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6.0
本书以主要作家和作品为要点,全面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果。
余序
骆序
一个民族的情怀《诗经》
历史何以成为散文(上)《左传》
历史何以成为散文(下)《战国策》
道德文章《孟子》
激情与超脱《庄子》
面向风雨的歌者屈原
言语侍从与御用文学司马相如
汉代的冷幽默文学东方朔与扬雄
听那历史的哭声《史记》
死亡与爱情《古诗十九首》
大地的歌声汉乐府
文学的大纛建安文学
生存还是死亡阮籍与嵇康
良心何在西晋文学
南山种豆陶渊明
没安好心谢灵运
迷者之歌鲍照
南方和北方的女人南北朝乐府民歌
感伤的青春初唐诗歌
张若虚的夜晚《春江花月夜》
谁在台上泣千古陈子昂
鹿门幽人孟浩然
艺术囚徒王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高道与岑参
兴高而采烈李白
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
长安花白居易、元稹
永州之野产异文柳宗元
百年老鹗成木魅李贺
无限夕阳李商隐、杜牧
有人楼上愁唐人词
花开花落五代词
天地词心北宋词
词歌.词诗-词论柳永、苏轼与辛弃疾
醉翁与他的亭欧阳修
缥缈孤鸿赤壁赋
菊花与刀李清照
野唱元散曲
浪子伟人关汉卿
豪杰之文李贽
不紧要之文袁宏道
民间的三国《三国演义》
快意恩仇《水浒传》
换一种读法《西游记》
欲与死《金瓶梅》
拍案叹世三言二拍
人为什么堕落《儒林外史》
词坛谢幕纳兰性德
天下一聊斋《聊斋志异》
桐城好文章桐城派
中国悲剧《红楼梦》
后记
前言
余恕诚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的民族,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华民族所代表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录这个民族几千年喜怒哀乐、体现这个民族几千年艺术才华的中国文学,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命运时的表情;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对自身道德人生、道德实践的观照和剖析;对人性缺点与优点的揄扬。在中国文学史中,不仅有对“实有”的生活及世界的或依恋或批判,还有对“应有”的生活与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在中国文学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对美好世界和完美人性的不懈追求。
由此,对这样的文学史作出描述和阐释,是一桩文化的大事业。而到这样的蕴含人类丰富情感的矿藏中开掘与炼取,找到对当代心灵的慰藉,更一直是一项充满诱惑的工作。同时,也是当代学者的责任。
通行的各种中国文学史,主要是作为教材来编写的。一般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从对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阐释切入,以知识的灌输与认知作为基本落实点。这样的文学史,往往体现出强烈的传承文化的责任心,并以态度严肃、立场客观、立论科学、知识准确为自己坚定的学术追求。学术性强,理性精神突出,是其共同特点。
但是,文学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而且,也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才可以展示文学史的不同侧面,勾勒出文学史的不同面貌,展示文学的多重魅力。实际上,作为描述文学现象,揭示作家内心世界,感悟作品艺术魅力的文学史,学术化的写法,在巨大的优点的背后,也有着明显的不足:过度的学术化,在揭示文学事实的同时,往往又遮蔽了文学自身的美丽;在冷静客观的学术化表达语境里,鲜活的文学自身却往往被遗弃在一边。作为认知与研究的功能突出了,而作为欣赏与感受的功能却退化了。而能否保持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能否被文学作品感动,才是一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天然尺度。同样,能否有助于帮助一般读者感受文学作品,提高他们文学感受的敏锐性,至少是文学史的责任之一。
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对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深度阐释并揭示其当代价值或普世价值,必须有思想的介入。这不仅仅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语),而且,还因为,在历史学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只有思想才能在历史中发现思想。因为,如果没有思想的光芒的照耀,很多被学术充分而准确地揭示出的“文学事实”里,其中的价值,也仍将隐藏在字里行间,不能被我们发现。因为,“价值”,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存在,甚至,只在我们的阐释中存在。
鲍鹏山的这本《中国文学史品读》,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及价值,即是,一、体现了文学史的感性化特征;二、体现了历史学的思想性特征。
实际上,这不是一本体系性很强的文学史著作,严格地讲,它更像是一本文学史札记。但是,这五十多篇表达生动、新见迭出的札记,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及流派。所以,已经足以架构一个文学史的框架。况且,这本文学史的结构,本来就不重线的勾勒,而重在点的描述与深度阐释。
鲍鹏山二十多年前在大学时即听我的课,这本书中的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就是那个时候写就的,算是本书中最早的篇章。二十多年过后,他又回母校,跟我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的二十多年,他在高校任教,埋头学问,并出版过不少著作。现在,他的这本很有特色的《中国文学史品读》即将出版,读完书稿,我非常高兴。先睹为快之后,特写了以上这些话,奉献给读者。
2007年6月7日于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后记
