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之研究

嫉妒之研究

柯云路, 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当代作家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篇标题你们将来就知道了

最初的构思与意念

故事开始了

故事真的开始了:人物表

构思与意念:小结一下

故事在继续:人物表(二)

对读者的声明

构思与意念

对读者的郑重声明

第二篇他们是乘船来的

第一步抽象

故事:在船上开始了

我是上帝

孟达的故事

构思与意念

沈丹丹的故事

对沈丹丹讲话

故事:汪吠面对两个女人

作者的反省

两男两女的故事:金兆良加入了

做一点研究:假定性与必然性

构思与意念

五个人的故事

上帝又需要出现一下

构思与意念

五个人的故事(续)

三个集装箱造成了一切

构思与意念

五个人的故事(再续)

构思与意念

十个人的故事

论嫉妒(提纲)

十个人的故事(续):古小藤

构思与意念

嫉妒心理的平衡与转化

多头故事线索

第三篇他们到海岛了吗?

构思与意念

第二步抽象

新的故事又开始了

上帝化做了大山

错乱的故事

对待他人嫉妒的策略

错乱的故事(续)

构思与意念

故事:古小藤去追寻了

构思与意念

故事:读下去才明白

你们知道这是分析谁

故事:空间在大转换

读者的评价

故事:他们不该被遗忘

构思与意念

故事:他们都成了动物

对嫉妒的分析:倪阳的梦

构思与意念

故事:对整体的感觉

第四篇该落难了吗?

构思与意念

第三步抽象

故事:裸露的生命

构思与意念

关于嫉妒

故事:两种颜色的融合

故事的神秘

构思与意念:对话

大集团的故事

上帝呢?嫉妒呢?

构思与意念

真正的故事

你为什么弄出这么个故事来?

再问:嫉妒呢?

嫉妒之有无:真正的故事(续)

第五篇结局呢?

后记

前言

早就有了《嫉妒之研究》这部小说的构思了,那句题记,在心中也重复多遍了。原想在若干年后写,然而,它却在今天开始了。

天下的事情,该发生才发生。不发生又总有不发生的原因。这部作品为什么现在开始,有什么必然性、偶然性呢?最近,自己对于宇宙、人类、哲学、艺术,有着纷至沓来的觉悟,白日的思想与夜晚的梦幻交织在一起,常常到了难解难分的程度。各种创作冲动涌上来,无数的构思相互竞争、冲突,使得自己难以宁静。

于是就竭力使自己宁静。于是就想:我不妨用小说这种形式进行诸领域综合的研究,综合的表现。于是,自己的文学思想又纵横驰骋,各种意念此生彼长。是尽可能顾及较广的读者,还是只为纯粹的文学圈写作?文学没有千百万人读,有什么用?然而,任何科学的尖端发明不都是只有几个人或者说一小圈人懂吗?伟大的不都是这尖端发现?文学是百科全书呢,还是深奥的科学发明?再现与表现,表现与发现,理性与直觉,规范与随意,思维与语言,内容与形式,传统与时髦,数不清的范畴在眼前缤纷杂陈。

痛苦。常常感到智慧就是痛苦。智慧越多痛苦越深。痛苦是对智慧的奖赏。痛苦提炼智慧。有关智慧与痛苦的千百句格言。

然而照常吃晚饭,照常看电视,照常议论北京召开的“人大”和伊朗发生的劫机事件,照常在面包上抹蜂蜜,再夹上香肠、牛肉,认为这种吃法实在美味,照常喝着山西的小米粥,从上润到下,舒畅极了,照常进行饭后的散步。

外面是晋中小城的夜色,忘了是否有月亮,星空倒是灿烂,太白金星硕大晶亮,看着它想到《西游记》,想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想到,人们肯定愿意认为自己是这颗最大的星,想到,从天文学角度看,这其实是颗小得可怜的星了。满天星都比它大。路边有两三家灯明人稀的小饭馆,偶尔有驰过的汽车、摩托,下水阴沟冒着袅袅白气,一股子臭味,躲着走,来到工厂的俱乐部前,在高高的台阶上踱来踱去,又开始了思想的痛苦,文学的痛苦,又有乱藤一样的枝蔓在纠缠大脑,于是,想到:自己不妨先写《嫉妒之研究》,那很适合自己现在想做的综合研究。看见一个姑娘抱着双膝坐在俱乐部前的台阶上。黑暗中看不清她的相貌,只知道她年轻。难免有长者的关心,男子的好奇,该问一问: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她可能会抬头看你一眼,回答,或者不回答。也可能她会起疑,对你有戒心,那是令人尴尬的。作家的身份,自我人物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顾虑。走到她身边了,停了停,没有问,装做漫不经心地走开了。于是便想到一个小说构思,一个男人在黑夜,最好是凄风苦雨中,遇到一个孤零零的姑娘,可做亿万种假设,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与故事。又在马路上走了一个来回,认为可以走到姑娘面前表示一下关心了,然而,黑糊糊中,台阶上已空荡荡了。失望。也感到轻松。于是,又想到一个小说构思:

