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年代:2008
定价:36.0
本书作者自2005年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走访了除北非大国以外的非洲中、南部的十二个国家;以他学者的背景和媒体人的身份,遍访所到之处的政界、商界、军界人士及其他阶层,从中了解到非洲这块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的石油大陆对当今石油资源匮乏的全球战略意义,是思考当今能源战略的一部颇具启发意义的著述。
导言
第一章陆上效应
第二章海上幻影
第三章“一个在非洲的国家”
第四章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酋长国
第五章人间天堂?
第六章等待之所
第七章中国人来了,但谁又还没来呢?
结语
致谢
前言
她的声音让我想起法戈【Fargo,美国北达科他州东南部城市译者注】。
那是一种来自于北部平原干净而有着鸟鸣般柔和颤音的声音,充满平展的元音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坚定。随着这个从电话线那头传来的颤悠悠的声音,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景象,我索性闭上眼睛,陷入对法戈的回忆。
片刻间,一切回忆都融入了那个声音,幻化成一幕纯粹的电影。大背景是彼得比尔特(Peterhilt)卡车和快艇拍卖会,11月清新的白雪包裹着大地;家庭餐馆为大胃口美国人提供的菜谱里,永远不变的是故乡的自豪感和劣质的凉拌卷心菜;一块褪色的方格布和发黄的泡沫塑料杯,盛满卡车加油站20美分一杯的咖啡,一派做作的真诚,还有整晚在气象频道节目中消磨时光;一张来自加拿大的明信片。
是不是我看了太多美、印电影?也许吧。我完全能够把最普通不过的情形想象成危险处境。将这最了无生趣的对话表演成一场没完没了的痛苦倾诉,并自我陶醉在其中。
电话线的那头也许并不是法戈,或许是德卢斯【Duluth,美国明尼苏达州东北部港口城市_译者注】,是萨吉诺【saginaw,美国密歇根州东部港口城市译者注】,或许是大福克斯(GrandForks),是丰迪拉克县(FortdduLac)。甚至还有可能是特拉华州(Delaware)的郊区。这些地名对我来说都一样。事实上,我还觉得自己很有可能是在和印度班加罗尔市(Bangalore)的电话呼叫中心对话。倘若你必须打电话订机票,做一做白日梦又有何妨呢?
那是2004年11月,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你可以录下一段自己的视频,把它发送到位于阿富汗托拉博拉(ToraBora)的一个“黑莓”(BlackBerry)手机上,做这些所要的时间还不及我向电话另一端的这位女士拼写出我的姓所用的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最后一次通过非网络方式买机票是什么时候了,现在想来,那种方式多少令人觉得奇怪,而且效率相当低,那是我父母才会欣然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我这次要飞去的地方偏偏是尼日利亚,如果你要飞往尼日利亚,就不得不通过古老的方式购买机票。即使你在网上找到了票价,也必须打电话预订座位,然后去机场付钱。他们还必须要求你当场出示信用卡。
这种低科技含量的繁文缛节并非无中生有。在20世纪90年代,尼日利亚处在阿巴查将军(GeneralsaniAbacha)的军事统治下,成为国际闻名的洗钱、毒品交易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集散地。直至今日,几乎每过十亿分之一秒,世界上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就能收到一个自称某国外交部长的人发来的电子邮件,急切索要一个银行分类代码、一个账号,并请求这个电子邮件笔友帮其暂存25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人们以尼日利亚法律中的相关刑法将这种鬼把戏叫作“419”,而这种行为在该国本已很臭的声誉上又增添了高科技的神秘。国际银行业仍然在制度上对任何一笔与尼日利亚有关的交易秉持疑虑,这就意味着,至少,你就别指望通过旅游网站Travelocity购买飞往尼日利亚拉各斯(Lagos)的机票。
在一个缺失现代商务银行体系的国家,开车去洛杉矶机场露露脸以表真诚信誉是解决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争端和羞辱的唯一途径。一到通货膨胀常年失控的尼日利亚,我就能看到人们在房地产交易中用一袋袋现金支付的场景,这些钱袋足足需要数个小时来清点。你就想一想吧,用面值5美元的钞票购买一栋房子。而这些能够买得起房子的人们都要算是幸运儿了。
但此时此刻,那些场景都还是将来。此时此刻,我还在对话法戈。
“那么,你去那儿的理由是什么?”在等待她的电脑屏幕跳出一个窗口的空当,她问道,“商务还是休闲?”
“商务,我觉得是这样。”我回答道,“我正在为写一本书做考察。”
“噢?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
“关于石油。非洲石油。”
“非洲有石油?”
