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29.0
本书对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进行了梳理,将哲学史上不同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进行总结,对每一种观点为哪些哲学家所提出、推崇,他们如何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些观点各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疑问一一作了介绍。本书既是一部哲学普及读物,也是一本心灵励志读本,引导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关乎我们生命质量的重大问题。
前 言 / 1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第一堂课 人类的起源与生命的意义 / 1如果自然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生命便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毫无意义的意外。如果还有什么意义可言,那就只与宇宙自身跌宕起伏、宏伟壮观的命运有关,与人类并无丝毫关联。“我们是由神出于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这种信念,并不会为我们提供所期待的那种对生命意义的充分解释。宗教对于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清楚明白的阐述。人生的目的就是侍奉神这一观点似乎非常不可信,并且与大多数有关神的本质的概念相抵触。第二堂课 生活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 / 23只活在当下的生命从本质上就难以使人觉得满足,因为这一刻终究会弃我们而去。现在无法被抓牢:它总是从我们的手指之间消融殆尽,然后变成过去。以某种未来的目标作为人生的目的存在一些重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在于,作为只有有限生命的生物,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活到那一天。第三堂课 天堂、来世与生命的意义 / 45信仰并非是将追寻生命意义的责任移交给神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责任委托出去,则你必须为你的委托人的所作所为负责;如果选择放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同时相信神会理清一切,你也必须为这一决定的结果负责。尚不清楚生命的意义如何受到长度的影响。累积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全面提升价值,但假如一开始这个东西便没有价值可言,那增加数量又怎能使其变成一样值得拥有的东西?永生不灭的生命可能转变成最无价值的东西。第四堂课 帮助他人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 / 67励志演说家金克拉说:“你可以得到你在人生中希望得到的任何东西,前提是你帮助足够多的其他人得到他们想要的。”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那么,只有那些帮助别人者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被帮助者因此只成为了达成目标的工具,该目标便是让利他者获得人生目的。这会使利他主义完全颠倒过来:帮助他人不会“只是恰好”帮助了助人者,这类行为会变成“全是为了”帮助自己。第五堂课 服务人类能为生命提供意义吗? / 85在任何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希望某种未来乌托邦能够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便注定要失望。这不只是因为乌托邦不可能成真,还因为如果认为有这种可能,或许还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如果将物种的进步视为是生命的终极目的,我们就变成了蚁群之中的蚂蚁了。我们拥有集体目的,但单个地来讲,只有我们之中的少数——“蚁后”们——是完全必要的。碾碎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蚁群还是会不管不顾地继续下去。我们获得了一个集体目的,其代价是泯灭了自己作为个体的重要性。第六堂课 追求幸福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吗? / 105“幸福是至高价值,光靠它便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这个观点值得怀疑。幸福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想要的是哪种幸福以及想要多少。即便幸福本身是好的,还是可能有理由更重视幸福之外的其他事物。我们的整个社会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努力地追求幸福,然而我们却没有得到更多。诸如忧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发生率正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看起来似乎对于幸福的追求没有用处,甚至可能还会助长某种不满情绪,让获得幸福变得更加不可能。第七堂课 成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 125如果我们认为只有绝对的成功才能使生命具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接受生命对于几乎每个人都没有意义。即使容许相对成功可以使生命有意义,因为成功只在实际上存在着失败可能性的情况下才有价值,我们仍旧会认定很多人的生命活得毫无意义。自助文化同时助长了缺陷感以及对于实现原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的期盼。这些书籍给出承诺无数,并且似乎暗示得到这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只要做X、Y和Z等几件事情就可以了。然而,人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也不能期待存在一定会保证人生完美并具有意义的指南。第八堂课 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吗? / 147我们在人生之中珍而重之的一切——人际关系、创意、学习、美感体验、食、色、旅行——号召大家“把握此刻”,在还有可能的时候去珍惜这些事物,而不要总是一味拖延。“及时行乐”的真正精神并不在于陷入恐慌、然后试图在此刻去体验每件事,只要确定每天都过得很值得便够了。仅为此刻而活、忘掉明天或昨天,并不是带来满足的途径。问题在于这些快乐总是来了又去,而我们想象中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几乎总会来到。纯粹的快乐主义留给我们的就是空虚,总是渴求更多快乐,却注定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第九堂课 减少对自我的执着,能让我们活得更好吗? / 169如果人们太过专注于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的问题,他们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快乐和轻松。这种人生就是罗素所说的“动荡不安且受限制的”人生。减少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可以帮助自身从对个人福祉的自恋式关怀中获得解放,这是件好事。但这至多也只是移除了达到满足的一项障碍,其本身并非是意义的来源。第十堂课 如果生命本无意义,怎么办? / 191“‘生命的意义’根本是荒谬无意义的”这一论证大致如下:生命不是那种可以具备意义的东西,就像声音无法成为颜色的载体一样。所以,正如“一首交响曲的颜色”字面上毫无意义,“生命的意义”在字面上也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并非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而是晦涩难懂的。我们永远不能希望对人生意义达成共识,或得出任何最后答案。事实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最后答案。谁知道呢?因此最佳策略就是继续过日子,不再去操心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第十一堂课 理性对意义一无所知 / 211生命本身必须具有价值,而且必须是对过这个人生的人而言具有价值。但那并不必然表示:唯一能够做出价值评断的人就是过那种人生的人,或当事者一定必须有意识地认识到那种价值。对于理性,休谟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理性只是(也应该只是)感情的奴隶。”休谟是许多理性主义者心目中的英雄。将理性放置于感情之上也应当适可而止。课后总结 / 225生命本身可以具有价值,尤其是如果生命中的真实性、快乐以及对他人的关怀能够取得平衡、光阴没有虚掷、持续努力成为自己希望
风格平易近人,内容却令人赞赏。对于从来没有读过哲学书籍的读者,这本书中没有任何会吓跑他们的东西。——《苏格兰星期天报》长久以来,生命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鬼扯淡的代名词。必须要有点胆子,才能以活泼而又不废话的风格讨论这个问题。——《新政治家》帮助他人吗?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谋福利,成就伟大的事业?追求成功吗?努力奋斗,成为某一方面的人物,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幸福吗?什么是幸福?你要的是幸福还是比别人幸福?及时行乐吗?既然人生苦短,何不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本书中,英国畅销哲普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将带领你进行一次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辨之旅。他吸收众多哲学家的观点,结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甚至引用电影故事、流行歌曲,进行了旁征博引的阐释。即便你没有接触过哲学,也能在他的指引之下,通过精微的哲学思考,了解人生意义何在的各种可能答案。更重要的是,他要我们相信,即使没有最终的答案,通过学习这11堂课,还是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为此生找到充分而又必要的理由。【作者简介】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有“英国哲普天王”的美誉,《卫报》称赞他“拥有一颗明澈的头脑,使得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突出”。他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创办了《哲学家杂志》。他擅长将抽象、深奥的哲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再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大众读者。已经出版的畅销图书有《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生来彷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613658 如需购买下载《生来彷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新华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