一位作家,或者一个普通人,当然是知识分子(要不就没什么戏了),看到一个姑娘在黑夜空寂无人的影院门口独自坐着,样子很凄凉。他几次从她身边走过。想:这个姑娘可能是因为没有亲生父母,难过了,独自跑到街头发呆;这个姑娘也许是个高考的中学生,没考好,坐在这儿茫然;这个姑娘也可能有比这更深刻、更成熟、因而也更动人的痛苦。可以想像许多种她的故事,又可以想像许多种有关她和他的故事。然而,旁边小饭店里有人叫喊了,春妮,春妮,干吗呢?呆坐的姑娘一下站起来,快乐而又懒洋洋地答道:我热了,坐在这儿凉快呢。于是,一切诗情画意的想像都破灭了,看清她在路灯下的面孔:壮实而丑。

不构思了。这构思又引动自己要写的小说《嫉妒之研究》了。往家走。快到家了,想了想,先到书房,决定开个头试试。一路上已经有了许多“前言”的腹稿了。

腹稿之一:这是一部试验性的小说。可以说是哲理性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体哲学。

腹稿之二:我希望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类作一点研究。我相信是一个研究人的系统工程,我相信小说这种研究方式,有着最优越的、综合的效能。在这个研究中,我将同时以作家,哲人,上帝,凡人,男人,女人,各种身份出现,我将替各种人思维、感觉,我将调动理性、直觉的各个方面。

腹稿之三:人类至今有过对嫉妒的许多零星论述,也有不少还称得上专门的著作,然而,没有一门学科对嫉妒有过真正深刻的剖析。现在,文学来完成它。

思维比言语快得多,比写作更快得多。不自觉的思维又比自觉的思维快得多。散步回来的路上,不过几百步,那倏倏忽忽飘过的“前言”腹稿,不知有多少种,一般的小说只能写一种,所以,我们的小说不仅人物常常显得单义性,连作者自己也表现得单义性,缺乏丰富的多义性。

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坐下写了,先是题目《嫉妒之研究》,然后是上面这些。写到这里,自己知道:这篇小说要写下去了。又回到开始的思路上了(思维就是这样左右横生,前后跳跃的,没有清晰单一的顺序):为什么自己会开始这部小说,怎么个偶然、必然?

这时又想到世界上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者(在写这句话时,思维早已想过去、想完了,此刻是追记,在追记中还会有某种发展,有何发展,我将在追记完时回头自省),他能预测未来。他可以预测一年后在某个地方某些人对某一副扑克洗完后的五十四张牌的排列。不可思议吧?然而是事实。怎么解释?那位奇人无疑是能超越时空的。我们的时空在我们的智力范围内是神圣的,很难超越的,然而,在更高的智慧中,时空的隔断是不起作用的。于是,又想到,文学常常打破时空界限,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在艺术的创作中,有着对时空的某种超越呢?文学艺术中的直觉,或许蕴含着人类未来的超智能吧。

(噢,现在需要回过头来省视一下了,自己对有关特异功能者的意识、思维追忆如何?立刻发现差距:自己当时还有这样一个画面,特异功能者是个抽象又具象的人物,似乎是妇人,又似乎是男的,年纪四五十岁,很像梦中出现的人物。他也可能是她是在欧洲,自己清清楚楚看到地图上的欧洲,而那副扑克则是在中国,而且是在云南。奇怪,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地理关系?据资料记载,这是在中国以外发生的事情。有一点自己在想像中很确定:那副扑克在那个特异功能者的东南方。)

