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2.0
本书从人与语言、世界、文学的本质关联入手,揭示出形成言与意之间矛盾与张力的本源: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
前言对语言的功能与地位的反思第一章 海德格尔:“大道”与“道说”的遮蔽与澄明 第一节 对“存在”的追问:嵌入“无”之中的此在的超越 第二节 解蔽(Aletheia)与聚集(Logos):有与无的转化 第三节 诗与思:通往“返乡”的表象之路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分析:“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第一节 早期的逻辑图像理论 第二节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第三节 从过度分析回归到基于现象的自然理解第三章 儒、道诗学:“言”与“意”的博弈 第一节 儒家诗学:“立言”的传统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与“赋、比、兴”的肯定性创建 第三节 道家诗学:“贵意”的立场 第四节 “道不可言”与“重言”、“寓言”、“卮言”的否定性言说第四章 玄学、禅宗诗学:“忘言忘象”与“佛以意解”
前言对语言的功能与地位的反思第一章 海德格尔:“大道”与“道说”的遮蔽与澄明 第一节 对“存在”的追问:嵌入“无”之中的此在的超越 第二节 解蔽(Aletheia)与聚集(Logos):有与无的转化 第三节 诗与思:通往“返乡”的表象之路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分析:“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第一节 早期的逻辑图像理论 第二节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第三节 从过度分析回归到基于现象的自然理解第三章 儒、道诗学:“言”与“意”的博弈 第一节 儒家诗学:“立言”的传统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与“赋、比、兴”的肯定性创建 第三节 道家诗学:“贵意”的立场 第四节 “道不可言”与“重言”、“寓言”、“卮言”的否定性言说第四章 玄学、禅宗诗学:“忘言忘象”与“佛以意解” 第一节 儒道合流:“得意忘象”的玄学之风 第二节 禅宗:“不立文字”与“不废语录话头”的悖谬 第五章 儒、释、道诗学的合流与创新 第一节 “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意境 第二节 汉语和汉语思维的特点 第三节 汉语文化的诗性传统第六章 中西诗学的对话与交流 第一节 跨时空的对话与交融 第二节 差异与启示 第三节 会通以超胜:象与象思维第七章 文学语言的超越性:有与无的生成转换 第一节 语言是原诗 第二节 文学语言是创造性的语言 第三节 象象生象——文学语言超越性的内在创造机制 第四节 境生象外——文学语言超越性的外在生成机制结语文化与意义的世界参考文献后记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这一困惑贯穿于古今中外哲学与文学的全过程。本书通过引入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美学的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思展开对话与交流,从人与语言、世界、文学的本质关联人手,揭示出形成言与意之间矛盾与张力的本源: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作为“世界一人一语言”这一图式中的交叉核心,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对已“有”的陈述,而能够依托于“象”或“象思维”(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有”人于“无”之际创造出新的意义来。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恰恰只有“象思维”及其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诗性智慧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86176 如需购买下载《语言的困境与突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