“是的,那里有很多。”我答道,同时为自己提前在美国腹地做了一点关于这本书的宣传而暗自高兴,我的兴致被调动起来,继续说:“而且我们正在从那里获取越来越多的石油。事实上,尼日利亚已经被……”
“是的!”她突然说道,语气中爆发出一种服务类工作人员不应有的愤慨,“我们必须从某个地方获得石油。”
“嗯,当然,不过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我说道,试图维持一种友好而轻松的氛围,这让我感觉好像角色发生了错位。然而事后看来我不该提及这个话题。它如同一片傍晚结成的薄冰,悄无声息地在法戈延展开来。
“你要靠窗的座位还是靠过道的?”
我们必须从“某个地方”获得石油。
这不恰好说明了一切吗?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早期的情形,令人难以辩驳。阿拉伯人已经让我们感到失望,环境保护论者不会让我们在阿拉斯加开钻,甚至连我们挚爱的小委内瑞拉也变得自大起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公共交通?你难道不了解美国有多大吗?
在那个位于法戈的呼叫中心之外,会有个停车场。那定是由别克LeSabres和雪佛莱随想曲(chevyCaprices),轻型卡车和一两辆SUV组成的棋盘。那些头戴耳机在小房间里待了一整天处理前往拉各斯的机票预订业务的工作人员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回家。那儿没有公车供他们搭乘。不像发展中国家,公车随处可见。而这并不符合美国建造者们的思路。
这也不仅仅是越野轿车或悍马(Hummers)抑或每加仑公里数的问题,尽管这是美国有政治布道意味的保险杠贴纸【带有政治性的招贴译者注】场想让人们相信的。我在伦敦度过童年,在美国度过青少年,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在来来往往间,我发现美国与能源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奇怪。哪怕你不是一个住在树屋里大嚼苜蓿的嬉皮士,也能发现,在美国,我们觉得石油就像水一样。
然而不必装出一幅神圣的样子。美国不会在一夜间变成欧洲。倘若一早醒来,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变了,用的是小电冰箱、住在供暖不足的房间、喝着淡而无味的软饮料、衣服要挂在户外晾干,我们恐怕很难开心起来。这是美国资源保护主义者们(和世界上大多数资源保护主义者一样)目前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们美国人就是这样,我们把个人的舒适看得很重,并视其快速实现如同一项极限运动。其必然后果,即我们国家的致命死穴众所周知的“阿基利斯脚后跟”就是用于维持我们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
这样看来,法戈那个话务员说的没错。除非有谁能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否则我们必须要从“某个地方”获得石油。
本书将带你深入“那个地方”。在大多数人脑海中,关于,“那个地方”的印象仅限于:闷热、蝇虫滋生的难民营;饥肠辘辘的大眼睛流浪儿;吸食过大麻的童子军坐在飞驰的卡车上穿过一个个村庄,掀起阵阵尘土。
在内心里我们相信,“非洲”绝不仅仅是一幅幅充满无尽绝望和苦难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圣经》中描述的瘟疫、饥荒和战争之所。有时,我们学着去探寻,就会看到希望;有时,非洲似乎已经做好准备,去拥抱那些对非洲大地上历经数世纪沧桑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的人们;有时,我们会去回顾那些永恒定格在幻灯片上的蛆、血和肿胀的尸体,去聆听从那遥远的土地上传来的讯息非洲已经向商机敞开了大门。我们正处在另一个“有时”。由于世界石油巨头们十多年来对石油资源的疯狂探寻,由于日渐强大的华盛顿说客和立法者的不懈努力,在决策层,非洲已经悄然间从一个无足轻重的穷乡僻壤摇身变为一个能够为全球市场大量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新宠。(事实上,假若你相信一些激进鼓吹者,非洲将很快“接替中东的地位”,尽管这看来或许有些理想化)。本书讲述的就是非洲转变的故事,并试图解读这种转变对非洲、对美国乃至对全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的诞生还可以回溯到大约二十年前对非洲产生的痴迷,那是在洛杉矶郊区一所高中的图书馆里,15岁的我从书上读到一个叫“赤道几内亚”的小小的热带国家,有一次,总统将其政散押到足球场上一字排开,在摇滚乐声中拙行枪决。这个故事给了我当头一棒,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赤道几内亚上瘾了。
在那时,非洲对于我来说仍然还只停留在蝇虫、尘土和童子军这些印象上。想要追踪赤道几内亚的新闻可以说并不费力,因为媒体上与之相关的消息从未间断过。但两年前,我听说在赤道几内亚发现了石油,很多石油。据媒体报道,美国石油公司在那里投资数十亿,布什政府还即将在其首都马拉博(Mahbo)重设美国大使馆。
我还了解到另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息。赤道几内亚是突然间掀起石油货币浪潮的几个非洲国家之一。那些昔日生产国,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产量也大幅增长。我了解到,美国即将从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Africa)获得占进口总量25%的石油;我还了解到,中国也严重依赖非洲原油,国际石油公司斥资数十亿用于非洲石油勘探,埋藏于非洲广袤土地下的碳氢化合物资源从未被开采过。在美国和英国军队仍深陷那个遥远国度(其战略重要性与其巨额石油财富至少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之时,该消息不禁让人们思考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难道不应该对将来的石油输出国了解更多些吗?
