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5.0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将语言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文化禅师的框架中论述义系、字系、方言的研究传统,又在与印度文化的交融中论述音系的研究传统。
第一章 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起源
第一节 经典阐释:汉语解析意识之源
第二节 文道一体:上古语言哲学
第三节 汉代文化复兴与小学的起源
第二章 小学的建构及其规范
第一节 范式之一:义系研究
第二节 范式之二:字系研究
第三节 范式之三:方言研究
第三章 文化交融开语文传统新生面
第一节 语音的古典分析:譬况与谐和
第二节 梵音学理的第一次推动:创制反切
第三节 梵音学理的第二次推动:发现四声
第四节 梵音学理的第三次推动:等韵分析
第四章 近古语言学的思想变革与历史超越
第一节 汉学批判与原典义理之重建
第二节 宋代训诂的新文本、新思想与新方法
第五章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成熟与其范式更新
第一节 清代古音学系统论
第二节 语文传统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转型中的文化失落
第六章 语符之学——文字学
第一节 《说文》系字书
第二节 《说文》之学
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二、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王筠《说文释例》等
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三节 “六书”沿革
第七章 语义之学——训诂学
第一节 雅学源流
第二节 语源探究
第八章 语形之学——音韵学
第一节 《切韵》与今音学
第二节 《中原音韵》与北音学
第三节 古音学递嬗
第九章 语构之学——语法学
第一节 词类之学
一、上古词类之学
二、中、近古词类之学
第二节 句法之学
一、结构繁简之法
二、结构对应之法
三、结构气韵之法
四、结构句读之法
第十章 语用之学——修辞学
第一节 修辞哲学
一、“尚意”说
二、“尚理”说
三、“尚情”说
四、“尚自然”说
五、“尚质”说
第二节 语境通观
第三节 阅读方略
一、由言内以观言外
二、由言外而观言内
三、由言者而观所言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语文传统
第一节 藏族语文传统
第二节 汉藏比较和藏缅语族研究
第三节 突厥族语文传统
第四节 西夏语文传统
第五节 蒙古族语文传统
第六节 满族语文传统
第七节 其他民族语文传统及多语种对译辞书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把中国古代语言学传统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的组成部分,把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生和发展,放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考察,深刻论述了中国古代语言学传统的文化特征:它以经典阐释为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力,以文道一体为其语言观和语言哲学,以现实理性指导其语文实践,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与汉语汉字结构特征相适应的历史悠久的研究规范,为人类的语言研究提供了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学术范型。
本书从纵横两方面论述中国古代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作者从宏观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指出中国古代语言学建构于汉代,在文化阐释的框架中发展出义系、字系、方言的研究传统,又在与印度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音系的研究传统。经过近古对“汉学”传统的反思与变革,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清代进入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各门类全面发展的鼎盛期,并随西学东渐而开始其现代转型。
作者又从微观的学术体系建构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语言学各分支的范畴衍化,指出中国古代语言学学术体系由语符之学——文字学、语义之学——训诂学、语形之学——音韵学、语构之学——语法学、语用之学——修辞学组成。其中文字、训诂、音韵是研究的核心,语法由核心研究派生、衍化而来,修辞则在核心研究之外的应用层面展开。作者在梳理中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范畴和新思想。
本书首次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语言学传统,指出这一传统由华夏多民族语文传统共同组成。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研究既有其个性,又有与汉语文传统交融、统一的共性。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907635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