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8.0
本书从农户的视角切入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户参与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及行为。值得强调的是,在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来剖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各类经典问题。当然,为了能刻画出真实世界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之复杂图景,本研究或通过田野调查,或通过史料搜集与整理,或走访案例当事人,从而使这些案例“故事”不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真实世界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现象,表征出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未来走势,进而为“三农”融资难问题提供政策启示,甚至还印证或拓展了制度经济学中的若干经典理论。
第1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1.2.1 核心概念界定1.2.2 研究对象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1.4 本书的创新之处1.5 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1.5.1 小农命题: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1.5.2 对小农性质的进一步思考1.5.3 小农命题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第2章 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2.1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研究2.1.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2.1.2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2.1.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2.1.4 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2.1.5 基于管制经济学视角的研究2.1.6 评论2.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实证研究2.2.1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若干特征化事实的考察2.2.2 对农村非正规借贷运行特征的考察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及其经济增长效应2.2.4 评论2.3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2.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生发逻辑、规模测度及功能2.3.2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微观机理的研究2.3.3 政府干预主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2.3.4 评论第3章 融资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融资偏好3.1 中国农户的融资需求3.1.1 农户融资需求的种类3.1.2 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各类渠道3.1.3 不同类型的农户融资需求的差异3.1.4 不同地区的农户融资需求的差异3.2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3.2.1 农村正规金融的总体概况3.2.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支农状况的具体考察3.2.3 一个总括性评论3.3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3.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同形态3.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3.4 农户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动因: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3.4.1 农村金融市场上微观主体借贷行为的逻辑3.4.2 基于Straub模型分析农户缘何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3.4.3 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及命题的进一步引申3.4.4 小结第4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逻辑4.1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政策背景及其转向4.1.1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2-1978年)4.1.2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2年)4.1.3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3-2010年)4.2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推力与阻力4.2.1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内在动因4.2.2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4.2.3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4.3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合法化约束第5章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5.1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微观机理5.1.1 内涵界定5.1.2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村庄信任机制5.1.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动态博弈过程5.1.4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灵活担保机制及强道德约束5.1.5 一个总结性评论5.2 外部冲击对农村借贷契约治理机理的影响5.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进一步剖析:以合会为例第6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助推农户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及相关假说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6.3 对关键变量的处理6.4 计量分析6.4.1 平稳性检验6.4.2 格兰杰因果检验6.4.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6.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测度6.6 小结第7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案例研究:自中国经验观察7.1 产权界定、市场禁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由方兴钱庄兴衰引发的思考7.1.1 基于方兴钱庄个案的考察与思考7.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缘何屡禁不止:基于产权理论的经济解释7.1.3 对金融市场禁入政策松动的一个新解释7.1.4 产权再界定、租值耗散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外部性7.1.5 小结7.2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来自项东村的个案研究7.2.1 文化塑造制度演进的机理分析7.2.2 地方亚文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化:基于浙江项东村的个案考察7.2.3 小结7.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另一种方式: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为例7.3.1 已有研究回顾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7.3.2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分析7.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中的政治博弈7.3.4 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1984-1999年)的案例探讨7.3.5 小结7.4 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中的制度创新:以富平小额贷款公司为例7.4.1 对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案考察7.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向农村正规金融的嬗变7.4.3 富平模式的可持续性及经验启示7.4.4 小结7.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金融"新政"的响应: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7.5.1 由金融"新政"引发的问题7.5.2 两个村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故事7.5.3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悖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7.5.4 破解"悖论"之策7.5.5 小结第8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现实取向8.1引言8.2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8.3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约束条件8.4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动力因素8.5中国的实践与外部经验借鉴8.5.1中国的实践8.5.2外部经验的借鉴与启示8.6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8.6.1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的模式8.6.2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模式8.7政策建议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9.1主要结论9.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索引后记图目录图3-1农业信贷与农业产值图4-11978-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图4-21978-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图4-3中国历年投资率、消费率及净出口比重的走势图4-4中国金融机构的贷差(1978-1994年)图5-1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图6-1融资约束无效时农户的最优投资决策图6-2存在融资约束时农户的最优投资决策图6-3农业产值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年度趋势变化图6-4变量的时间序列趋势图6-5农村非正规金融人均规模的结构冲击引起的农村人均收入的响应函数图7-1金融抑制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图7-2不同文化状态下的制度可能性边界图7-3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最优规模表目录表3-1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两种渠道表3-2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借款用途的差异表3-3农村资金与农业资金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量(10亿元,以2000年价格计算)表3-4农业信贷与农业产值表3-5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各种形态表3-6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测度表5-1借款者与放款者的有限博弈表5-2关联博弈下的收益矩阵表6-1变量定义表6-2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表6-3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估算结果表6-4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6-5农业增长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因果关系检验表6-6农民收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因果检验表6-7人均收入与人均融资额的回归结果表6-8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表6-9影响农业产值的若干因素表6-10影响农业产值各因素的计量结果(1981-2008年)表8-1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四种模式表8-2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模式
适读人群 :关注农村金融改革的读者 了解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寻找解决农村非正规金融现存问题的解决之道。《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从农户的视角切入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户参与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及行为,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剖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各类经典问题。同时,为了能展现现实生活中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复杂情景,作者采用了田野调查、史料搜集与整理或走访案例当事人等方式开展调研,使案例“故事”不仅最大限度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现象,而且预测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未来走势,进而为“三农”融资难问题提供政策启示。此外,本书的部分内容印证或拓展了制度经济学中的若干经典理论,值得关注。【作者简介】邵传林,山东滕州人,现供职于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制度金融学研究,曾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等CSSCI来源刊物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3634205 如需购买下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7 × 2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47 | 印数 | 1300 |
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是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15.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32.35 的主题关于 农村金融-研究-中国 的书籍。