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焦杰,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4.0

书籍简介:

这部著作围绕着男阳女阴、男尊女卑和窈窕淑女三个方面,从性别视角对《易》《礼》《诗》三部经典中的妇女观进行了分析和解构。总体而言,经文中的妇女观比较重视女性与家族的关系,提倡妇顺,而传文中的妇女观更重视女性与丈夫的关系,强调妻从。妇女观由重族权到重夫权的变化与战国秦汉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强控制妇女的思想及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介绍:

焦杰,1964年生,辽宁海城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2010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社会性别史。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妇女研究论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及台湾的《大陆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民间信仰》的工作,主持并完成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唐代公主与长安道观研究暨旅游文化的开发》的工作,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女性与宗教》的工作。

书籍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绪论

一  著作的缘起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  中国妇女的现状

第二章《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绪论

一 著作的缘起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 中国妇女的现状

第二章《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

第一节 《周易》的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

一 《周易》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二 《易传》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第二节 乾坤之德的变化与性别意识

一 乾坤卦辞和爻辞的取象与性别无关

二 《彖传》和《象传》的解释与性别无关

第三节 《周易》中的男性至上观

一 男大女小的夫妻模式

二 男主女从的婚恋模式

三 尊父轻母的家庭模式

四 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

第四节 《周易》中的妇女观

一 主中馈无攸遂

二 女人目光短浅

三 婚姻守贞

第五节 男阳女阴与战国以后妇女观的发展

一 《文言》与乾尊坤卑

二 《系辞》与乾男坤女

三 汉以后易学中的男性至上主义

小结

第三章 《礼经》构建的性别等级制度

第一节 礼仪创建者与解释者的性别视角

一 礼仪创建者的性别视角

二 礼仪整理者与阐释者的性别视角

第二节 重男轻女的成年礼

一 男子的成年礼加冠

二 女性成年礼加笄

第三节 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

一 议婚于祖庙的含义

二 教于公宫的目的

三 亲迎、共牢合卺与脱缨

四 见舅姑和舅姑飨妇

第四节 强调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

一 重父党轻母党

二 重父亲轻母亲

三 重丈夫轻妻子

四 兼顾父权与夫权

第五节 强调妇顺和男女之别的《礼记·内则》

一 妇侍舅姑要柔顺

二 妻侍夫严守男女之别

第六节 男尊女卑与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一 男主女从与婚礼意义的改变

二 三从之义的演变与夫权的加强

小结

第四章 《诗经》中的传统女性观

第一节 《诗经》编撰者与注释者的性别立场

一 为礼乐制度服务是编集《诗经》的目的

二 贵族解诗用诗往往不顾诗意

三 《诗经》三百首的作者为贵族群体

四 毛亨郑玄解诗的性别立场

第二节 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一 窈窕的本义

二 淑的含义

三 具有君子美德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 《诗经》中的其他女性观

一 多生多育

二 高大健壮

三 男女美的标准差距不大

第四节 《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

一 《关雎》诗义与淑女形象的变化

二《毛传郑笺》中淑女的形象

小结

第五章 经传妇女观异同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经传妇女观的异同

一 西周春秋礼乐制度妇女观

二 战国秦汉儒家妇女观

第二节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

二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思想背景

余论

附录一 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

一 理论与材料的缺陷

二 几个观点的不合理性

三 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身

附录二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一 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

二 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三 魏晋六朝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由焦杰编著。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这部著作围绕着男阳女阴、男尊女卑和窈窕淑女三个方面,从性别视角对《易》、《礼》、《诗》三部经典中的妇女观进行了分析和解构。

    在《易经》本义中,乾和坤的取象与男女两性无关,但由于卦爻辞编排者的性别立场,《易经》也反映出西周时代男性至上的妇女观念。在《彖》、《象》中,乾和坤都是君子修象观省的对象。在《文言》和《系辞》中,乾成为君道、夫道、父道,坤成为臣道、妻道、子道,乾和坤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在《礼经》中,冠礼赋予男性成年的身份,笄礼却剥夺了女性成人的权利;婚礼是构建“合两姓之好”的媒介,但却是通过控制女性的身体和意识来实现的;丧服制度排斥母系亲属关系,提高父权和夫权,贬抑母权和妻权。在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中,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在《诗经》本义中,淑女是具有君子之德的女性形象,她们既美丽、善良,又高大健美、勤劳能干。但是在《毛诗郑笺》中,淑女由温柔可爱、活泼灵动的少女一变而为贤良内敛、宽容不妒的后妃。总体而言,经文中的妇女观比较重视女性与家族的关系,提倡妇顺,而传文中的妇女观更重视女性与丈夫的关系,强调妻从。妇女观由重族权到重夫权的变化与战国秦汉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强控制妇女的思想及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编辑推荐: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不唯视角和方法独特,更重要的是作者焦杰能把握住关键性问题,在对传统笺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广泛联系礼制、民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倾向等项大胆解释,因此提出颇具系统性的创新见解。第二章专谈《周易》,主要围绕着乾坤之德与性别意识的关系,男性至上主义与家庭婚恋观,以及战国以来男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男阳女阴传统性别观念的确立做了细致的分析;第三章专谈《礼》,主要围绕着重男轻女的成年礼,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竭力抬高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以及战国以后夫权强化等几个方面,对男尊女卑传统性别等级制度的建立做了深刻的分析;第四章专谈《诗》,主要围绕着“窈窕淑女”的本义,先秦美女观和女性观,以及《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等几个方面,对淑女贤妻传统女性观的形成做了精辟的分析。这三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可见作者对《易》、《礼》、《诗》中妇女观的阐释和归纳是相当深刻而中肯的。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98599
如需购买下载《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4.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13.68 的主题关于 妇女学-研究-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