票价竞涨了三百倍!过去五十碗豆汁的钱就买前排的票,今天呢?以北京人爱喝的豆汁价格为参照数,今之前排票也就卖五十块一张!现在卖的票是太贵了!话又说回来,梨园剧场十块一张,所谓“戏迷”也不买票进去看!真爱戏的有多少?拿唱几段戏以自娱者,非戏迷也!更不叫票友!《梨园旧事》一书中没有说戏票价格的,我这也算作个补充吧。

北京曲艺是北京民间文艺的瑰宝。昔日评书、大鼓的魅力迷倒各阶层的北京人,就连小学生也会背连阔如的评书《人物赞》,有的能学彭素海、刘田利的西河大鼓、关顺鹏的竹板书。电台一播王杰魁的《包公案》,能令行人走贩驻足而听,故有“静街王”的美誉。书茶馆是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见矣!

《梨园旧事》是专谈戏曲、曲艺及话剧的,伶人趣事极多,令人眼花缭乱。书中写梨园、曲艺界艺人的故事,介绍、述说他们的绝活,可以说篇篇都写得生动,可读性与趣味性兼有。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虽然这书里讲的内容,如名伶事略,在别的书刊、文章中也有记述过的,但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是汇集成丛,实是此书的特色之一吧!再者,一般写伶人趣事的书,分类而编写戏曲界的就写戏曲界中人和事,写曲艺界的就写曲艺界的人和事,而此书博采共收。以写戏曲界而言,不但写京剧界事,还写昆、评、越、豫等其它剧种的人和事,这大概也是一个特色。更值得说的,是此书把话剧、电影艺人的往事也赅罗在内,如此,得此一书,即如享用一桌丰盛的百样美食,其“营养价值”可谓大矣!

读者好好看看这本《梨园旧事》,它不但会发您怀旧之幽情,更会引人深思:为什么今之戏曲曲艺不景气?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淡漠了?还是欣赏水平、民族文化素养降低了?是别的艺术品种兴起而夺走了观众?还是没有吸引观众的好角儿和好戏、好曲艺段子?

钱世明

2008年1月15日于惜阴敏求书屋

后记

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记周简段先生

人年纪一大起来,往往容易念旧。著名文史作家周简段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简段是个“老北京”,早年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后来还与张恨水一起办过报纸,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980年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继续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一个专栏能维持十多年时间,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周先生早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许多事情,定居香港后,愈发怀念故都北京。其专栏文字,主要以描写故都风物、追忆故人往事、细说从前为主题,每一篇都与自己生活游历相关.行文朴实无华,所历所感,娓娓道来,深受读者喜爱。常有读者和报刊赞誉其“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北京的权威”,“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练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一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香港《大公报》则评其文“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邀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三四十年代著名女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他写了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信中她还详细回顾了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具体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此外,他的不少文章,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台湾等地的报纸转载,在全球华人中影响很大。

周简段先生的专栏文章,1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题签,梁漱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册,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披阅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是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简段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分别在香港《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开设过“九州逸趣”“神州感旧”等专栏,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以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

1992年,在出书困难的情况下,北京的华文出版社出资出版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所有文字经周先生嘱托我选编。精选之后,分成六辑,定名为《神州轶闻录》,冰心先生百忙中写了总序,而其中的《名人篇》由萧乾先生写序,《文化篇》由季羡林先生写序,《名胜篇》由侯仁之先生写序,《民俗篇》由胡絮青先生写序,《美食篇》由于若木先生写序,丛书名由启功先生题签。

《神州轶闻录》所选文章都很短,内容几乎都是身边琐事,细碎平淡,小到不能再小,但却寓意深远。季羡林先生在《文化篇》序中说:“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一些戏曲、文玩、店堂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书出版后,周简段先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鼓励,有赞扬,但更多的是反映这些书已经买不到。之后的十多年间,我又收集到周先生的不少文字和散轶文章,现将其所有文章再次精选和分类,分两辑出版。第一辑出版,计有《梨园往事》、《老城游》、《老俗事》、《老滋味》、《画坛旧事》等五册;第二辑五册也将其后陆续出版。现在这个版本是周先生专栏文集的最新、最完整、最具权威的一套丛书。

冯大彪

2008年元月,于三缘斋

内容摘要:

  《梨园旧事》是专谈戏曲、曲艺及话剧的,伶人趣事极多,令人眼花缭乱。书中写梨园、曲艺界艺人的故事,介绍、述说他们的绝活,可以说篇篇都写得生动,可读性与趣味性兼有。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读者好好看看这本《梨园旧事》,它不但会发您怀旧之幽情,更会引人深思:为什么今之戏曲曲艺不景气?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淡漠了?还是欣赏水平、民族文化素养降低了?是别的艺术品种兴起而夺走了观众?还是没有吸引观众的好角儿和好戏、好曲艺段子?  近百幅梨园秘照,再现伶人多彩人生!伶人往事并不如烟!  梨园往事几多精彩,伶人命运令人感慨!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昆曲、评戏、评书、话剧也莫不活跃于此。数十年前的北京,戏园茶馆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见矣!本书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娓娓到来,令人追怀……【作者简介】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梨园往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神州轶闻录
9787802254336
《梨园往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新星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80 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梨园往事是新星出版社于2008.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京剧-艺术家-生平事迹-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