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本书研究了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并主要结合中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实践进行了经验分析。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1.4 本书结构与结论
第2章 垂直专业化与加工贸易
2.1 关税减让、垂直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非线性增长
2.2 跨国公司与加工装配活动
2.3 加工贸易产生的动因:“制造或购买”抉择及区位选择
2.4 影响跨国公司外购中间产品区位选择的因素
2.5 跨国公司外包加工装配业务时的区位选择
2.6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3章 贸易中心与加工贸易
3.1 加工贸易模式
3.2 香港成为贸易中心与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
3.3 作为专家的中间人理论--质量分级中介理论
3.4 对香港转口贸易的经验分析
3.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4章 加工企业生产控制模式选择理论(一)
4.1 中国加工企业的生产控制模式
4.2 完全合约或不完全合约:加工装配活动中的制度安排
4.3 独占假说
4.4 分治假说
4.5 经验分析
第5章 加工企业生产控制模式选择理论(二)
5.1 独占假说和分治假说的局限性
5.2 独占还是分治:加工企业生产控制模式又探
5.3 独占还是分治:加工企业生产控制模式再探
5.4 研究生产控制模式的理论意义
5.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6章 中国加工出口的主体分化及原因
6.1 中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加工出口主体的分化
6.2 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中国的加工装配活动
6.3 城市工、农民工收入差异的理论解释
6.4 经验分析:变量选取和数据
6.5 经验分析:检验、估计及结果
6.6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中国推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6.7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7章 加工贸易中的利益分配:以中国为例
7.1 加工贸易与收入分配
……
第8章 中国大陆加工贸易政策研究
第9章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研究了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等问题,并结合中国开展加工装配活动的实践进行了经验分析。
在加工贸易的基础方面,阐述了影响跨国公司“制造或购买”决策、外部采购区位选择以及加工装配环节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结构都对跨国公司“制造和购买”决策有重要影响。在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各方占据该环节的重要前提;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法治环境和产业密集程度以及出口加工区制度和税收优惠制度等因素,也对加工装配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加工贸易参与各方占据相应生产环节的前提是其在该环节拥有的比较优势。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将加工贸易模式分为分工模式和生产控制模式。在分工模式方面,将加工贸易分为直接加工贸易和间接加工贸易。在直接加工贸易中,双方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在间接加工贸易中,中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质量分级中介理论阐述了在差异化商品和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中,中间人在提供信息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香港在加工贸易中中间人地位的因素,指出了沿海地区加工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以及在中国大陆建立贸易中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生产控制模式方面,分析了完全合约下的独占假说和不完全合约下的分治假说。通过进一步引入合约的不完全程度、谈判权力以及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分析了影响生产控制模式选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通过对Feenstra、Hanson的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建立起了产业特征与生产控制模式之间的理论联系,并将各因素与生产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还通过对中国大陆进行的经验分析,检验了生产控制模式选择理论假说。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分析了中国大陆加工出口主体逐渐分化的问题,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解释了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加工出口主体分化及外资企业获取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兴起,因为城市工与农民工在就业和工资制定两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差异,同时农民工是一个缺乏谈判能力并且很少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其保留价值很低;再加上城市工工资并非是效率工资,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有更大的依赖性。所以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工资效率悖论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等因素导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加工装配活动中比较优势出现了根本差异。《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还认为,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推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支持了上述的理论推断。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的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在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中获得了较多的贸易利益,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工贸易增值率稳步提高,加工贸易顺差成为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个最主要来源,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经验分析还表明,通过在加工贸易领域引进FDI,中国获得了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加工装配活动中的外方、香港中间人都获取了相应的贸易利益。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大陆开展的加工贸易活动实现了双赢或多赢。
在充分肯定中国大陆获得了巨大贸易利益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和深化加工装配活动的政策建议。《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认为,中国大陆应全方位地参与加工贸易分工,出口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更多更好的加工贸易环节并进入跨国公司零部件的采购名单,继续维持与加工装配活动及加工产业FDI有关的优惠政策,采取措施建立中国大陆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或贸易中心,提高国内采购的比率,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鼓励有条件的加工企业拓展自己的海外销售网络,逐步实现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同时,继续开展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活动;要改善中国大陆的法治环境和签约环境,加强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防范加工装配活动中的利润转移问题;鼓励劳动力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为逐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为中国大陆在加工贸易中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创造条件;鼓励在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措施弥补中西部地区因区位、运输成本、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劣势,创造一个有利于加工产业向中丁转移的政策环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新型工业化之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597391 《新型工业化之路》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80 | 印数 | 2000 |
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752.68 的主题关于 国际贸易-商业加工-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