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5.0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从清末1860年到1937年前后的华北区域特点,特别是以天津地区为中心的城乡经济和社会关系,一方面总结华北城乡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影响;另一方面,综合比较近代华北地区城市与乡村社会的共性与异性,为中国社会变迁寻找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 借鉴与反思:东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概述
第一节 西方学者笔下的城乡关系
第二节 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述评
第二章 演进与成式:传统中国城乡结构与制度网络
第一节 传统意义的城乡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历史的城乡与城乡的历史
第三节 传统城乡治理体系与制度理念
第三章 冲击与衍生:城市化推动下的华北城乡体系模式
第一节 双核体系下的区域城市化
第二节 通商口岸的城乡腹地化
第三节 工矿产业中的乡村工业化
第四节 交通枢纽的乡村城市化
第五节 传统内陆城市的城乡滞后化
第四章 解构与重组:近代华北城乡治理建制模式
第一节 西方模式下的近代城市管理机制
第二节 自治下的城市与城市中的自治
第三节 国家建设下的乡村行政化
第四节 警察制度下的城乡合体化
第五章 人文与教育:近代城乡社会文化关系嬗变
第一节 传统城乡文化体系形态
第二节 近代城乡文化格局变迁
第三节 城乡文化中介的角色转变
第四节 城乡新精英的机制养成
第六章 流动与分化:近代城乡人口分布变迁
第一节 传统时期城乡人口概况
第二节 近代人口城乡分化趋向
第三节 华北城乡人口分布与流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清末1860年到1937年前后的华北区域,特别是以天津地区为中心的城乡经济和社会关系。一方面具体考察近代华北地区城乡间经济的互动,探讨此种关系对城市以及农村分别产生的影响及其局限性,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总结华北城乡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影响。另一方面,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比较近代华北地区城市与乡村社会的共性与异性,探寻在城市与乡村社会中蕴含的同质因素与同位形态,以及在面临相同压力与困境时所采取的相同和不同的社会控制与应对措施,阐释其转型模式与轨迹,找寻其经验与不足,从而为中国社会变迁寻找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科论丛·城市化视阈下的近代华北城乡关系:1860-1937以京津冀为中心》主要内容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借鉴与反思:东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概述”分别论述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城乡关系从城乡分立到城乡统一连续体两种观念的转变,以及中国内地学者对上海、重庆、京津等不同地域城乡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区域特征,并对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领域范围进行了必要的思考。
第二章“演进与成式:传统中国城乡结构与制度网络”重点研究传统时期华北地区城乡体系特征,考察决定其特征的基本要素。首先解析了传统意义上的城与乡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了城与乡的渊源与演变;其次论述了前近代城乡关系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了其不同时段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最后论述了传统城市与乡村社会的制度政策、治理方式,解读了城乡合治体系的城乡基层建制。
第三章“冲击与衍生:城市化推动下的华北城乡体系模式”主要探讨了近代城市发展对华北城乡关系转型的推动作用,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的城乡经济关系发展模式。一方面探讨了华北地区双核城市体系下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指出正是京津城市的相辅相成才形成了华北地区独有的城市网络格局;另一方面从城市化的角度界分了不同类型的城乡经济关系的形成演变及其各自的特点,即通商口岸的城乡腹地化、工矿产业的乡村工业化、交通枢纽的乡村城市化、内陆城市的城乡滞后化。
第四章“解构与重组:近代华北城乡治理建制模式”重点阐释政治体制演变对城乡关系成型的促进作用,分析行政规划、治理观念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探求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和分期。首先论述了中央政府对城乡的制度性建设和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界定了近代城乡治理的阶段分期;其次阐释了这种制度安排背后所隐藏的国家政权建设所体现的权力下沉,并从乡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双重话语。
第五章“人文与教育:近代城乡社会文化关系嬗变”集中考察了社会流动与文化心理对城乡关系定型的辅助作用,分析了城乡观念的文化内涵。内容包括传统城乡文化体系形态及近代城乡文化格局变迁,指出了“教育进城”和文化中介的缺失是城乡文化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论述了近代城乡新精英的机制养成方式。
第六章“流动与分化:近代城乡人口分布变迁”介绍了传统时期城乡人口概况及发展特点,分析了近代人口城市化趋向与农村农民离乡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华北城市与村落的人口聚合规模以及天津的城乡人口变化规律与特点。
结语部分则总结了近代华北城乡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及人口方面的规律特征,指出近代华北城乡体系在经历了外部力量冲击与内部历史演化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具有后发性社会所特有的面貌和特征,这种特征贯穿在城乡政治、经济与文化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复杂和多元。
《城市化视阈下的近代华北城乡关系(1860-1937以京津冀为中心)》通过对城乡发展历史、城乡政治经济分期及文化人口的比较研究,本文的观点如下:①城乡关系的螺旋循环式发展规律,即初级一体化到中级二元化再重归高级一体化。传统的城乡关系是一种在低水平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它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为依托,满足于简单的自我复制与循环;近代的城乡关系由于受到外力刺激与内力积压的双重作用而趋向于两极化,导致出现城乡分离,这种分离是在城乡各自发展前进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而在经历了二元化的阵痛与自我发育的成熟,城乡在更高水平上的一体化即和谐化成为可能,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是由近及远,呈辐射状发展,这正好与近代华北区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轨道同步。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抗性。与传统社会不同,近代华北区域城市的吸附能力增强,城乡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和活跃,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同时,受近代中国社会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城乡经济关系也表现出对抗性矛盾加剧的特点。但另一方面这种互动体现了在特定区场内的震荡和协调,是一种同脉频率行进中的部分错位与重组,其最终走向为城乡的互惠互利和谐发展。③城乡经济发展的脉冲效应。近代华北城乡经济联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小城镇发展的模式特点,在区域空间结构上初步形成了核心一城乡边缘区一外围的三元结构。其中,贸易市场与政府行为以及交通运输改善对这种联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科论丛·城市化视阈下的近代华北城乡关系:1860-1937以京津冀为中心》的主要内容是从清末1860年到1937年前后的华北区域特点,特别是以天津地区为中心的城乡经济和社会关系,一方面总结华北城乡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影响;另一方面,综合比较近代华北地区城市与乡村社会的共性与异性,为中国社会变迁寻找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城市化视阈下的近代华北城乡关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6888841 如需购买下载《城市化视阈下的近代华北城乡关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城市化视阈下的近代华北城乡关系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13.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99.29 的主题关于 城乡结合-研究-华北地区-1860~1937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