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60.0
本书是描写北宋晚期变法失败的长篇小说。
大宋遗事(上)
第一回
葬太后亲政务虚策
清宫闱君臣争红颜
第二回
过节种种皆成瓜豆
两情依依尽在别后
第三回
后薨妃去尘埃落定
重来范郎风波再起
第四回
贤愚不肖水火相拼
黍尺钟律毫厘必争
第五回
弃而不取才俊寒心
货卖帝王国士西行
第六回
得人则兴小邦逞强
一战败北将帅挪位
第七回
攻守难定任福死难
人臣外交仲淹莅险
第八回
趁火打劫六符下书
送绢纳银富弼受命
第九回
进祥瑞柿木报太平
反群雄兵燹京东西
第十回
内外堪忧飞白《无逸》
进退失据丞相致仕
第十一回
情动于中直讲狂歌
狠发于外谏官着力
第十二回
天章阁笔砚待重臣
风雨夜疾草十事书
第十三回
三虎四狼声名鹊起
投鼠忌器罪人何难
第十四回
职田养廉先起贪意
严举少荫岂能无怨
第十五回
虎视眈眈朋党之争
小试锋芒各有胜负
第十六回
宋仁宗重开天章阁
范希文宣抚回陕西
第十七回过郑州邂逅话旧事
起罗网在数悉难逃
第十八回
是难行事了却易了
罢中枢官行还复行
第十九回
以虚代实有口难辩
失势倒运旧账新找
第二十回
挽新政乐伎当筵歌
来后人签判初入仕
第二十一回
来者可追漫寻至道
逝者如斯皆成佳作
第二十二回
返乡里步步有亲情
思往事语语动衷肠
第二十三回
待选任几多辛酸事
会故人幸有切磋乐
第二十四回
网开一面请命为民
书上运判理财当先
第二十五回
兴水利欲旱涝无忧
办学校为以道化民
第二十六回
接青黄乍试借贷事
颁善方撰记颂皇恩
第二十七回
织奇锦功成真丞相
承错爱举荐恬退官
第二十八回
身不由己怪圈难解
痛心疾首只索吟诗
第二十九回
辞校理暂官群牧司
赠诗文寄望后来人
第三十回
三峰参差无别不立
四方懈怠多见少怪
第三十一回
死迎儿较劲言谏官
换宰臣易位新旧人
第三十二回
病仁宗多胡言乱语
弄权臣自纵横捭阖
第三十三回
无子可立东宫虚位
有将侧卧龙心难安第三十四回
欧阳修上书荐能臣
包龙图权知开封府
第三十五回
辞职府界改知常州
辛劳一场功败垂成
第三十六回
逝挚友情伤江南天
察刑狱轻洒杏花雨
大宋遗事(中)
第三十七回
出尔反尔朝令夕改
解罢榷茶一路欢歌
第三十八回
抒迂直深父寄箴言
下四川三苏出水面
第三十九回
殚精竭虑唯重根本
泥牛入海万言成空
第四十回
望子心切用人则贵
清热化痰唯药才行
第四十一回
相度监牧推举薛向
度支题壁善法择吏
第四十二回
三司做使楼台近水
整冠纳履避嫌当先
第四十三回
先达后至途径有自
你辞他让才性所宜
第四十四回
知制诰仍故我依然
言职事多老生常谈
第四十五回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备而来志在必得
第四十六回
挥之使去难说高抬
折之以辱恐非关爱
第四十七回
凌虚台纪文解龃龉
试长安策问见端倪
第四十八回
误入花丛独蝶奋飞
喜就险境孤胆惊天
第四十九回
做父做子勉为其难
立彼立此皆有打算
第五十回继皇位英宗承大统
撑旧脸三司费张罗
第五十一回
君病政虚太后垂帘
家长里短大臣调羹
第五十二回
哀兵不胜败入下风
软手乏力悔自当初
第五十三回
争意气僚友成陌路
掌权柄加减计从头
第五十四回
封皇封后血浓于水
言礼言情轻重在心
第五十五回
延才俊备东宫师佐
览群书重百家兼收
第五十六回
守丧泣血伤心钟山
睹物思亲追崇横塘
第五十七回
叹兴亡究天人之际
著笔墨穷性命于说
第五十八回
抱经来归群英毕至
设幄讲学茂林修竹
第五十九回
持三德空余千古恨
传大宝先思栋梁才
第六十回
接位君切盼辅弼臣
三司使痛言帑库空
第六十一回
蒋之奇阴构乱伦罪
老醉翁心冷亳州城
第六十二回
山陵终任岂可连任
中丞一击何堪再击
第六十三回
难去留首相赴外州
识贤愚名臣入翰林
第六十四回
钟子正收复绥州地
韩稚圭改判永兴军
第六十五回
通津门僚友迎新客
内小殿君臣惊初见
第六十六回
百年无事追根不难
三代有约打坐岂易第六十七回
棒打鸳鸯阿云走险
定议刑狱群臣纠纷
第六十八回
对金殿面折司马光
为营垒急推吕献可
第六十九回
出重围贤能终参政
返旧地故相再入阁
第七十回
创机构设三司条例
揽后进用不次之才
第七十一回
先声夺人次相逞威
稳中求进副相度势
第七十二回
投石击水轩然大波
巡视归来触目惊心
大宋遗事(下)
第七十三回
议贡举乍开一锅粥
察言论自见是非心
第七十四回
薛师正发运使江淮
王乐道仕宦绝京都
第七十五回
报不平义士勇赴死
判峻刑阁臣忍违情
第七十六回
迁皇弟太后动雷霆
上谤书谏臣下狠招
第七十七回
航运承包纲船争气
货物均输奸商怨言
第七十八回
一代之隔恍然千载
父子于贬犹如南北
第七十九回
载舟覆舟法论青苗
成事败事暂行三路
第八十回
空权柄彦国养病去
新台阁君实横议来
第八十一回
韩子华帮衬督条例
吕惠卿廷争露峥嵘
第八十二回
急事先办农田水利
双燕单飞馆阁州郡
第八十三回雄狮虽老尚能半吼
砥柱已立岂无一擎
第八十四回
呈密折暗设生死局
复素书公开异同术
第八十五回
重起事端攻三不足
再说天人献洪范传
第八十六回
另排座次越俎代庖
独占鳌头拥政为先
第八十七回
惊纷纭倒戈报桃李
兴甲兵梦呓清君侧
第八十八回
惧西风黄叶落披离
知谏院庶子遭诬蔑
第八十九回
倚老卖老大官抗法
用智吃智小官弄险
第九十回
倒赤帜离京三缄口
