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8.0
本文是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受第4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令国人振奋。当前国内学界及政策部门偏重从技术、策略层面讨论新农村建设,忽视了教育尤其是乡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实上,建设新农村最缺乏的是知识和智力资源,而社会上其他知识力量又难以通向农村,这一直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因而乡村教师是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但是作为深处我国农村的知识分子群体,乡村教师一直与农村经济社会缺乏应有的互动。这不仅是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是我国农村主要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课题选择乡村教师作为研究“三农”问题和农村教育的主要突破口,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探索乡村社区、地方政府与教师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教师身份的国家建构与乡土生活的冲突与矛盾。透过教师个人的生活叙事,从而将宏大的历史变迁置于鲜活的生命场景中去,展示乡村社会、文化与国家力量冲突与竞争的生动场面,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存在的缺陷。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是理解20世纪乡村教育变迁的重要参照系。研究乡村教师角色的演变必须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去考察。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标志着国家权力开始进入乡村教育,乡村教师身份的国家化与国家政权的下沉是一致的。乡村教师摆脱乡土滋养进入国家体制内,从“乡土”走向“庙堂”,却逐渐疏远乡土社会,与村民生活的隔膜愈深。建国以来,国家政权高度渗透乡村社区,单个的村落和家庭开始直接面对国家政权的力量,乡村社区与国家的关系从传统时代的相对独立,到一个世纪以来行政力量全面渗入,村落演变成为国家监视体系的“细胞”。与此相应,政府加强了对乡村教育的控制与管理,作为一种职业,乡村教师首先被政府从乡土社会空间中隔离开来,如禁止教师改行、调动工作、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定型以及鼓励教师终身从教等政策,使教师职业表现出稳定性、隔离性,成为一个独特的受政府控制的社会阶层。乡村教师作为地方社会最广大的知识群体,蜕变为单纯“教书匠”或“孩子王”的角色,缺乏与乡村经济社会更广泛的互动与联系;乡村教师在拥有国家体制内关怀,却逐渐失去了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成为乡村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序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研究综述
(一)乡村教师研究的义务教育视角
(二)乡村教师研究的教育学视角
(三)乡村教师研究的历史视角
(四)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在乡村社会中的运用
三 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课题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框架结构
(二)研究阶段与方法
第一章 扎根于乡野的文化人——塾师与乡土社会的融通
一 私塾——中国古代基础教育的主要载体
二 乡间私塾的文化霸主地位
三 塾师的乡土文化本位
第二章 教育转型与角色转换——塾师的近代转型
一 从“华夷”文化辩走向民族一国家构建
二 从沿海到内地——近代新式教育强国梦想
三 新式教育乡村社会认同危机
(一)新式学堂音乐、体育等课程激起的不同反响
(二)新式学堂在乡村设置困境
(三)“毁学”——弱者的武器
四 近代教育转型乡村塾师:以王锡彤和刘大鹏为考察中心
(一)从乡村塾师走向近代实业家——王锡彤
(二)乡村塾师刘大鹏的教育生活
五 近代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
第三章 乡村教师文化群体之间的竞争——私塾与“洋学”的冲突
一 新式学堂在与私塾竞争中落败
二 乡村新式教师与塾师竞争
(一)乡村新式教师面临多重困境
(二)新式教师形象滑落
三 教育小说中乡村教师——倪焕之心理世界
第四章 “向着农民烧心香”——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与乡村教师社会功能重构
一 近代以来乡村社会文化权力的变化
(一)传统文化重心在农村
(二)绅士城市化
(三)乡村权力结构蜕化
二 费孝通、梁漱溟与杜赞奇关于近代乡村社会结构理论
(一)差序格局与绅权模型
(二)伦理本位的乡村社会结构
(三)经纪模型
三 乡村教育危机与乡村教育运动
(一)民国乡村教育危机
(二)乡村教育运动
四 乡村教育师范与乡村教师重塑
(一)“师范下乡”
(二)乡村教师社会功能
第五章 政治动员时代乡村教师职业理想
一 国家改造与乡村政治运动
二 园丁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形象重塑
三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教师的价值定位
四 政治动员时代乡村教师扩充
第六章 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师身份比较分析
一 公办教师——国家干部编制的教师
(一)公办教师的干部编制
(二)公办教师的婚姻
二 民办教师——消逝的教师群体
三 乡村代课教师——游离于国家教育体制边缘的人
四 农村特岗教师——新兴的农村教师群体
(一)“特岗计划”——破解农村师资难题
(二)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三)深化农村“特岗教师”政策之建议
五 教师身份的国家建构与乡村生活疏离
六 异化的乡村教师与地方政府关系
(一)乡村学校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
(二)乡村教师与地方政府异化关系
七 “文字上移”与乡村教师的社区教育功能
第七章 乡土文化与乡村教师公共性
一 乡村文化与农民生存伦理
(一)乡土文化的现实境遇
(二)农民生存伦理
二 乡村教育公平与城乡教育文化再生产差异
(一)乡村教育公平:从道德关怀到制度正义
(二)教材中城乡文化再生产差异
三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态——城乡信息文化失衡的表征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三)成因
(四)结论与建议
四 当前乡村教师疏远农村生活的文化困境
(一)村落生活的“异乡人”
(二)乡土文化的“陌路人”
(三)村落事务的“边缘人”
(四)乡村教师陷入专业主义误区
五 农村教师教育“去农化”及地方高师师范性弱化
(一)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
(二)地方高师农村教师教育优势衰退
(三)强化地方高师的为农性
六 公共性回归——促进农村教师融人乡村生活
(一)凸显农村教师之新农村的文化
(二)重塑乡村教师的道统符号意义
结语
一 现代教育在农村推行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二 国家力量在场和乡村教师社会功能的弱化
三 重构乡村教师与村落社区、国家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乡野"与"庙堂"之间: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教师》选择乡村教师作为研究"三农"问题和农村教育的主要突破口,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探索乡村社区、地方政府与教师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教师身份的国家建构与乡土生活的冲突与矛盾。透过教师个人的生活叙事,从而将宏大的历史变迁置于鲜活的生命场景中去,展示乡村社会、文化与国家力量冲突与竞争的生动场面,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存在的缺陷。
《“乡野”与“庙堂”之间: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教师》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纬视角探讨乡村教师文化流变、身份错位以及与乡村社区的文化互动及诸种权力纠葛。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乡野”与“庙堂”之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27780 如需购买下载《“乡野”与“庙堂”之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乡野”与“庙堂”之间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35.16 的主题关于 农村学校-中小学-教师-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