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本书是随笔集。是作者在《南方周末》以及《上海中学生报》的两个专栏合集。
序
一生能读几多书
还书
集腋成裘
初学记
曾伯伯
梁老师
续诗赠书
“牛棚”说书
巧读《诗经》
游思软系
换书
吴山夜话
捡书
踏雪寻梅
歪批《论语》
十三始作百字文
孤独的体验
久病成医
习武记
出关
定军山
孟老师
夜雨红楼
刘伯伯
巡河
卖菜
内部读物
探皇陵
华清池
参读之法
算地
六叔
老顾
远游
南山
过江三事
辨字
夜行记
焚稿
解《西厢》
父子大学
秋水
蒙族大哥
众神之舞
香椿树下
自然的箫声
先秦寓言
戏说庄子
古代神话
春秋故事
戏说历史
笼中之鸟
少年游
人类的故事
稚子不宜背唐诗
机器岛
天空之城
故事的起源
莎山导游
英雄的瞬间
骑鹅旅行记
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
一本安静的书
虫子的历史学家
漫话《圣经》
三本《大卫.科波菲尔》
MyCountryandMyPeople
通史难作
史传多为小说
经典常谈
后记
前言
范先生来信说,《书海泛舟记》要出书了,让我写一篇序。
我是晚辈,何堪此任!但想到名可附骥尾而不朽,不免心里痒痒,也就顾不上佛头着粪之讥了,于是半夜里跳下床来,向读者诸君,交待我跟这书的缘分与读后的感想。
2003年5月中旬,当时正播电视剧《走向共和》,我约范先生写一篇介绍孙中山的文章,他写了《孙中山的筹款历程》。年底,我给他打电话,请他为第二年的《南方周末》阅读版写一个专栏,谈谈他的读书生活,于是,便有了《书海泛舟记》。自2004年1月开专栏,至2005年2月,发表文章二十七篇,读者反响热烈。这期间,他又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反思戊戌变法的文章《想起了王照》。今年,我请范先生在《南方周末》续写《书海泛舟记》。如此美文,没让其他报刊抢了先,这就是缘分了。
书中文章,多是讲读书的故事和心得。作者成长于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以反智为特征的年代,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几为绝响,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铸就这段传奇的,是他的父亲,细细把玩文章,字里行间常常看到老先生的影子。在我看来,老先生大略相当于藏书于壁间的伏生,不同的是,他于秦火未熄之际,就已向儿子传授《诗经》《左传》《庄子》《史记》……这些经典,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王小波曾谈到他有一位讲高等数学的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些东西你们一辈子可能都用不着,但是太美好了,你们不可不知道。”我常想老先生的心情,正与王小波的老师相同。
说是绝响,是因为我怀疑这样的教育方式,这种对经典的热爱,对智慧的热爱,在当今时代,是否可能?毕竟,这样的教师与弟子都难再有了。
此一问题,关乎世运,非只范先生之家教门风也。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论北朝胜于南朝的原因,在于当时北方儒统未绝:汉族留北者,在当时皆以门第稍次,不足当“清流雅望”之目。然正惟如此,犹能保守几许汉族较有价值之真文化(即名教反动以前之两汉思想。在魏晋清流视之,则为落伍赶不上时代潮流也),经动乱艰苦之磨砺,而精神转新转健。诸胡亦受汉化较久较熟,能与北方士大夫合作,政治教化皆渐上轨道,故北朝世运胜于五胡。
反观当前的大众文化,种种病相,与钱穆笔下的南朝贵族何其相似:南朝的王室,在富贵家庭里长养起来,他们只稍微熏陶到一些名士派放情肆志的风尚,而没有浸沉到名士们的家教与门风,又没有领略得名士们所研讨的玄言与远致。在他们前面的路子,只有放情胡闹。
由名士为之,则为雪夜访友,无知识,无修养,则变为达旦捕鼠。由名士为之,则为排门看竹,无知识,无修养,则变为往寺庙偷狗吃。
想来,范先生著书,或许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也许并非他的原意,只是我的联想。诸君于此不可不察焉。