逢机运得巧连升官
第九十一回
立保甲图长治久安
惊民变兴断指之谣
第九十二回
老祖母忍辱做新娘
慈亲父含恨归九泉
第九十三回
官利民利原非一利
势异心异难好两头
第九十四回
撤州并县精简官吏
高薪养廉重法治贪
第九十五回
胜复败再被老梦魇
攻为守重弹旧曲调
第九十六回
诚先忌远人咸来服
礼后兵熙河皆归国
第九十七回
用才唯大何烦小节
平蛮在策且须怀仁
第九十八回
草泽民议建市易司
层檀商演说化外事
第九十九回
方田均税知难攻坚
倡言惑众注孤掷狠第一百回
上五事总结话新政
伴君驾观灯见罅隙
第一百一回
恶浪滚滚帝心浮动
危势岌岌师臣避位
第一百二回
停新法举国惊回头
荐继任出阁做知府
第一百三回
再奉诏重返政事堂
叹暌违分手同道情
第一百四回
心衰力竭归老白塘
尧是桀非难忘余习
第一百五回
显孤忠逆流进大狱
醒春梦神游赋赤壁
第一百六回
纸上谈兵徐禧败绩
金殿哭师神宗病笃
第一百七回
英年帝晏驾难瞑目
十岁儿登基重摄政
第一百八回
遣老倒算江山变色
哲人永逝天地同悲
后记代序大宋朝的事,颇为吊诡。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之后,它强化皇权,崇文抑武,扬儒贬将,如此等等,不过二三代,外侮内乱就接踵而至,民穷国弱,几乎难以收拾。由此,引发了庆历与熙宁的两次改革。庆历新政浅尝辄止,无疾而终;熙宁改革,虽成为商鞅之后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变革,震动之大,影响之广,无与伦比,却也一样彻底失败了。历史从来不会中断。今天的中国,不过是历史的中国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不是都说溯古可以通今、鉴往可以知来吗?大宋朝的变革,对于咱们今天,或者也不无警醒、借鉴之处?说到大宋变革,尤其是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牵涉到方方面面,许多人都不能不置身其中。尤其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除范仲淹、王安石外,诸如欧阳修、司马光、曾巩、苏轼、苏辙、吕惠卿、章子厚等,其遭际命运、心路历程,无不让人感慨万端。变革大潮之下的这些大知识分子的人生经验,也该同样极为难得、可贵。
还有一件怪事。领导了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及其追随者,本是千古功臣,却一直被泼以污水,糟蹋得不成样子,千百年来竟都成了罪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冤案。原因固然很多,党争和程、朱理学的得势与泛滥,该是最重要的。直到清代,才有一个叫蔡上翔的人,编了一本《王荆公年谱考略》,辩证诸事,为王安石多少说了一些公道话。再,就只有梁启超了。他因为变法的需要与启悟,专门写了一本《王荆公》,为王安石辩诬,还原他的一代“伟人之模范,庶几百世之下有闻而兴起者”。1949年之后,倒也有那么一两个人做过努力。这当然不够。何况,时隔有年,读者有限,要拨乱反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似乎还该继续努力。
再就是民情风俗、文化景观、宫闱秘事、朝野百态等所有关系大宋朝的种种现实生活图画,无不都让人醉心。正是这一切,让笔者有了写作的冲动,并最终写成了现在这样一部书。
本书要是归类,该是一部历史小说吧?历史小说,顾名思义,自然应该既有历史,也有小说。由此,历史小说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写法:一是以小说的方法来写历史,一是以历史的方法来写小说。中国历史的文本,一向也有两体,一是编年体,一是传记体;传记体最为丰富,影响也最大。而传记体,实际上是以小说的方式来记录历史的。因为中国历史文本的这一特点,如果再以小说的方式来写历史小说,固然可以惊心动魄,天花乱坠,但因为无限片面地凸显了它的想像一面,再想从写出来的东西要历史,可就比较困难了。有鉴于此,笔者也就只取后者,只用历史的方法来写作本书了。
因为用历史的方法来写,自然要注意保留它的历史面貌;但既是小说,也不想完全拘泥于文献。且放弃焦点透视,只作散点透视;不刻意于外在的紧张,多关注内在的张力;政治角力的大开大合固然不会放过,各种花絮与轶闻趣事也每每兼收并蓄。想的主要是人物鲜活、杂色纷陈与摇曳多姿,好让各类读者都能兴趣盎然。但半折心始的事也是有的,实现与想法就难免有距离,陆机所谓“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究竟如何,只有仰仗读者先生们的雅鉴了。
2006年8月27日于北京
虽然查了多次,仍然无法查到究竟是什么时候打算写这部书的。大致想来,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吧?正式准备,则从1998年11月开始,直到2001年3月才最后完成。首尾跨了四个年头,实际用了近两年半时间。笔者的习惯,是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这近两年半内,自然也就只有这件事了。其中,准备材料花了七八个月,正式写作从1999年5月中旬开始。写作之后,也有停下笔来再做准备的时候。花的时间不短,却只写成目前的样子,且还有该写而没有写进去的,总难免遗憾。想想写作本身就是一件不能没有遗憾的事,只好由它了,还请读者原谅。