在一次全国性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会议上,座谈中,就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我提出过两点疑问:一是,我们现在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在教“学问”,还是在教“文学”?我们的本科生面对一篇古代优美的文学作品时,他们可能还保有欣赏的心情,还可能被感动,还很可能由此陶冶情操,形成审美理念;而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在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往往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术观点的例证或个案,只是冷静的解剖和分析。这到底是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还是艺术感受能力的萎缩?第二个疑问是,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到底还有多少“文学”研究的成分?对文本自身作文学意义上的解读、阐释与鉴赏,在多大的程度上已经被无端的贬低,而考据、训诂、校正等等作为文学研究的前提及基础应该仅仅是前提与基础的“学问”,为什么反而被奉为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被奉为最高境界?汤因比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觉得科学的思想方法本来是为思考非生命的大自然而设计出来的就该应用于旨在研究活生生的物种和人类的历史思想呢?”(《历史研究》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事实上,这种学术思想的粗暴,在中国当代,假借传统的乾嘉学派和现代的“科学”名义,几乎垄断了当代可怜的学术资源与评价体系。
这实际上涉及一个历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对历史事实的辨认就是历史学的全部内容,那么,我们有理由发问:历史为什么对当代、对我们是必要的?还得用上汤因比的话:“历史的本质正在于不断地增添自身。”(同上)还有丘吉尔的话:“创造历史的最好方法就是撰写历史”(转引自尼克松《领导者》)。是的,历史,就是阐释史。我相信,当代的智慧和悟性,会让看起来既成的文学史永在增长中,并且越来越丰实厚重。
我一直坚信的是,文学的最高价值,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抚。而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乃是对文学最高价值的认知,并且,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那么,我的这本文学史,有什么样的特色呢?简单地说,就是:作为思想史与心灵史的文学史。我的理解,中国文学史,就是中国人的心灵史,是中华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的渊薮。我就试图从这个角度,切入中国文学史。
书稿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这几年,我的日常工作太繁忙了。经常是熟读了某个专题的一大堆文献后,被繁重的工作拖离书桌,等到回来,可能已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而我的记忆力又非常糟糕,这些文献又得重新阅读。在交稿日期一拖再拖中,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本书策划、我的老师贺圣遂先生,一直对我宽容以待。而他的宽容给了我更大的压力。可以说,没有他的耐心、宽容以及由此而来的压力,我不可能写完这本书。
2006年秋,我到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跟随余恕诚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我几乎一下子获得了导师的指导、比较安静而集中的时间、诗学中心的丰富而便当的资料等难得的研究条件,从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多年来,不才的我却意外地得到很多导师的关心与指导。余恕诚先生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直到今天,我仍然在他的庇荫下学习。十七年前,我在复旦大学读助教进修班时,骆玉明先生就是我的老师,2000年,我又成为他的访问学者。当然,在此不能一一提及的,还有很多我中心藏之的师长,给我学问的启迪。我在多年的领受他们教诲的同时,也跟随他们一点点长进。
现在,我的这本拙著能同时得到余先生、骆先生的序,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对我而言,则是莫大的光荣。
本书的责任编辑宋文涛先生在审阅书稿过程中,体现出了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强烈的责任心,他的严谨使书稿的质量得以保证。
一件事情的完成,往往有着太多的人付出劳动和心血,这部书稿也是这样。正如古诗所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几年的辛苦已经付出,现在,就等待着读者的鉴定和批评了。
读者诸君会发现,这部文学史由于没有一般文学史的那种框架,它的结构是开放的,它的内部,也预留了很多有待填充的空间,有很多重要的作家、作品、流派都还付诸阙如,等待着补入。我期待着读者的批评与建议,以使我可以不断地充实和修改完善这本文学史。我的电子信箱:baopsh@126.com.谨致谢意。
鲍鹏山2007年6月15日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史?我们需要能把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传达给我们的文学史,我们需要一部能让我们无限接近古人真实情怀从而分享他们的感受的文学史,我们需要一部心灵史。一部熨贴我们心灵、充实我们心灵、感动我们情怀的文学史,一部让我们掩卷之际,情不能已的文学史。本书像是一本文学史札记,这五十多篇表达生动、新见迭出的札记,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及流派。已经足以架构一个文学史的框架,而重在点的描述与深度阐释。体现了文学史的感性化特征,也体现了历史学的思想性特征。 本书作者没有按常规的教材模式来编写则是显而易见的。全书五十一个专题,既不按朝代也不按文学潮流加以分期,只是大略地依照时间顺序,挑出作者心目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与作品加以介绍和论析,而自然而然形成具有“史”的意味的流动。就好像在一大堆成色各异的珍珠中挑出了最漂亮的珠子贯穿成链,显得简洁而好看。体现了文学史的感性化特征,也体现了历史学的思想性特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名作的中国文学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9056969 《名作的中国文学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50 | 印数 | 5100 |
名作的中国文学史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9.2 的主题关于 古典文学-文学史-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