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5.0
本书通过5·12地震的特殊视角,透视和分析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并对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包括现有政治结构如何接纳公民社会发育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挑战性的行为(如社会运动),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如何建立制度化的对话机制,公共领域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序言导论“5·12”与“公民性”的展现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二节 成熟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治理困境与公民社会发育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爆发:汶川地震的启示 第一节 公民参与意识的释放与不足 第二节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释放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汶川地震:NGO在行动 第二节 NGO发展的汶川标本 第三节 NGO之间的协调平台建设 第四节 汶川地震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
序言导论“5·12”与“公民性”的展现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二节 成熟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治理困境与公民社会发育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爆发:汶川地震的启示 第一节 公民参与意识的释放与不足 第二节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释放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汶川地震:NGO在行动 第二节 NGO发展的汶川标本 第三节 NGO之间的协调平台建设 第四节 汶川地震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第四章 媒体与地震后公民社会的发育 第一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地震后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 第三节 媒体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第四节 媒体与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第五章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中国政治传统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制度环境结语 合作——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制度遗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本书旨在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视角,观察和呈现“5·12”大地震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即通过“5·12”大地震的实例来证明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价值,展示这次突发事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留下的宝贵启示。其中有对“5·12”大地震后中国民众所爆发出来的空前参与热情的描述和分析,同时作者们根据对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尝试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阐述。本书作者们在结论中认为,合作是此次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制度遗产,并就有关“合作”的三个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多难兴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 ||
9787301155608 如需购买下载《多难兴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多难兴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32.5 的主题关于 社会团体-抗震救灾-研究-中国-2008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