江晓天先生读过本书的前三十回,并提过宝贵意见;王洪先先生,一直关心本书的出版;许华伟先生与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相关各位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发行做了许多工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2006年8月28日于北京
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继失败,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本书以历史的笔法写小说,以浓郁的书卷气,细细描述北宋变法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了革新朝政、变法求强,宋仁宗和范仲淹发起了庆历新政,但是新政不到一年,就在上下的攻讦中无疾而终。王安石踏着新政的哀歌走上舞台,年轻有为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同心变法图新,尤其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朝政终于有了起色。但惰性难返的大宋,到底无法容纳一场真正的变革。专制制度下的一场自新自强运动,连同它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化成一曲悲歌,让人伤心千古。
作者非台,作协会员、研究员,本名王庆璠,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已经出版的各类著作主要有《美学思辨》、《艺术哲学思辨》、《一得斋漫笔》、《红楼续梦》、《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另有俄译《现代主义艺术诸流派分析与批语》及英译小说一部,约三百三四十万字。 《大宋遗事》分上、中、下三部,作者酝酿了十多年,正式准备、写作,首尾四年。全书一百零八回,一百一十万字。 (1)小说以庆历新政为铺垫,主写王安石变法,忠于历史,基本上可以当信史读,与戏说历史之类绝然不同。坊间信史类小说不多,且或止于明、清、汉、唐等朝,大宋近乎遗缺。因此,本书该有些题材上的优势。 (2)虽忠于历史,却注意开掘,以史为鉴,颇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地方。 (3)是小说,不是历史,只以历史为基础而拓展创作,写法与《三国演义》颇为接近。全书展现了颇为广阔的生活画面,人物众多,上至宫闱秘事、朝野政争、外交角力、战争风云,下至市井小民、风土人情等等,多有描述。百年风云,头绪颇为纷繁,情节颇为曲折,亦不乏趣味,耐人咀嚼。虽有别于一般通俗小说,却也可以容纳各类读者。 (4)虽不忘历史线索,重点却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的刻划与开掘,帝王后妃、将帅卿相、凡夫俗子等各色人物之外,尤其对一大批从政的知识分子,着力颇多。除王安石,范仲俺、欧阳修、曾巩、司马光、苏轼、苏辙、吕惠卿、章子厚等一批名贯千秋的大知识分子,其性格怀抱、遭际命运、乃至知识风貌等等,都毫不回避,作了多方面的揭示。这固然活现了人物,而变革大潮中知识分子的思考、命运,该不只是一个毫无参照意义的陈腐话题。 (5)手法基本上是写实的,但采撷遗闻轶事,安排篇章结构,乃至点缀一些关乎人物命运的偈语、童谣、梦境等等,也不乏荒诞色彩。行文则以现代口语及叙述语言为主,需要的地方,则不吝植入文献与诗词歌赋。所有这一切,因为附丽于较为厚实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之上,使本书颇有一种深厚凝重、斑驳陆离的苍凉风格。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大宋遗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6237113 《大宋遗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郑州 | 出版单位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大宋遗事是河南文艺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历史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