我生于1976年,虽是百废待举,但毕竟比天翻地覆的时代要强一些。
可惜天资驽钝,未经乱世,对书中的大义,哪领略得?爰缀数语,言不及义,聊以为序。
刘小磊2006年4月7日于广州
后记
母亲八十大寿那天,在厨房帮我洗菜,切葱剥蒜,一如既往。留心到母亲老了,是在不久后。一向利落的母亲,早晨起床竟用了半个多小时,动作明显迟缓了;下楼要扶着楼梯扶手慢慢走,在小区花园散步,步子沉重,慢慢悠悠,走不了多远,就停下歇一歇;耳朵也渐渐背了,说话要靠近她大声说,接电话总是打岔,忘性越来越大,放的东西转眼就找不着;近事多不记得,但几十年前的故事,还记得清清楚楚。她说,我打字,把她讲的全记录下来,我留心到,她每讲一遍,时间、地点、人物和细节都丝毫不差。听说打麻将可以锻炼老人的手、脑、语言的协调能力,延缓衰老,晚上就陪母亲打麻将,她摸牌的动作依然灵敏,算牌的思路也还清晰,我坐上家,看她缺啥牌,就打啥。和牌的时候,她高兴极了,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想,如果母亲九十大寿时身体还这样,该有多好!想不到母亲衰老得这么快,五年时间,丧失了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到了前年夏天,母亲身边一刻不能离人了,洗脸、梳头、穿衣、解手,全靠人侍候。白天,我们上班,二姐和保姆陪母亲,下班后和双休日,我和妻子侍候。那时,母亲还能自己从床上坐起来,搀着她,可以在屋里走走,到阳台上看看,还能坐在桌边拿筷子吃饭。《南方周末》来了,大字标题,她全能念下来。母亲睡眠很少,也无规律,晚上9点多睡下,睡不多时就醒了,醒了就坐起来,找衣服穿,往床边挪。我怕她摔了,给她几条毛巾,她静静地叠毛巾,我坐旁边看着她,困极了,拽着她的衣襟打盹,她想挪动,就打我的手。半夜,给母亲加一次餐,她最爱吃黑芝麻糊,冲稠一点,能喝一小碗。她不睡,我们倒换着看她。我问她老家的事,她断断续续地答我,偶尔盯着我,疑惑不解地念叨:“奇怪,我家的事,你咋都知道呢?”我说:“我是您儿子,能不知道吗?”她仔细看看我,笑一笑,点点头。
小磊来信催稿,有时转来一些读者的信,让我知道读者的反映。“书海泛舟记”发过几篇了,写什么呢?看着母亲,小时候的情景就像蒙太奇镜头,频频在眼前闪过,想起母亲领我报名上小学,就像昨天的事,我取来纸笔,搬个小凳,趴在母亲膝旁,写了《集腋成裘》。那个夏夜,守着母亲,常常回想小时候父亲教我读书的事,于是写了《初学记》,写了《“牛棚”说书》,写了《夜雨红楼》……把几十年前生活中的一些片断变成文字,只是为了记录一种存在,就像我每天发掘母亲的记忆一样,小磊也在发掘我的记忆。我天天缺觉,困得五迷三倒,上班时熬不住了,坐着都能睡着。我是个被动型的人,笔头又懒,如果没有小磊的坚持和督促,便不会有《书海泛舟记》。
母亲睡着了,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神态安详,我坐在床头静静看着她,除了平稳的呼吸,她一动不动,有一次,她连睡了六个小时,我开始担心,怕她就这样长眠不醒。
去年1月10日,收到吴玫的信:“……我是《上海中学生报》的编辑,非常喜欢您在《南方周末》上的专栏文章《书海泛舟记》。看多了您的文章,我自然想到了我的读者……所以我千方百计地要来了您的地址,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我经历了抚育儿子直到把他送进大学的全过程,熟悉中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深知这个社会群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我考虑了几天,如果是一份普通报纸,我肯定婉言拒绝;可这是一份中学生报,编辑觉得我的文字对引导孩子们读书能起些作用,我怎能拒绝呢?我答应试写一篇,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再做决定,便写了《众神之舞》。1月20日,吴玫回信:“……收到您的第一篇文稿,我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欢。我还拿去给了两个十三岁的男孩子读,他们也觉得好看,并对您文章中提及的书产生了兴趣。我想,这就是我约请您写这个栏目的目的吧。”既然孩子们爱看,那我就写吧,于是就有了“书林童趣”专栏。