于是,我在2005年踏上了前往那个国度去亲眼见证其纷争的旅程。随身仅一只塞满记事本的手提箱,一根散发着汗味装有100美元钞票的钱包腰带Wit,我花了六个月时间穿越12个非洲国家从苏丹到刚果再到安哥拉以及其间的各个角落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与阻碍、了解当地人民的希望与绝望。在我到达的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大量石油已经源源不断流淌了几十年,工业在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另一些国家,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tomePrincipe),至今尚未被开钻过.但人们已经开始兴奋地谈论即将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我和各色人等交谈,有政客、经济学家、军阀、外交官、援助工作者、石油公司总裁、当地记者、激进主义者、牧师、政治犯、石油强盗、出租车司机、士兵、传教士、官僚、技术统治论者、科学家、反叛民兵头目、历史学家、石油钻塔工人、律师、银行家,甚至还有一些小孩和老人,作为额外增加的采访对象。我收获的是鼓鼓囊囊的一皮箱笔记和塞得满满当当的一脑袋疑问。为了把所了解到的一切理出个头绪,我又花了几个月在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四处打探消息,和一群群靠非洲吃饭将非洲当作黄油面包的分析家、说客和学者们交谈。我最终的感受令人困扰:我们无视在非洲发生的一切,而我们自己的处境则变得岌岌可危。
2001年,托尼.布莱尔(TonyBlair)把非洲比作“世界良知上的创伤(scarontheconscienceoftheworld)”。之后,同年,乔治.布什(GeorgeW.Bush)说非洲是一个备受病痛折磨的“国家”。这两位国家首脑都在无意间流露出自己国民对非洲的态度:一种是温和的姿态与挥之不去的后殖民地时期的内疚,另一种是,宽容一点来说,朴实无华。但同时,他们的话语也表明,在谈论“非洲”(一个拥有54个国家,2000个民族,3000种语言的大陆)这个话题时,不由自主就会表现出伪神圣的面孔,或惊人的无知。随后人们即将看到,非洲很快会在世界能源安全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谈话的焦点会开始转向某一天世界上某个地方的某一辆汽车中注入的9加仑汽油背后存在的复杂性和挑战。眼下的真正问题在于:这会在法戈产生作用吗?
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非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然而,由于投入和风险巨大,一直以来都无人涉足非洲石油的开采。直道最近,中东原油价格飙升,加之先进技术使得开采作业不再像从前那么困难,非洲大陆立刻成为几个大国竞相争夺的香饽饽。这不禁让人回想起19世纪时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殖民地抢夺战。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已经超过了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中国处于自身能源安全的考虑,也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对世界,对非洲人民而言,这新一轮令人眼花缭乱的石油繁荣意味着什么?为了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约翰.伽思维尼恩开始了他的旅途…… 约翰.伽思维尼恩穿行12个非洲国家(从苏丹到刚果再到安哥拉),他与各色人等交谈,有军阀、公司总裁、石油强盗、激进分子、牧师、传教士、石油钻塔工人、科学家和银行家,还有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因埋藏于他们脚下的黑色财富而改变,而这种改变并非都是好的。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故事。这个故事将向你讲述一个世界新兴能源热点地区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障碍,希望和绝望。【作者简介】 约翰.伽思维尼恩,出生于伊朗,生活在伦敦和洛杉矶。他本科就读于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在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在英国和美国各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发表演讲,并于2006年7月在佩恩人文论坛(PennHumanitiesForum)上荣获安德鲁.W.梅隆(AndrewW.Mellon)人文学科博士后奖学金。他为《新闻周刊》(Newsweek)《国家》(TheNation)《星期日泰晤士(伦敦)》(TheSundayTimes)积极《纽约休闲》(TimeoutNewYork)撰稿,还曾作客美国公用无线电台的“国家广播”节目(NPRsRadioNation)。他目前生活在美国宾西尼法尼亚州的费城。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能源战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1737625 如需购买下载《能源战争》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能源战争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440.62 的主题关于 石油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非洲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