好了,不管如何,《嫉妒之研究》这个早有的构思,这个原本可能(现在看来就不可能了)搁置多年的故事,现在开始了。

小说肯定是研究性质的,要把构思的过程,写作的过程,自我阅读的过程,自我评判的过程,还有写作时丰富的意识流动,画面掠闪,都记录下来。

小说肯定是多线头同时进行的。交叉叠印。有不同生活场景(空间)同时发生的事情;有许多人物同时进行的言行、思维、感觉;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交织;有作者的构思与写作,理性与直觉的运动;有作者在写作时受到的各种外界影响。当然,有了爱因斯坦,“同时”并无原来的绝对的(刚才写到时就是这样绝对的)意义。“同时”是靠光的运动来联结的。如果再超越爱因斯坦,那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划分也没意义。在多维时空中,在人类目前看不到的另外的宇宙中,一切都很难想像是怎么回事。然而,现在的作者在写小说时,现在的读者在读小说时,都不能完全超越时空。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写,顺时,他要一个字一个字读。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多线头的发展,是件复杂事。

可以灵活地转换镜头,如同电影一样,相应的,就是灵活地转换叙述及观察角度,同时,也需灵活地转换叙述调子。

灵活地运用空行分节的办法。灵活地运用省略号、破折号进行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割、跳跃。

灵活地运用大中小括号,来表示同时进行的不同层次运动:人物的言行,思维,感觉,幻觉;作者的写作,构思,省视,思维,感觉,幻觉。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同时在做着,说着,思考着,而且还感觉着,幻觉着。

还可以运用笔记批注的方法。

还可以把读者可能有的思绪预测地记录下来。

标点符号更要灵活运用。系统地破坏规范,改变规范,即是风格。

这样的“前言”太长了,除了文学研究者,一般人看不下去了。该进入故事了。

又有困惑了。分部吗?分卷吗?分章?分节?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12345678910?数字加括号或不加括号?感到:不能再分大章了,那样太拘束。可是不论大小地分章,仍有拘束。用数字来标记故事,用英文字母来标记作者的思路,好吗?干脆都不用,不要有顺序在内。

或者,都用小标题。

或者,都用“△”号来标记。

没有顺序在内了,一切都随便了。

那种部、卷、章、节的多层次顺序结构,太规矩了,暂时再见。

也许(一种模糊的感觉)到最后会求助于你们编制我文字的军队?

后记

这部小说虽然以海南岛的一次作家笔会为背景,似乎很容易引起一些文坛朋友对号入座的猜测,但其实,这真正是一部“纯属虚构”的作品。

作品一是探究人性之嫉妒,二是探究写作的意识流动规律。对于嫉妒之探究,本书已得到不少读者的理解。一位大学教授告诉我,他在研究嫉妒心理学的专著中,曾大量引用了《嫉妒之研究》中的论述;而对于写作意识流的探究,相信也会被人们渐渐理解。

本书一九八九年由《小说家》发表,一九九一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被称为“超现代主义小说”,那也许是该书编辑的偏爱。

这次收入长篇小说文集,作者又做了详细修订。希望读者朋友喜欢。

二○○八年九月于北京

内容摘要:

  《柯云路文集》系列之《嫉妒之研究》,以海南岛的一次笔会为背景,充分揭示了作家、记者、编辑的生活层面,爱情纠葛和艺术追求,展现并剖析了嫉妒这一类普遍心理。作品情节曲折跌宕,紧扣读者心弦。写法大胆富于探索,形式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小说以海南岛一次作家笔会为背景,揭示了作家、记者、编辑的爱情纠葛和艺术追求,深刻剖析了嫉妒这一人类普遍心理,书中很多论述曾被一些研究嫉妒心理学的专著引用。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紧扣读者心弦。写法大胆富于探索,形式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当年《小说家》刊登时,称这部作品是一次大胆的文体探险,它探索了“作家究竟如何写作”这样一个课题,揭示了作家在显意识、潜意识、感觉、联想、语言的种种支配力下,如何由时间、空间、人物与偶然性这些小说要素演绎出一个必然的故事来。【作者简介】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龙年档案》、《芙蓉国》等均引起轰动。他广泛涉猎多学科,将哲学、心理学、文学融会一体,因此作品在各个阶层拥有广大读者。他的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别具一格,《超级圈套》曾在商界风靡一时,《童话人格》则在当代年轻人中引起热烈反响。特别是他的关于现代人成长的一系列方法论著作,如《情商启蒙》、《人是宇宙的精灵》、《中国孩子成功法》、《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未来强者之路》、《现代青年成功素质训练教程》等,都曾引起热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嫉妒之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5960718
如需购买下载《嫉妒之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嫉妒之研究是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