母亲一天天老了,去年春天,已不能走路,不能翻身,除了躺着,就是坐着,后来,连大小便也不知道了,她的身体完全回到了婴儿状态。
我开始过一种特殊的生活。5点起床,先帮妻子给母亲洗澡换衣,然后她去洗衣服,我去做饭。6点,给母亲戴牙、喂饭,她已不知道戴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戴上。然后,准备好母亲的午饭,拖地、做卫生。保姆7点来,我们去上班。5点钟下班,进门先给母亲做饭,她爱吃三鲜馄饨,汤里煮些生菜,能吃八个,每餐都要喝一碗小米绿豆稀饭。饭后,给母亲洗澡。
我先把卫生间里用的椅子、毛巾等东西准备好,把母亲推到门口,抱进去,让她在椅子上坐稳,我扶着,妻子给她洗,稍有不适,她就哼哼。妻子说:“以前您给孙子洗澡,孙子都不哭。要不,您给我洗,我就不哭。”母亲就不哼了。洗好后,我给母亲裹上毛巾被,抱出去。看着母亲脸上舒展的表情,我问她:“您洗澡了吗?”她说:“洗了,澡堂里好多人,我先洗的。”有时就说:“没洗。”从6月20日起,华北地区持续高温,每天都在38℃以上,有时竟达到40℃,而且湿度很大,没有一丝风,到了夜里,雾气腾腾,路灯的光,朦朦胧胧,像在浴室里一样,这样连续多日的“桑拿天”,以前从未有过。6月25日,星期六,早晨,母亲不好好吃饭,半天喂不进一口,水也不喝,中午也是这样。母亲睡到下午7点还没醒,我扶她坐起来,给她喂饭,她不张嘴,眼皮吃力地睁开,看看我,又闭上;再叫她,又睁开眼看看我,又闭上眼,直到昏睡不醒。我给母亲量体温,39.2℃!赶紧去叫医生,给母亲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肺炎。我们把母亲送到了总医院,治疗过程中母亲一直昏迷。28日傍晚,天色阴沉,我和妻子陪大姐去医院,路上下起了雨。
在病床前,二哥说,母亲的体温正常了,刚才还睁眼了。我想,或许再过几天,母亲就可以出院了。可我怎么也想不到,几分钟后,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
母亲喜欢花,我在她的遗像旁摆了两盆杜鹃花。夜里,我常常看着母亲的像发呆:如果高温那几天,我在家陪母亲,如果我小心一点儿,不让母亲热着;如果星期六早晨给母亲量一次体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9月底,我要送母亲的骨灰回老家,然后全家去海南休息,行前要给《上海中学生报》准备八篇稿子。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像前写“书林童趣”。12点,吃夜宵时,我绐母亲冲了一碗:“妈,吃芝麻糊了。”母亲慈祥地望着我,像是在说:“你吃吧,写完了,早点儿睡。”范福潮丙戌清明前日
本书大多数讲的是作者自己的书缘、书事。虽然都是陈年往事,但在范先生笔下,泛黄的岁月却晶莹剔透,如同阳光下闪着亚光的琥珀,别有意趣。全书共70篇随笔,包括《一生能读几多书》、《初学记》、《“牛棚”说书》、《踏雪寻梅》、《夜雨红楼》、《探皇陵》等。信手翻阅,国学的魅力如长卷徐徐铺开,使人回味无穷。 本书的系列文章七十篇,大多源自作者在《南方周末》上颇负盛名的同名专栏。作文始末,大抵于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段历历在目,随手成篇,联缀在一起,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也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段。【作者简介】 范福潮:一九五七年出生,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在中国石油某公司工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书海泛舟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6686168 《书海泛舟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重庆 | 出版单位 | 重庆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书海泛舟记是重庆出版社于2007.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