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歌谣

平原上的歌谣

刘庆邦,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描写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华北平原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

作者介绍:

刘庆邦,1951年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七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先后获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等外国文字。

书籍目录:

后记

我对三年大饥荒的生活记忆深刻,称得上刻骨铭心。其中饥荒最严重的1960年,我九岁,正在本村小学读二年级。我饿得成了大头,长脖子,细腿,连走路都费劲儿。去学校上学需要翻过一条干坑,以前,我在这条坑里跑上跑下,如履平地。饿成瘦鬼后,过那条坑就难了。此岸,我屁股贴着岸边往下滑;彼岸,我得把自己变成一只小兽物,四肢着地一点一点往上爬。这年夏天,父亲病死了。作为父亲的长子,为父亲送葬时由我扛幡,摔恼盆。堂叔大概怕我瘦得没劲儿,替我把陶制的恼盆摔碎了。食堂面临断顿,不少人得了浮肿病,人们的生存受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换句话说,贫困和饥饿已使人们的生存到了一个最低的底线,过了底线,人马上就得饿死。谁都不想死,人人都想活命。人们别的念头都没有了,只要能找到一口吃的,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就是最大的成功。于是人们的生存意志、生存韧性、生存智慧和生存想象力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了,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生存状态。

我服从了自己的记忆,或者说受到了记忆执拗的引导,在刚开始写小说不久的1980年,我就以那段生活为素材,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看看谁家有福》。小说在《奔流》发表后,引起比较大的争议,该刊连续发了好几篇争鸣文章。肯定的一方认为我写得很真实;批评的一方说我写得太低沉了。这篇小说很快被翻译到美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也为这篇小说列了一条:“刘庆邦的《看看谁家有福》,超出了19661976十年浩劫的时间范围,直接揭露了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的饥荒。一面描写农民们的煮饭锅被送进了小高炉后,如何为寻得一口粮食而不顾一切,一面鞭笞干部的昏庸无能和冷酷无情。”此后,我按捺不住自己的记忆和冲动,一直想写一部长一点儿的小说,来记述那段生活。我暗暗对自己说,你不写这部小说,就对不起那些饿死的人和那段历史,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一辈子都白活了。二十四年之后,我终于写出了这部在我心底埋藏已久的《平原上的歌谣》。我读书不多,在创作上没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我知道,人类的记忆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记忆力是一个人的基本力量。如果这个人失去了记忆,就等于是一个傻子,跟植物人也差不多。同样,一个民族的记忆是这个民族的力量所在,善于保存记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试想,一个民族倘是失去了记忆,就有可能重蹈灾难的覆辙,那是多么可怕。有两句话,我不记得是哪两个外国作家说的。一句是,文学是为历史作证;另一句是,文化是对记忆的守卫。我觉得这两句话都很有道理。作为一个作家,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民族提供记忆,保留记忆。当然,这个记忆应该是细节化、情感化、人性化、真实性和艺术性的。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生活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亲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死了,让后来的人再想象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让记忆文化向遗忘文化挑战。

那段生活无疑是沉重的,但我给小说定下的是不屈和自强的基调,写得并不低沉。我没写饿殍遍地,哀鸿遍野,没有渲染惨绝的气氛,相反还有些幽默,露出了有节制的微笑。这是因为受到我大姐的启发。前些年,我每每回老家看望母亲,都要和大姐、二姐谈起三年大饥荒的那段日子。我是有意提起这个话题,让大姐、二姐帮我回忆饥饿的生活细节。大姐悄悄告诉我,母亲不愿听见我们老说那几年多么苦,多么难过,母亲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什么!我想,母亲可能是出于自尊,我们把过去的事说多了,母亲会觉得都是她这个当娘的没本事,让她的孩子受苦了。我说:“那时候挨饿的又不是我们一家,全国的人都在挨饿,只不过有的地方轻一些,有的地方重一些。”大姐又说:“你别说,当时并没觉得多么苦,一点儿都不发愁,好像还挺高兴的,该笑还是笑,该唱还是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前构思这部小说,我的心情总是很沉重,很压抑,甚至想哭,大姐的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忍受,什么样的坎儿都能过去,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部小说是献给我母亲的。父亲死时,我们姐弟六个还小,大姐最大十三岁,最小的弟弟还不满周岁,上头还有一个年届七旬的爷爷,一家八口全靠母亲一个人养活。为了多干活,多挣工分,母亲从妇女队伍中走了出来,天天跟男劳力一块儿干活儿。母亲犁地耙地,放磙扬场,和泥脱坯,挖河盖房,凡是男劳力干的活儿,我们的母亲都一点儿不落地跟着干。在秋天的雨季,母亲要冒着雨到地里出红薯。不出红薯全村人就没吃的。出完红薯回家,母亲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身上滚的全是泥巴。在大雪飘飘的冬天,妇女们都不出工了,在家里做针线活儿。这时母亲要和男劳力一起往麦地里抬雪。初春队里的草不够牲口吃,母亲要下到冰冷的河水里,为牲口捞水草。母亲所受的苦累和委屈,一想起来就让我这个当儿子的痛彻心肺。我对两个姐姐和弟弟妹妹说过,我一定要写写母亲。可我的小说还没写出来,苦命的母亲已于2003年3月5日去世了。母亲再也看不到我的小说了,这只能让我更加痛心。关于母亲,还有一个大些的说法,我们愿意把祖国也说成是我们的母亲,那么我把这部小说同时也献给祖国母亲。伟大的祖国母亲,请您收下吧!您愿意收下吗?2004年6月9日于北京

内容摘要:

《平原上的歌谣》是国内第一部深度描写三年大饥荒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极“左”年代中原农村发生的大饥荒,写出了普通百姓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受的巨大磨难,表现了他们在饥饿的威胁面前所激发出的生存勇气和生存智慧。小说写到了因饥饿导致的浮肿病流行、断炊的恐慌、饿死人的惨剧,许多场面令人触目惊心,催人泪下。“平原上的歌谣”是民间的歌谣,是苦涩的吟唱,里面藏着岁月深沉的忧伤。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平原上的歌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0209851
如需购买下载《平原上的歌谣》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平原上的歌谣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9.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