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52.0
本书是国际期权界的泰斗麦克米伦写的一本期权经典书,内容博大精深,同时也是一本交易实践指南和投资手册,在股票、期权和期权界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本书是第2版,共分为7章。第1,2章阐述了定义,复习了期权策略,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第3~5章集中讨论了某些非常重要的基于期权的交易技术。第6章讨论了如何使用中性的期权策略,特别是预测和交易波动率方面。第7章论述了资金管理、交易哲学和某些交易指南以及一些交易故事和逸闻。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还有两点特别有意义的地方:首先,本书清楚的阐述了投机交易同投资交易之间的关系和不同,显示了朝以投资者为主体的发展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本书以实际的例子,说明了一个多层次的市场对交易者和投资者的重要性。
第1章期权的历史、定义和术语
11标的工具
12期权术语
13期权的成本
14挂牌期权的历史
15期权交易的程序
16电子交易
17履约和指派
18期货和期货期权
19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
110DELTA
11l技术分析
第2章期权策略概述
21盈利图
22直接买进期权
23用买进期权来保护股票
24买进一手看跌期权和一手看涨期权
25卖出期权
26套利
27比率策略
28小结
第3章多种用途的期权
31期权作为标的物的直接替代
32期权作为标的物的代理
33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4指数期货和指数期权到期日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5期权作为保险
36领圈套利
37使用场外期权套保
38使用波动率期货作为投资组合的保险
39小结
第4章期权的预测力
41将股票期权交易量用做指标
42将期权价格用做指标
43隐含波动率可以用来预测走向的变动
44看跌一看涨比率
45期货期权交易量
46论移动平均值
47小结
第5章交易体系和策略
51把期货的合理价格结合到你的交易里
52日间交易的工具
53TICKI日间交易体系
54一个短线交易体系
55市场间套利
56其他季节性趋向
57小结
第6章交易波动率以及其他的理论方法
61波动率
62Delta中性交易
63预测波动率
64历史波动率同隐含波动率的比较
65交易隐含波动率
66“希腊文”
67交易波动率斜率
68激进的日历套利
69在波动率交易中使用概率和统计法
610预期回报
61l小结
第7章其他重要的考虑
71后台活动
72交易的方法和哲学
73期权交易的哲学
74小结
附录A挂牌的指数和部门期权
附录B期货期权的条款和到期日
附录C期权模型
学勤和玉辰翻译了麦克米伦的〈麦克米伦谈期权〉,要我为他们写一个序言,我答应了,这部书反复强调的一点我比较欣赏,那就是利用不同金融市场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手段,保存住投资的既有盈利,同时也不放弃进一步获利的机会。
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美国这样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制中,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过不少文章和著作从理论上论证它们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本书的作者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身体力行地从内部揭示了各个市场之间在运作中如何相互关联的机制。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无论是到美国这样的市场中去寻找投资的机会,分散和平衡投资组合,还是在国内研究和发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场,看一看别人的经验有好处也有必要,在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方面,可以见仁见智。有人说它们扩大风险,有人说它们规避风险,无论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中,衍生品交易的迅猛发展是一个事实。重视它并对它进行研究,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金融事业发展的枢纽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为十几亿人民管好他们用。粒粒皆辛苦”的方法积累起来的财富,是我们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管理好我们创造出的财富,是静态地管理还是动态地管理;是关起家门地管理,还是同国际接轨地管理;是固守我们已有的工具来管理,还是发展出新的工具来管理;是仅仅依靠政策调控来管理,还是借助市场调节来管理。上述这些都不仅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且是需要培养起大量人才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尽可能如实地在这方面介绍引进一些好的和成熟的经验,对培养起我们自己的队伍来,无疑是一件好事。
我读翻译的金融书往往有一种不尽如人意的感觉。不是中文不够流畅,就是专业方面有明显的错误。这个译本给我的感觉则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两位翻译的人都是行家,再加上其中之一是学习文学出身,沾了先天之光吧。
金融事业发展的枢纽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为十几亿人民管好他们用。粒粒皆辛苦"的方法积累起来的财富,是我们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管理好我们创造出的财富,是静态地管理还是动态地管理;是关起家门地管理,还是同国际接轨地管理;是固守我们已有的工具来管理.还是发展出新的工具来管理;是仅仅依靠政策调控来管理.还是借助市场调节来管理。上述这些都不仅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且是需要培养起大量人才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尽可能如实地在这方面介绍引进一些好的和成熟的经验.对培养起我们自己的队伍来,无疑是一件好事。
我读翻译的金融书往往有一种不尽如人意的感觉。不是中文不够流畅,就是专业方面有明显的错误。这个译本给我的感觉则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两位翻译的人都是行家.再加上其中之一是学习文学出身,沾了先天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